创业之路
科伦药业创立于1996年,15年产业疾行,现已成为在全国拥有22家子(分)公司和1家租赁企业的现代化药业集团。由于输液行业物流的特殊性,科伦药业的生产基地分布于四川、湖南、黑龙江和云南等十四个省区,总计为上万名员工提供了就业岗位。2010年6月3日,科伦药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大输液王者的资本市场之旅扬帆启航。
科伦药业生产和销售包括输液、粉针、冻干粉针、小水针、片剂、胶囊剂、颗粒剂以及口服液等24个剂型共453个品种的各类药品。其中,输液领域拥有106个品种共241种规格的产品,是中国输液行业中品种最为齐全和包装形式最为完备的医药制造企业之一;此外,公司拥有347个品种共485种规格的非大输液产品。以具体产品计,公司有26个大输液品种和86个非大输液品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公司2010年销售各类大输液产品约28亿瓶(袋),居国内大输液市场前列。按包装形式分类,2008年度公司生产的玻璃瓶、塑瓶包装输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列全国首位;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可立袋)包装输液产品为公司专利产品,目前市场上尚未出现类似的竞争性产品。作为全球最大的输液专业制造商,科伦药业输液产品2009年度国内总体市场占有率为23.4%,公司拥有广大忠诚的客户群体,几亿受众的口碑相传使科伦品牌坚如磐石。
时间闪回到1995年。那一年年底,刘革新离开了供职4年的某中美合资制药企业。这位前任总经理辞职前甩给美国老板们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们还这样对待中国员工,我会让你们一辈子都生活在我的阴影之下。我会干和你们一样的事情,我会证明中国人的能力绝对超越你们。
这一年,刘革新45岁。同刘革新一起出走的,还有当时任这家中美合资公司副总经理的程志鹏以及财务总监潘慧。这三个人在1996年3月筹办了“科伦大药厂”,这就是科伦药业的前身。
“我们这一代人,背负了一个时代的期望。”1951年出生的刘革新,自认为是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全过程。1985年,心血管药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革新下海,“改革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不免让人心潮澎湃”。他是那个年代学历最高的人之一,自信能通过商海历练学得西方几百年的商业文化:师夷长技,恰只为制夷。
那时,“我心坚如铁并深信我会成功。”那句狠话,在刘革新看来就是信心的表现。“如果只说我想成功,恐怕永远都不会成功;如果说我一定要成功、我必须得成功以及我完全能够成功,信心才会迸发出来”。
1995年底、1996年初,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科伦大药厂在租来的厂房和设备之上出生了。这年的农历大年三十和年初一,刘革新就在位于一个古庙旁的这个厂房里度过,陪伴他的是一盏油灯以及一条名叫“波比”的小狗。
他深知机会难得。就在1995年年底,中国医药产业投资领域终于向民间资本敞开了怀抱;此前的1992年这个领域就已率先向外资开放了。但如果1996年5月底之前不能完成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优良制造标准,简称GMP)方案审查、工程实施和验收发证在内的一系列工作,这个机会窗口恐怕会永远关闭。
为了在3个月的时间内完成GMP改造,刘革新决定效法爱迪生的“60小时监禁工作制”,也监禁自己100天。4个月后当昔日的部下来看他时,刘革新已是蓬头乱发、满脸胡子。来看他的那些人很难把眼前这个“老工人”,和昔日出入可豪车代步,爱好吟诗作赋、爱好音乐摄影的刘总联系起来。
这场“监禁”换得科伦在当年7月正式投产。中国刚刚兴起的治疗性大输液市场,需求远远大于市场供给。当时年产能仅为4000万瓶的科伦大药厂,每瓶大容量注射液的售价高达2.5元,但这一瓶所谓“盐水”,其净利润却可在0.5元以上;治疗性输液净利润也可以是成本的2倍甚至3倍。
“如今再难有这样的好时候了。”一起创业的程志鹏直到如今仍会为当年的激荡横流而心潮澎湃。那个年代,由于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制剂室,所以大药厂几乎都不愿生产大输液产品,而小药厂对相对技术密集的这个板块又只能望洋兴叹。这就给科伦创造了机会,这个创始团队都在中美合资药厂中历练过,“深知美国人并不比中国人聪明”。而他们亲眼见证美国人只在中国投资了很少的钱,4年间汇回国内的钱却是其投资额的50倍。
科伦的第一个突破点放在了儿童用的大容量注射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都没有专用的儿童用大输液,“小孩子也只能使用给成人用的500毫升大容量注射液”,用不完就只好浪费。科伦在短时间内调集力量生产儿童专用的100毫升大容量注射液,这是其迅速打开市场的利器。到1996年底,科伦已经盈利。实际上其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当年策划、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盈利”的“五当”奇迹。
奇迹的背后,也有历史特定因素的支撑。药厂在当时可以像医院那样运作,“只要很少一部分钱就可以运营企业”,甚至科伦最初使用的就是医院制剂室的设备。
“我们是用100万元创业的。”刘革新说,那些年太太的主要工作就是帮他借钱,借遍了娘家所有人的钱。当时那些想入股又没有钱的人,提出了这样一个想法:能否用预期的利润转化为相应的股本?这就是科伦首创的“白条子”入股。
从当年的100万元出发,到今天的300个亿市值。刘革新认为科伦可以引以为豪的,“是14年间我们的资本增值了3万倍”,而最初的创业团队至今却还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