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就像没有脊梁的人,没有脊梁的人永远站不起来。如果没有技术,就不会有竞争性产品,没有市场份额。单纯的生产是没有意义的。——格力董事长朱洪江
回顾格力的发展历史,其实也并不平坦。1991年,格力由几家效率低的国企重组而成。当时只是一家200员工、没啥名气、规格很小的工厂,一年生产2万台空调。无论怎么看,它都不具备成为全球空调领袖的资质,尤其在空调领域,美日巨头正享受自己攻无不破的垄断果实。但现在,格力拥有4万名员工,年产2000万台空调。很早以前格力有个理念——“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从2000年以后,公司规模迅速发展,开始注重前沿技术的研究,投入大量科研经费,成立了2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三个研究院,主要负责前沿技术储备工作,掌握新的研究方向、新的动向,及时研究和储备最新、最高端的技术,坚信技术创新才能基业长青。后来董明珠多次向媒体提及格力的科研经费不设上限,目前研发投入是其销售额的3%。[详细]
截至2011年底,虽然格力电器的空调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全行业总销量的37%,但它也意识到发展海外市场的必要性。“2011年6月18日,格力电器在美国成立分公司,标志着格力电器在全球扩展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格力能成功打开国际市场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坚持有市场再有工厂,第二个则是坚持走品质和技术路线,而不是简单的价格路线。”董明珠介绍说。同时,她强调个品牌走出去的背后必须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只有技术才能改变品牌形象。[详细]
格力在坚持只做空调同时,其实家电企业今年也面临相当大的危机:家电企业市场空间正逐渐接近饱和,受房地产政策影响,行业将进入寒冬期。一向坚持专业化的格力,是否应该向TCL、美的等家电企业一样,走多元化道路,增加盈利来源?对此,朱江洪和董明珠都给出了坚定的态度:绝对不会。对于坚持专业化道路,格力其实看到的是空调的技术创新还有很大空间:“我们能不能把空调做到没有风?能不能更好地改善室内空气?能不能实现零能耗?格力创新的空间还大得很。”据格力最近透露的年度计划中,格力今后将在制冷领域向深度和广度上延展。进军更多空调领域的细分市场,例如扩大商用空调的销售规模。在深度上,格力要在上游的核心部件和上游高利润的零配件里进行发掘。例如最新的空调热水器,市场前景就很好。[详细]
这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正是“格力变频空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它实现了变频空调1赫兹低频稳定运行。1赫兹变频空调如何运作,格力的高层在媒体发布会时,就运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解释了其优势所在:格力的1赫兹变频空调只用一盏灯泡的耗能。
年省电达264元:1赫兹是空调行业节能环保技术的代表,当空调压缩机的运转速度达到1赫兹时,功耗只有45瓦,大大降低了电能消耗。检测报告显示,应用了1赫兹变频技术的空调,相比传统空调每台每年节电约440度,节约电费264元(电费按0.6元/度计算)。
舒适性提高温度波动微小:采用1赫兹变频控制技术的格力变频空调产品,与定频空调或其他普通变频空调相比,其温控范围更加宽广。在以1赫兹频率工作时,它对温度的精确控制可以达到±0.5°,用户基本感觉不到温度的波动,因此极大的提高了用户在使用空调时的舒适性。……【详细】
你要想领航于这个行业,必须技术要优于别人,才能长久。”——格力总裁董明珠
在2001年之前,格力和绝大多数中国家电企业一样,认为核心技术研发并不难,再不济还可以依靠向日本、美国等领先家电企业购买实现。于是,2001年,他们信心满满地接下了一笔一拖多空调的业务,结果未能按期研发出一拖多技术,朱江洪孤注一掷,带着上亿资金亲赴日本购买该项技术,谁料却被日本空调公司断然拒绝。那一刻,朱江洪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核心技术唯有靠格力自己研发才能获得。于是,他开始破釜沉舟、不计成本地支持科技研发。他对研发部门申请的费用,只要合理就批。他与研发部门几乎保持着无缝对接。甚至,在新产品销售出现问题时,朱江洪也常常先找销售的问题,对研发团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详细]
而据格力内部的人称,董明珠则是一谈到研发就眼睛发亮:“我把销售做到极致,才深刻体会到产品是 营销之本。没有好的产品,再好的营销也没法持久。”她曾多次接受媒体专访,每一次谈及的内容都必然会强调格力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详细]
2011年格力电器营业收入预计超过800亿元,比2010年营业收入增长至少30%。而资本市场也对格力电器的追捧一如既往:2012年1月11日,格力电器增发公告,拟募集资金不超过32.6亿元,消息一出,机构投资者很快认购一空。
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对媒体的表态,她说:格力电器2012年冲击1000亿元的目标保持不变。业内据此预测,格力电器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以单品经营突破千亿的家电企业。[详细]
董明珠曾扬言要将格力做成“百年企业”,为延续“百年企业”的发展,她一直找寻接班人。而董明珠和朱江洪在接受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说,他们的接班人,将是对格力企业价值观信奉并坚持的人。可以预见,如此较真的格力,将突破更多的关键技术。[详细]
格力重研发已经升华为一种企业文化,格力有一个明确的指标,那就是要让格力电器的90%以上的一线产业工人拿到大专文凭。据官方数字统计,格力电器的员工流动率很低,格力电器的众多员工中,90%以上在格力服务4年以上的。[详细]
“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当诸多企业遭遇困境,或巨亏或裁员,而格力电器持续快速增长盈收双增,这与格力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有关,也是消费者和投资者看好格力未来的根本原因。格力由制造向创造转型中的宝贵经验,也许能给予更多中国企业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