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网商业 > 商业

昆曲


来源:凤凰商业

巴城是百戏之祖昆曲最早的发源地。唐代宫廷艺人黄幡绰创立昆山腔,死后葬于巴城。元代诗人顾阿瑛为巴城人,他的玉山草堂雅集为昆曲提供了舞台。明代中叶,巴城出了位大戏曲家梁辰鱼,他创作的《浣纱记》将昆曲推向舞

巴城是百戏之祖昆曲最早的发源地。唐代宫廷艺人黄幡绰创立昆山腔,死后葬于巴城。元代诗人顾阿瑛为巴城人,他的玉山草堂雅集为昆曲提供了舞台。明代中叶,巴城出了位大戏曲家梁辰鱼,他创作的《浣纱记》将昆曲推向舞台,使昆剧登上了中华民族戏曲宝座,从昆山腔到昆曲,再到昆剧,昆曲的每一次重要节点都在巴城。巴城打造昆曲特色小镇,巴城老街已成为昆曲保护和传承的主要基地,位于老街的俞玖林工作室和研究昆曲为主的作家杨守松工作室及昆曲文化会所“水磨韵”、昆曲酒舍等文化载体,不仅使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昆曲这一高雅艺术,而且让巴城老街更有“腔调”,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不言而喻。

昆曲艺术的灵山——绰墩山

南宋的龚明之在《中吴纪闻》一书中说:“昆山县西20里,有村曰绰墩,故老相传,此黄幡绰之墓。”;明代魏良辅所著《南词引正》说:(昆曲)“唯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清代刘亮采辑本《梨园原序伦•论四方音》说的更为具体:“黄幡绰,昆山人,始变为昆腔,其取平上去入四声,正而无腔,字有肩,板有眼,阴阳清浊。”

综上所述,能够追溯到的昆曲最早的“源头”,昆曲的鼻祖,就是1200年前的黄幡绰……

黄幡绰,宫廷伶人,唐明皇最宠爱的大明星之一(另一位是李龟年)。安史之乱后,黄幡绰辗转流落到正仪(今属巴城)一带,无以为生,只能是伶人的看家本领,唱戏。可是,唱给唐明皇的当然不能照搬给乡野村夫,必须和当地的民间小调结合。就这么,他在箬帽湖畔扮演参军戏(滑稽戏),演“水傀儡”。

箬帽湖通往娄江的一条小河,名叫“行头浜”,本地方言,“行”念“航(hang)”,以讹传讹,竟然将行头浜写成了“航头浜”。以演员的行头入名,可见当时演出的繁盛景况。

黄幡绰死后,就葬在湖畔,墓有土墩,以“山”名之,山上有庙,松柏森森。上世纪70、80年代兴办乡镇企业,挖土烧窑,直至削平土山。如今,湖滨路穿“山”而过。“山”以人名,曰绰墩;湖以戏名,曰“傀儡”。

还要说的是,绰墩山不仅和昆曲紧紧相关,绰墩遗址还是苏南地区“古文化标尺”,它聚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四个文化层面。2000年,绰墩考古的前3次挖掘发现,被评为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山雅集与昆山腔

顾阿瑛的玉山佳处,是一个风景秀丽、布局精致、装饰着奇珍异宝的面积很大的私家园林,有湖光山色楼、浣纱馆、小桃源等三十六景,有奇石、名画、珍宝、古玩等珍稀物品,还有一个技艺精湛、能歌善舞的家班,时时献上笙歌妙舞。顾阿瑛邀宴天下一等一的文人墨客,穿行于玉山草堂、金栗轩等家中园林景点,或品鉴古玩,或相互唱和,或赏画泼墨,或寄情山水,或觥筹交错。

至正戊子(1348)二月一十九日的雅会为最盛的一次。元代著名文学家杨维祯为之记:“称美于世者,仅山阴之兰亭,洛阳之西园耳,金古龙山而次弗论也。然而兰亭过于清则隘,西园过于华而靡也,若今玉山之集非欤。”杨维祯将玉山雅集和历史上著名的东晋兰亭雅集、北宋西园雅集相媲美,列为第三大雅集。大画家张渥作《玉山雅集图》。在接下来的二十余年中,大小雅集举办五十多次,经常参与者有全国知名的诗人、学者、书画家、戏曲家、乐师、歌伎、舞姬,乃至各种宗教人物、各族人等。

玉山雅集的客人中比较著名的有:河东张翥、会稽杨维祯、天台柯九思、永嘉李孝先、遂昌郑元祐、天台陈基、汝阳袁华、淮海秦约、苕溪郯韶、昆陵谢应芳、昆山郭翼、无锡倪云林等。他们的活动,不仅增加了玉山雅集的知名度,而且为玉山雅集中的音乐制曲活动,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直接促进了昆山腔的发展。

玉山雅集的主要活动是作诗制曲。这些名流大多是文学家兼音乐家,几乎每人都是制曲的高手。昆山郭翼《与顾仲英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琴之妙则宋尹文为之魁,申屠、云岩、秦德齐、王彦明、杨景文又皆铿锵于浙操也……”从西域来的胡琴名手张猩猩,当时名冠神州。他来到玉山佳处后,亲自为家中女乐伴奏。顾阿瑛曾经写了《口占诗序》记述这件事说:“时猩猩轧琴,与宝笙合曲,琼花起舞。”可见当时玉山佳处的客人和主人在一起弹琴作乐,共同品赏曲子,讨论音乐,是其主要活动。这就为当时的昆山带来了一股先进的文化潮流,对昆山本地音乐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西浜村昆曲学社

位于绰墩山村,西倚阳澄湖东岸,东临傀儡湖,昆曲学社由村子里四栋荒废的老房子加以重建和改造而成,于2016年8月完工,首层主要包括多功能厅、戏台、舞蹈练习室、活动室等;二层主要为半开敞的活动室,主要用于昆曲教学和传承,以繁荣和传承昆曲文化。该建筑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二批田园建筑优秀实例乡村建筑名单,被评为“最佳建筑艺术创作实例”。

昆山市石牌小梅花戏曲团

昆曲源头在巴城正仪,第一唱昆曲腔的黄幡绰在巴城,第一个拥有昆曲腔私家班的顾阿瑛在巴城,第一个把昆曲搬上舞台的梁辰鱼也在巴城!父老乡亲也许受到昆曲的长期熏陶,酷爱戏曲成癖,戏迷涉及四村八邻,昆剧故乡的上空,笛声悠悠,曲声缭绕,一般的村民都能哼上几声,唱上几句。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办学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由于石牌中心校正处于这乡情民意之中,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在听着父辈的哼唱的戏曲声中长大,由此,使学校萌发了创设戏曲班的念头。因此,2001年元月,石牌小学锡剧班正式成立,先后更名为“戏曲班”“综艺班”“石牌中心校春蕾戏曲艺术团”,2007年,学校被评为“苏州市特色文化学校”。2008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昆山小梅花培训基地在石牌小学揭牌,石牌小学校成了中国剧协在全国设立的首家小梅花培训基地。2009年10月20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和中共昆山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少儿戏曲教育巴城论坛”在巴城东方云鼎酒店隆重开幕,同年“春蕾戏曲艺术团”更名为“昆山市小梅花戏曲团”。

戏曲团先后聘请了黄国杰、那正鑫、杨思泉、魏神童、张秀兰、杨丽娜、王芳、吴星月、边长林、王小楼等16位戏曲界的前辈、专家担任辅导老师。并且选择了一批喜爱戏曲的学生作为苗子,开始了最初的戏曲教学。老师们同心同德,平时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每周四下午的社团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每逢寒暑假,也会抽出25天左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手把手地从搁腿下腰、吊嗓走台步等基本功训练抓起。学生刻苦努力,挥洒汗水。双休日,唱、念、坐、打,一板一眼;寒暑假,京、昆、锡、越,各种剧种,精益求精。一招一式,常常训练十遍百遍,学生们纵精疲力尽,也咬牙坚持,从不言苦,正是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使戏曲团人才辈出。

2004年,上海戏校来昆山招生,李沁、钱瑜婷、马一栋、尤磊、袁彬等人进入上戏昆曲演出班。后来尤磊成为学校武生一号,钱瑜婷是武旦一号,马一栋是丑角一号,袁彬是老生第一。2007年,戏校与上昆青年剧团演出全场《牡丹亭》,李沁出演《游园》《惊梦》等重头戏;同年12月27日,上昆五代《牡丹亭》同台演出,李沁饰第五代杜丽娘,并在新版《红楼梦》扮演了薛宝钗,崭露头角,2010年在电影《建党伟业》和30集电视连续剧《杨开慧》中扮演了杨开慧,一跃而成影视新星。

戏曲团中18名优秀学员被选送到上海、江苏等地的专业院校,分别在昆剧、京剧、越剧、锡剧四个专业深造,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李沁、钱瑜婷、尤磊、马一栋、袁彬于2004年7月考人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昆曲表演班”,后于2010年7月考人上海戏剧学院“昆曲表演本科班”;2005年7月,徐敏、王婷、姚心怡考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昆曲表演班”;同年7月花莉莉、胡敏娅考人江苏省戏剧学校。2006年7月,周杰考人江苏省戏曲学校“京剧班”;2008年7月,陈敏娟、黄卫杰、陆志艳、王冰洁考人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越剧表演班”;同年7月严晓君、陶欣茹考入无锡文化艺术学校“锡剧专业班”;2010年7月,俞陈悦考人中国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京剧班”,花莉莉入苏州昆剧院工作,胡敏娅人南京理工学院学习。

小梅花艺术团成立至今,不仅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还得到了省、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爱。2003年8月31日艺术团在亭林公园“昆曲博物馆”内献演,欢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来昆视察,受到了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2004年4月5日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昆巡视,艺术团作汇报演出,受到朱镕基夫妇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2006年8月20日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一行到昆山视察,艺术团周杰为其作昆曲折子戏表演。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竞赛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展现自己的风采,提高自己的能力。戏曲团2003年首次参加全国小梅花荟萃戏曲比赛就1人获得金花状元奖、2人获金花奖,至2015年已有15位学员获得小梅花金花奖殊荣。2008年,中国艺术发展中心、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学校“全国小梅花昆山培训基地”称号,这无疑是对学校多年来戏曲教育工作的极大褒奖。

[责任编辑:谌玺 PSY016]

责任编辑:谌玺 PSY016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