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接受新华网访谈
新华网北京3月15日电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接受新华网独家采访,畅谈听取政府工作报的感受,以及企业创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做法。
新华网:在今年“两会”上听完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李国华:我最深的感受是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倍感自豪、充满信心、大有作为。
首先说倍感自豪。
过去的五年,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下,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五年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公共财政收入从5.1万亿元增加到11.7万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87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9.9%;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举办奥运会、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等成就,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过去的五年也是中国邮政改革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中国邮政先后实行了政企分开,组建了邮政储蓄银行,实现了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并成立了中邮人寿保险公司,建立起邮政业务、速递物流、邮政金融三大板块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改革激发了邮政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截至2012年底,邮政集团总收入已连续40个月保持20%以上的增长。在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中国邮政列第258位,比上年上升了85位;在上榜的各国邮政中,中国邮政列第4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组建以来,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全力打造普惠金融品牌。截至2012年底,全行资产规模达到4.9万亿元,居同业第7位,成为国内网络强大、客户众多、资产优良、资本充足、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国计民生,有效发挥了邮政金融的功能和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次说充满信心。
面向未来,虽然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但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特别是政府将今年的增长目标设定在7.5%左右,并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些目标的设定,凸显出我国政府在执政过程中,更加注重健康发展、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更加注重改革创新。
邮政作为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提供的服务日趋综合化,已逐渐发展成为向社会提供邮政、速递物流和金融服务的现代企业集团。今年,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我们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邮政企业”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要力争“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前100名、中国百强企业前20名、世界邮政前3名”,“集团收入规模翻一翻以上”,“员工人均收入翻一番以上”。
令人高兴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我们朝“建设世界一流邮政企业”的目标努力提供了信心和动力。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等政策措施。中国邮政特别是邮政储蓄银行服务网点遍布城乡,服务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与基层群众联系紧密,在服务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促进邮政这种独特优势的发挥,同时也将极大地激发邮政发展活力,为邮政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邮政一定能实现自己的“强邮梦”,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说大有作为。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对今年政府主要工作提出了四大建议。邮政作为国家最基础的公共服务机构,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将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加以整合,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中国邮政将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发挥邮政渠道网络资源优势,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邮政服务。一是主动为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支撑。配合政府做好各类补贴资金的发放工作,支持农民创业贷款、贴息贷款,开展新农保、新农合代理、福农卡发放、助农取款服务等支农惠农服务,加快农村地区POS、商易通、ATM等金融设备布放,增设助农取款服务网点,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二是努力打造让农民放心、节支、增收的农资分销配送渠道。为农民群众提供化肥、农药、日化等农业生产生活资料的分销配送服务,并采用厂家指导、外聘农业技术顾问的方式推广农业技术。三是打造名优土特产销售服务平台。积极服务城乡商贸流通,搭建送优质农资下乡、引农副产品回城的双向流通平台。比如持续推进以各地名优土特产组成的“家乡包裹”寄递,扶持农产品中小企业发展。
2、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物品传递、信息支撑和普惠金融的需求将迅速增加,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经过多年发展,邮政已具备助推政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能力,是各级政府可以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比如,邮政企业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物品传递、信息支撑和普惠金融等服务方面,能够全方位服务城镇化发展,为已经进入和即将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提供与城市居民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可以在邮政报刊亭、社区代投点、便民服务站等服务网点设立部分公益性岗位,鼓励邮政企业吸纳这部分人员从事邮政服务工作,为其创造更多的就业和提高收入的机会。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的人员(包括邮政委代办人员)可以获得劳动保障部门的公益性岗位补贴和邮政计发的业务代办费。
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强社会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邮政服务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民生的重要领域。邮政企业将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发挥自身在通政、通商、通民等方面的特殊作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邮政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邮政服务的新期待,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邮政服务民生网络体系。一是始终把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理念贯穿于经营中,完善普遍服务保障机制,扩大网点覆盖范围,不断提升邮政服务品质。二是充分利用邮政点多面广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功能齐全、惠及民生、政府满意、多方共赢的邮政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种类多、内容广、品质优的公共服务,在国家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贡献力量。
4、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金融支持,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和邮政储蓄银行将围绕网点优势、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和结算户信息全面的特点,继续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金融支持,为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增加社会就业作出更大贡献。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体系建设。合理布局机构网点,积极探索建设特色支行,将小企业信贷中心转变为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既从事小微企业信贷工作,也为小微企业提供存款、结算、外汇、理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二是持续推进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升级。继续优化和丰富金融服务产品体系,综合开发“农户/商户+小企业”、“小企业+公司”等多种业务模式,打通制造业、商贸业的产业链条,并积极引导“资本下乡”,继续大力支持“三农”发展。三是加大对科技和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结合科技、文化小微企业经营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拓宽担保方式,优化产品要素,降低科技、文化产品企业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
新华网:请问您本届“两会”提案或建议的内容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关注这个领域。
李国华:提案的内容是“加快构建邮政服务民生网络平台”。
孟子说,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之所以关注这个提案,是因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到位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为解决好这一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努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从当前来看,民生保障仍然是我国社会建设的短板,民生服务渠道不畅、服务网络不健全是最直接和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构建健全的民生服务网络成为当前迫切的基础性任务。邮政作为网络服务型企业,服务网络四通八达、功能强大,服务渠道多元高效、方便快捷,在服务地方经济、服务民生、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和富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便民服务站建设、社会公益服务、农资配送、承办新农保等民生工程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完全能够在健全民生服务网络上发挥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助推政府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但要真正发挥出邮政系统的优势,构建社会多方参与、功能更加完善的民生服务平台,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方式,还需要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协助。为此,我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制度保障;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能力;三是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支持合力;四是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发展环境。
新华网:一个企业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站稳,一定是通过不断地创新来适应变化着的消费需求,请您谈一谈您企业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您又是怎么看待创新的?
李国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当前邮政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风险。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地加快邮政创新,从根本上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为发展中国特色邮政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认为,企业创新应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生产流程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诸多方面。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我们按照国务院关于邮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先后实施了政企分开、专业化经营和内部运行机制创新,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邮政发展的后劲更加充足。2012年,邮政体制机制创新又取得阶段性成果。2012年1月21日,经国务院同意并经银监会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由原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5月4日,经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速递物流首次公开发行A股申请获得通过。目前正在等待证监会的正式批复。这些体制机制创新不仅促进了传统行业的发展,还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全网保持稳定的局面下推进的,始终保持了90多万员工队伍的稳定;二是主要依靠自身加快发展取得成功的,相对于其它一些行业,国家对邮政改革付出的成本是不大的。
在生产流程创新上,我们站在全流程、全环节角度,重新审视、梳理现有生产系统,从业务需求源头开始设计业务流程和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建成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南京中邮航空速递物流处理中心,并开展全网作业流程配套改造调整工作,逐步形成集散中心大集中分拣与各节点城市小分拨相结合的新型分拣体系,稳步实施自主航空网内的全流程优化改造,进一步简化作业流程,提高邮件内部处理效率。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压缩管理层级,减少中间环节,避免重复劳动,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缩短了邮件传递时限。
在产品创新上,我们通过应用和推广信息技术,改造传统邮政业务,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使传统邮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比如,我们切入电子商务轻小物品寄递市场,推出“国内小包”业务,目前日均寄递量近20万件。开办了“自邮一族”业务,采用会员制形式,为广大车主提供涵盖车辆代办、商旅、礼仪服务等在内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会员累计达到253万名。目前,正在加快研发符合互联网以及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电子邮政新产品,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在服务创新上,我们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无论是普遍服务,还是商业化服务,都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彻底摒弃过去只考虑邮政自己的生产方式和作业流程的做法。加强环节管控,稳定全程寄递时限,推出短信通知、电话预约等投递服务新举措,提升了寄递服务品质。建成以ATM、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和电视银行等组成的多元化电子渠道网络,成为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存取款、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的主渠道。
在管理创新上,我们坚持“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不断加强基础管理,积极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向管理要效益。完善集团管控模式,出台和修订近50项规章制度,促进企业规范高效运转;建立三大板块联动发展机制,落实速递物流、邮储银行“自营+代理”和中邮保险“自营+代管”的经营模式,促进三大板块合作共赢;加大全网资金集中和投资管控力度,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展总部机关和基层企业干部双向交流工作,2012年,基层企业到总部机关交流的干部达56人,总部机关到基层企业交流的干部达41人。改革财务管控方式和绩效考核办法,将收支差额包干转变为以企业利润和贡献为导向的新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比效益,比贡献”的企业氛围,激励各省争创一流业绩,勇当发展先锋。
新华网:新华网一直以来十分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请您谈谈你带领的企业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是怎样更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您认为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如何体现这样的社会责任精神呢?
李国华:古人说,各自责则天清地宁。一个成熟、有担当的企业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商业回报,而应努力兼顾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均衡发展,促进企业与社会和谐共生、企业与客户和睦相处、企业与员工和衷共济。作为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积淀的企业,我们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忠实履行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职责。长期以来,中国邮政一直不分地域、不计得失、不讲条件地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邮政的普遍服务义务和特殊服务任务,包括信件、印刷品、包裹、汇票,机要通信、党报党刊发行,义务兵平常信函、盲人读物和革命烈士遗物的免费寄递等。每天,全国有16万城乡邮递员在各自的岗位上投递信件、报纸和物品。不仅满足了本国境内包括城市、农村、海岛、边疆在内的所有居民点基本通信需要,还在保证国家政令畅通、传递方针政策以及各种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邮储银行坚持普惠金融,秉承“人嫌细微,我宁繁琐”的服务精神,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充分依托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牢固树立“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服务理念,不断拓宽服务渠道,全力服务城乡百姓。为了方便百姓,网点大多数设立在其它商业银行不愿意设点的农村、城市社区。邮储银行组建五年来,新增网点近3000个。目前,邮储银行已成为全国网点规模最大、网点覆盖面最广、客户数量最多的金融服务机构。截至2012年底,邮储银行共有营业网点38000多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网点占比超过70%,中西部地区网点占比超过60%,覆盖了全国超过98%的县级区域,为融通城乡经济,服务广大百姓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无论是抗击雨雪冰冻、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是奥运会、世博会等国家举办的重大活动,邮政企业都义不容辞地做好服务工作。积极承办以关注贫困学生、关爱母亲为主题的爱心包裹、母亲邮包等大型公益行动,累计募集捐赠额近3亿元,直接受益学生超过200万名,覆盖贫困地区、地震灾区和革命老区的29个省(区、市)、298个县的6000多所学校和6549个家庭。邮储银行自2009年起,率先开展大学生“村官”转岗招聘工作,目前已累计招聘转岗大学生“村官”3000多名,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选、育、用、留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主动开展便民服务和服务“三农”工作。在全国各地建成17.4万个便民服务站,以信息化为手段,智能缴费终端为载体,将邮政业务以较低的成本,方便、快捷地延伸到社区、农村、工厂、学校等人群密集地,为老百姓提供政务信息发布、缴费、票务、邮政业务、商品代购等家门口的便捷服务。 邮储银行开展养老金代发工作已十余年,截至2012年底,累计发放养老金近4.7亿笔,发放金额超过4000亿元。在服务创新方面,我们建成了全国首家总行集中的电视银行,为广大社区居民尤其是中老年客户提供了安全便利的服务渠道。此外,邮储银行率先在部分地区开办“金融夜市”,将营业时间延长至晚间8点,为广大居民尤其是白领一族提供了贴心服务。
中国邮政70%的对外服务网点分布在农村。中国邮政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主动服务“三农”,初步建成了邮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农资配送、代理放号、代收话费、报刊订阅、邮送广告、邮政汇款、邮政储蓄、小额贷款等多元化、全方位的邮政服务。邮政服务“三农”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获得了地方政府的认可,也得到了中央的肯定,邮政服务“三农”连续多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邮储银行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送贷下乡”、“送理财知识下乡”、“送国债下乡”等活动,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产品匮乏、信息闭塞等问题。为有效缓解农村地区的融资困难,我们因地制宜地推出了粮食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烟农小额贷款、农机购置补贴贷款等贷款产品。为着力改善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环境,我们在“新农保”、“新农合”、农村手机支付等方面也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服务创新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邮政企业。我们认为,企业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保证近百万邮政员工的和谐稳定,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作为国有企业,我们的目标很多,但核心目标就两个:一个是完成上级规定的改革发展任务,另一个就是不断提高员工收益。对于第一个目标,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不断推动中国特色邮政事业迈上新台阶。对于第二个目标,我们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利用自动化、机械化设备,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改善生产工作环境。加快推进农村支局职工小家、城市投递员之家建设,建成职工小家1.2万个、投递员之家900多个,累计受益员工超过20万人,解决了职工喝水难、吃饭难、如厕难、洗澡难和看电视难等“五难”问题。按照向一线员工倾斜的原则调增固定薪酬,去年四季度开始,邮政一线员工每月平均增加443元,而副处级以上人员仅增加100元。根据企业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需要,在全国邮政企业中分层开展大规模员工培训工作,全员培训率达到80%以上。
我认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从三个方面履行社会责任:一要牢记宗旨和使命,不折不扣地完成党和国家交办的各项任务,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二要坚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主动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做依法治企的表率;三要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培育服务文化,打造服务品牌,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用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