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古井”酿酒源流

2012年12月21日 16:29
来源:凤凰网商业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亳州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中国酿酒历史的重要发祥地。“古井”不仅是亳州及我国中原地区酿酒业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传统酿酒业的活文物。仔细梳理一下这段历史,索隐探微,追根溯源,对于我们今天以古鉴今,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酿酒业和中国酒文化,具有一定意义。

一、关于中国酒的历史

酒的历史是同人类社会的文明史紧密相随的。

古代史籍中所谓“猿酒”,应是最早的酒了。当然这种猿酒并不是猿猴有意识酿造的酒,而是在水果成熟的季节,猿猴不自觉地把吃不完的水果存储在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将类似酒的液体逐渐析出。这就是所谓的猿酒。

人类有意识的酿酒同猿猴一样,也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是从模仿开始的。如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曾记载山梨被人们贮藏在陶缸中后竟变成了清香扑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问在《蒲桃酒赋》的序言中也记载道某山民因避难山中,堆积在缸中的蒲桃也变成了芳香醇美的果酒。

从说文解字讲,“酒”字,从水,从酉(yǒu)。“酉”本义就是酒。“酉”亦兼表字音。本义是用高粱、大麦、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

从发现到生产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其中的代表则为仪狄、杜康。<<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在“商书•说命下”中有这样的记载:“若作酒醴,尔惟麴蘖;若作和羹,尔为盐梅。”这说明酒的广泛饮用已引起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自秦汉以来,国家为了控制经济,对酒实行了严格的征税政策。如宋史志第一百三十二食货下一(会计)记载:“真宗嗣位,诏三司经度茶、盐、酒税以充岁用,勿增赋敛以困黎元。” 元史志第四十三食货二酒醋课记载,“元之有酒醋课,自太宗始。其后皆著定额,为国赋之一焉,利之所入亦厚矣。”由此也可见,那时的酒税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之一。当时亳州所在的河南行省,每年酒税有七万五千七十七锭一十一两五钱。

二、亳州与古井镇的历史

众所周知,亳州是国家认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4000多年前,亳州就是轩辕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国邑,后来成为“三朝古都”,即:夏灭后,汤建立起商朝,都于亳。此为一都。东汉期间,亳隶豫州沛国,建安后置谯郡,曹丕建立魏,于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谯城为陪都。此为二都。元代,改属河南行中书省归德府,元末刘福通起义,拥韩林儿为帝,以亳州城为都。此为三都。

但是实际上,根据考古发现,亳州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

尉迟寺,是亳州市蒙城县东北22公里许町镇毕集村东的一座古庙,为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而建。今庙已无存,仅剩下高出地面3米多的孤堆,人称“尉迟寺孤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蒙城县文物部门调查发现这一孤堆属新石器时代遗址。1994年蒙城县委、县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安徽省蒙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座谈会”,专家们称该遗址为“中国原始第一村”,并认定这个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蒙城类型,填补了大汶口文化研究的空白,为了解和研究亳州及皖北地区原始社会中晚期状况及与周邻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在出土的一万多件文物中,有石器、陶器等多种物品,包括当时人们饮酒用的陶尊、陶甑、陶鬹等,这充分证明在5000年前,亳州地区的人们就已有酿酒的历史了。

其他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认识。

在亳州十八里的付庄遗址上,出土有陶制酒器,遗址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在亳州城父后铁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红陶器,其中有许多红陶小酒杯和小高脚杯,属于龙山文化,文物现存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在亳州城东涡河北岸的钓鱼台遗址上,除了出土的酒器之外,还有重要发现,就是在陶鬲里发现了小麦标本,现存安徽省博物馆,专家鉴定为中国最早的小麦。小麦是酿酒的重要原料,一般有名的酿酒产地都是建在盛产粮食的地方。这也有力地佐证了亳州之所以很早以来就作为酿酒盛地的原因。

历史到了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朝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商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部落,起源于中原地区,夏在西,商在东。商的始祖相传是契,汤是契的十四代子孙。当时商族是夏的一个诸侯国,主要居住在谷熟南亳一带,即今天的亳州地区。孟子云:汤以七十里,即有七十平方里大的地方。夏传至桀,荒淫无道,而汤的仁名大传,在伊尹的扶佐下,商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后夏桀惧,封汤为“方伯”,即是东方诸侯长。后汤王征伐夏桀,终于建立起商朝,这才开启了亳州作为三朝古都的历史。

古井镇位于亳州西北部,这里不仅是酿酒名镇,还是著名的中原古战场。

南北朝时期,公元532年,梁武帝中大通四年,高欢派遣樊子鹄攻谯城,与梁将元树在此地进行了多次的拉锯战。樊子鹄手下大将独孤信(独孤如愿)战死,死前将其武器金锏长戟投于一口战场旁边的井中,愤而自尽。这口井,就是“古井”的来历。

然而元树的好运并不长,樊子鹄动用了更多的兵力进行对元树的包围,元树无法,向北魏提出愿让出以前占有的土地。樊子鹄假意同意,就在元树出城一半时,突然进行袭击,俘虏了元树,后元树在魏地企图逃跑,被杀。元树曾被封为咸阳王,死后葬于此地南十五里,老百姓称之为咸王冢,后讹传为减王冢,又因处于南北要道,为一大驿站,客店林立,亦称减冢店。冢有坟墓意思,避讳称减店。这就是古井镇的前身。1987年因为古井贡酒盛名远播,原减店集更名为古井镇。减王冢现已成一台地,倒是减店集旁有独孤村传至今。

自古以来,古井镇作为五河相聚、中原沃野的腹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更早时候的春秋时期的泓水之战,就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次典型案例。

泓水即现在古井镇境内的小洪河,是涡河的支流。周襄王十四年即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这里展开战斗。这次战役规模虽不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礼义之兵”的战争方式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后来的“孙子兵法”就是其典型总结。迂腐的宋襄公无视这一情况的变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旧兵法教条,终遭惨败。

古井镇上至今还有一些古迹,值得人们回味。如亳州志记载:时在减店集上有两座道观,一是北曹观,二是南曹观;有两座庙宇,天齐庙有庙舍十四间,在亳地区属于中等,还有小庙一座,有房四间,名为人祖庙。

三、酒与药的渊源

从酒的发现到发明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条件下,人们把酒自然作为祭祀天地、祖先和鬼神的祭祀品。“酒能通神”,这是酒的一个重要用途,直到商以后,人们也是在重大祭祀场合后才可以进行酒的分享。

在祭祀中,人们对祭祀品的要求随着生产的发展,慢慢地甚至对于盛放酒的器物的装饰都进行了力求完美的追求,这也是商周以前酒器酒具都非常精美的原因。《礼记》中对祭祀中酒和酒器的应用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直到汉代以后,酒器、酒具才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变得简朴、实用了。

酒的用途除了祭祀外,还有药用功能,《黄帝内经》里就有“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的记载,“醪醴”即药酒。相传,商汤王的丞相伊尹,帮助其建立了大商帝国,并发明了汤药(至今我们仍称中医药尤其是中草药为“汤药”)。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伊尹还是中国药剂学的鼻祖。而且目前为止有文字可考的酿酒方法的记载,除了谷物类的曹操晋献的“九酝酒法”外,就是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关于药酒的帛书《养生方》,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药酒同源。

药酒同源是中医学自古以来的定论。《本草纲目》中对于酒的应用可谓比比皆是,酒是百药之长,酒为药之引,酒乃药之母等。亳州的神医华佗对于酒的应用可谓达到了一个新高峰。他可以将酒用在内服、外敷上,更首创了将酒用在手术上,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手术麻醉剂——麻沸散就是用酒冲服的。

所以由此来看,亳州不仅作为酒乡,是中华酒文化的发祥地,同时还是药都,是中医药酒的发源地,这从药酒同源、“药酒同地”上获得了另一佐证。

四、历史名人与古井贡酒

亳州作为中国酿酒历史的发祥地,很多出自亳州的名人和曾经在亳州留下足迹的名人,都留下了很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和故事。

汤都于亳时,“饮必祭,祭必酒”,“百礼之会,非酒不行”,说明那时的人们把酒作为祭祀天地、祖先的必备品,甚至对于盛放酒的器物的装饰都进行了力求完美的追求。

作为亳州的名人,三曹父子无疑是知名度最高的。他们不仅在政治和文学上非常有名,揭开三国时代的序幕,引领了“建安文学”的风骚,而且在中国酿酒史和饮酒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公元196年,曹操向汉献帝刘协进献九酝春酒并上奏《九酝酒法》:“臣县故令南阳郭芝,有九酝春酒。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便酿法饮。曰譬诸虫,虽久多完,三日一酿,满九斛米止。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饮。若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酿,差甘易饮,不病。今谨上献。臣曹操,汉建安元年,时丙子冬月”。这是我们目前能够查到的最早的关于酿酒方法的文字记载,也是古井贡酒的历史源头。

作为文学家,三曹父子留下了大量的关于饮酒的故事和诗文。譬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曹丕早年随父亲在亳州巡游练兵,正是饮用了当地的美酒,才写下了著名的《临涡赋》和《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乃在大海。”相传在曹丕和曹植两人中,曹操原本是喜欢曹植的,但是曹植虽然文采可以,在政治斗争中却远不及其兄有心计。据三国志记载,曹植曾多次因为喝酒而误事,最终曹丕被立为王位的继承人。

三曹父子或豪迈,或诡谲,或缠绵。而以长寿、能睡、爱下棋著称的“希夷先生”陈抟,却给我们一个仙风道骨的形象。然而他的酒量也是出了名的,据宋史记载,他“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相信他的太极图应该是在这种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的状态下创作的吧。

作为天下“十望”州府之一,亳州留下众多历史名人的足迹。他们中有开启开元盛世的一代贤相姚崇、《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和曾巩、“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晏殊,以及《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等等。由于亳州历史上盛产美酒,无疑他们又为亳州留下很多关于酒的诗文。这些名流墨客无不以酒为媒,书写着自己人生的传奇。像欧阳修,除了在他的《醉翁亭记》留下的那句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另有更多的借酒抒怀之佳作:“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雨后轻寒犹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怅”、“去年秋晚此园中,携手玩芳丛。拈花嗅蕊,恼烟撩雾,拚醉倚西风”等等。范仲淹也有“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和“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佳句。古人所说的浊酒,并非是污浊的酒,而是没有加温和过滤的酒。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古井贡酒给予高度赞赏。江泽民就曾称赞:古井贡酒很有名气。同时更有乔石、杨得志、耿彪等曾多次来古井视察和调研,对古井贡酒给予高度评价。上世纪60年代,安徽省省委书记曾希圣把“古井贡酒”送给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喝,这位曾对“茅台”情有独钟的将军就爱上了“古井贡酒”。以至后来形成他的“三不喝”:没有“古井贡酒”或“茅台”不喝,没有“野味”不喝,没有“辣椒”不喝。另一位将军杨得志对古井贡酒更是情有独钟,他生前曾专程来过古井,喝过古井贡酒之后便趁兴题词:“古井自古有名,贡酒应贡人民”。另外,不少作家、画家、书法家以及演艺界名人也先后光临古井并挥毫泼墨。

五、明代窖池群与“公兴槽坊”旧址

自公元196年曹操将家乡所产美酒“九酝春酒”和酿酒方法《九酝春酒法》晋献给汉献帝后,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元明间战火四起,为躲避战祸,一户姓怀的人家从金陵(今南京)悄悄地迁居此地,来到现在的古井镇。怀姓人家祖上为三国时期吴国尚书怀叙(生于曹操之后)的后人,迁居在此地酿酒、经商、种植为生。怀姓人家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户。而且怀姓人酿酒的方法在当时是一绝,称为“老五甑”工艺,取旧醅四甑加新料一甑,分层酿制,蒸馏得酒,度高味美,邑人称为“怀家一枝花”,简称“怀花酒”。在其带领下,此地酒坊林立,附近百姓以地名命酒名,统称减店集出产的美酒为“减酒”,减酒美名开始在这一带流传。明万历间,商丘人沈鲤沈阁老回家探亲,回京带给皇帝特产,优选四样礼品——涡河鳜鱼、黄河鲤鱼、胡芹、减酒,并在奏折中引用当地民谣两句,“涡水鳜鱼黄河鲤,胡芹减酒宴佳宾”。现在的古井贡酒酿酒工艺就直接承继了减酒“老五甑”工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古井镇在明朝时叫减店集,作坊林立,最出名的就是怀姓人家酿造的美酒“怀家一枝花”,它的作坊名字叫“公兴槽坊”。现在的古井酒文化博物馆内有一块界砖,就是在这个窖池群重修的时候从地下挖出来的,上书“明正德十年东北角界”,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个窖池群近五百年的历史(明正德十年即公元一五一五年)。这也是中国目前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窖池群,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老窖出好酒”。可以说该窖池群的窖泥,是酿造古井贡酒的“神泥”。古井贡酒四夺全国白酒评比金奖,此窖池群功不可没,她被古井人尊称为“功勋池”。

这些窖池成斗形,口宽底窄,口边长两米五左右,深一米六,边壁同底皆为泥土。窖泥是浓香型白酒——古井贡酒的功能菌生长繁殖的载体,经过数百年的自然老熟,泥体呈黑色,窖香四溢。通过此窖池群发酵得到的原酒,口感、理化指标明显优于其它窖池所产的酒。

到了一九五八年,这个窖池群连同“公兴槽坊”被国家收为人民公社的酒厂。这年的上半年,省里来了两个专家,是来调研用其它农产品代替高粱和小麦可能性的,到了这个酒厂,尝到了“怀花”酒,大为惊叹,带走了两瓶样品酒,直接就送到了省长黄岩处。黄省长品尝后,又征询了专家意见,认为此酒非一般酒可比,派人进行查证,后亲自命名此酒为“古井贡酒”。因当时亳州已有县酒厂,定为直属省轻工厅的酒厂,为“古井酒厂”。“公兴槽坊”就是古井酒厂的前身和最早的发祥地。被誉为“华夏白酒第一馆”的古井酒文化博物馆,正是在这个槽坊基础之上兴建的。

六、北魏古井与地下宋井

古井厂区有两口“古井”,一是北魏时期的古井,源于前面提到的南北朝时期北魏将军独孤信,一是地下宋井。关于地下宋井,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原减店集的百姓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除了那口北魏古井以外,还有一口古井,那口古井上面盖着红石板;红石板不能打开,打开以后会红透半边天。时光流逝,到了一九八七年,一个秋天的早晨,古井酒厂办公室怯生生地来了一个农民打扮的中年汉子,问其来意,他言其祖母是原减店集人,死前为了孙子,讲了一个她们家族的秘密,就是那口古井的具体方位。来人在香烟盒上画了一张图,观其方位大约在厂大门东南五六十米左右。中年汉子的目的,是找到井后能在古井酒厂上班。当时的厂领导同意了他的要求并为其准备了一些工具。当时的厂门口东南五十米的地方是厂幼儿园,他打了几个探洞没有发现井口,再往前延伸却不行了,因为有民房不让打。中年汉子有点失望,厂领导安慰他,请他吃了饭,买了车票,送两瓶古井酒,他就回去了。这件事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一九九二年十月,古井文体馆兴建。文体馆的位置就在原来厂幼儿园的旁边,把民房收回后建设的。文体馆需要打较深的地基,在挖掘机打到距地面近五米处打到了石头,挖不下去了。一看,是一个砖砌的井,井上面盖着的石板已被挖掘机断成三块了。上报情况后,领导让立即停工,请来文物部门对井进行鉴定。通过出土的砖、瓷片、碗等作出断代,为宋时井,距今约有九百到一千年。当时就修改了施工图纸,对其进行保护。文体馆建成后,在其旁边建了一个亭子,亭下建一个地下室,有通道通于地面,这就是地下宋井的来历。

宋井为何会在地下呢?据考证,以前古井镇属于黄泛区,黄河故道就在离古井镇不到四十公里的商丘。史料记载,南宋嘉熙四年即公元1240年,黄河发了一次特大洪水,“夺淮入海”,可能当时的人们为了躲避水灾,在临走前用了当时农村用的石磨或碾盘之类的石板盖在井口上。后来井口再没有打开过,千年后才重见天日。黄河在元明清时也多次泛滥,淤积造成了地面的抬升,使得井体日趋下沉,终于形成了地下井。

宋井的水质,经鉴定同北魏古井一样,也是偏碱性的水,富含锶、碘、钾等对人体有益的各种矿物质,非常适宜饮用和酿酒。贵宾来这口宋井参观时都赞不绝口,如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喝完后直夸“革命的神水”。

依据原先宋井的传说,当时的发掘现场并没有产生红透半边天的灵异现象,但古井的产品确实是自此以后步步攀升,红透了大江南北。

距今1400多年的北魏古井,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在独孤将军投武器之前,这是一口枯井,即使有水也是苦涩难饮,独孤将军将长戟一扎入井底,井泉上涌,又将金锏一扔,井水改变了水质,变得清澈甘洌。当然这是美丽的传说。这口井有四绝:一是千年古井,历史悠久;二是水质甘洌,属优质矿泉水;三是有史以来就没有干涸过;四是井上有启功、沈鹏、赵朴初、溥杰四大名人题写的井亭名。故而该井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第一井”、“华夏第一井”、“天下名井”。

古井亭的明柱上,题着启功先生的对联“佳酿千年传魏井浓香万里发汤都”。亭子正中间,是沈鹏先生书写的《古井亭记》碑:“古有禹时仪狄造酒之说,足见酒在我国源远流长。故《尚书》有《酒诰》之篇,《大雅》有《既醉》之章。而见于曹集之孟德奏上《九酝酒法》,则为吾亳造酒历史悠久之明证。古井之名著于史籍,《亳州志》云: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四年,高欢遣樊子鹄攻魏将元树于谯,树将独孤将军败死,死前将金锏长戟弃于此井,故井之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年前。井泉甘洌,积年不涸,以之为酒,则清如水晶,味似幽兰。明清之际,列为贡品。故有贡酒之说。后因屡遭兵燹,堙没者百有余年。解放后,举国升平,百废俱兴,公元一九五九年经大力勘察,此井得重见天日。而今古井贡酒香飘四海,誉满五洲,酒因井而得名,井亦因酒而益彰。古井亭始建于解放前夕,今重建斯亭,增其旧制,登临揽胜,把酒凭栏,必能发吊古之幽情,添衔杯之雅趣。爰为之记,俾后人知斯井之渊源,而倍加珍爱,爱井及亭,庶斯亭之不朽”。

围绕着古井和古井亭的,是古井园。园中是一棵百年老槐树。俗话说“有湖必有柳,有井必有槐”。冥冥之中,槐和井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这棵古槐正是千年古井的陪伴者和守护神。目前的古井园已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古井酒文化博览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内外游人开放。

七、古井贡酒的历史

说到古井贡酒的名字,还有一段颇有意味的“贡”字风波。

1960年2月,刚扩建成立一年的古井酒厂按级申请注册古井牌古井贡酒商标时,3月18日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却致函答复:“古井酒厂申请注册的古井牌商标可以使用,但古井贡酒最好改为古井酒,简介的第一段可删去(即曹操与贡酒的关系)。”

1960年4月18日,安徽省专卖公司经理高四龙给中央工商行政局写信说:“我的看法,贡字放在上面有什么不好?况经黄岩省长提议,那么不用贡字可能因为有封建名词,就因为这个理由,我国和世界各国对这样的字眼还是用,而贡字表示过去是封建所用,现在革命了落到人民手中,这不正说明像故宫等大型建筑回到人民手中一样吗?我意最好是不去贡字,若去还是请黄岩省长同意才行。”后来,中央工商行政局终于同意采纳了“古井贡酒”这个名字。

古井贡酒1960年5月被评为安徽省名酒,1963年11月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被评为中国八大名酒第二名。从此,古井贡酒进人中国名酒行列,名字也越叫越响。

十年浩劫期间,文化界及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最严重的摧残。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最浓的古井贡酒也难逃劫难。1967年古井贡酒的贡字被戴上了“四旧”的帽子惨遭戕害,数十万套古井贡酒商标被一举焚之,简易新商标“古井酒”以革命身份进人革命者手中。然而,文化的魅力是无法消退的。应广大消费者的强烈要求,古井酒厂1973年上报安徽省轻工业局请求恢复使用古井贡酒商标。1973年9月1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轻工业局下发了同意批复的文件。

其实古井贡酒作为贡品,在历史上已有四次。

第一次就是公元196年曹操将家乡的九酝春酒以及酿酒方法晋献给汉献帝刘协。《齐民要术》和《三国志》中均有详细记载。

第二次是在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归德府(今商邱县)宋家仁的阁老沈鲤在万历皇帝的庆典上,把减酒进贡朝廷,万历皇帝饮后连声叫好,遂钦定此酒为贡品,命其年年进贡,“贡酒”之名由此而得。一时“减酒”名震京师。

第三次是,明末战乱频起,亳州酿酒业大受影响,直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才恢复到原有的规模。清代酒的品种也由单一的大曲酒(俗曰“乾酒”或“高粱酒”)发展到色酒、老酒、福珍酒、药酒等多种系列产品。清末,亳州人姜桂题专门将家乡的减酒进贡给慈禧太后,慈禧饮后大为赞赏。

姜桂题(1843—1922),字翰卿,又作汉清,安徽省亳州东南药都姜屯人。1843年4月16日(清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七日)生于一个贫寒之家。姜桂题少年时体格魁梧,“乡里儿童望而生畏”,曾因家贫乞讨度日,因幼时顽皮,常做错事,得绰号“姜老过”。当时的亳州地区是太平军、捻军活动的地区,其父因“通捻”罪被清军所杀,母雷氏因贫困无以自给把他送往捻军。姜曾任捻军趟主,后来投靠了清军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因作战英勇、善施诡计,屠杀起义军有功,最终成为北洋毅军统帅,被慈禧太后授以太子少保衔,宠爱有加。

古井酒文化博物馆现在还存有清朝“储秀宫制”款豆青回文大酒瓮,据说是供慈禧太后饮酒专用。这便是古井贡酒的第三次进贡。

第四次进贡,是新中国成立后。1987年,经过层层把关和严格审查,古井贡酒被选为当年国庆国宴用酒,打破了历年来只用茅台酒招待中外宾客的惯例。2009年“两会”期间,“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又以其“纯正原浆,手工酿造”的独特工艺,再次被列为全国政协会议指定用酒。

四次进贡,跨越近两千年,这也说明了古井贡酒源于东汉,盛于明清,在当今发扬光大。“四次夺牌”的历史,就是当代辉煌的明证。

1952年,中国专卖总公司在北京组织了第一届全国评酒会,评出了茅台酒、汾酒、泸州大曲酒、西凤酒等四大名酒。当时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报送的酒样(包括白酒、黄酒、果酒、葡萄酒)一共有103种,白酒只有19种,评比的标准也相对单一。而此时,千年贡酒还深藏在中原腹地的减店集“公兴槽坊”中,没有正式露面呢。

1959年古井正式建厂后,参加了轻工部于1963年10月在北京组织的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在这次评酒会上,古井贡酒一鸣惊人,一举夺得八大名酒第二名。这八大名酒按照最初的严格排序,依次是:五粮液酒、古井贡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茅台酒、西凤酒、汾酒、董酒。然而最终公布时为什么不是这个结果呢?

据一位知情人回忆,当时提出的白酒评定标准是“香、醇、甜、净”,恰恰是后来确定的浓香白酒的品评标准,因此本次评酒会白酒组的前四名均为浓香型白酒。被周恩来总理视为“外交利剑”的茅台酒屈居第五,而并不知情的周总理还在埃及用茅台酒宴请贵宾。此事引起了国外媒体的纷纷质疑和诘难。周总理回国后,迅即请轻工部部长将参加评选的茅台酒样品带来,亲自品尝后说:“这是新酒,不能代表茅台酒参加评比,只有老窖经过勾兑后检查合格的茅台酒才称得上标准的茅台酒……”轻工部立即对本次评酒工作进行反思。所以后来,第二届评酒会打破了第一届评出四个金奖的做法,进而评出了八大名酒,并且在名单上特别注明,排名不分先后。很显然,作为老八大名酒的古井贡酒其实当时名列第二。

在以后的第三、四、五届评酒会上,古井贡酒蝉联金牌。这就是“四连冠”的来历。

作者:杨小凡、吴伟

(注:杨小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文学院签约作家;吴伟,中国高级企业文化师)

[责任编辑:惠鹏权] 标签:古井 酿酒 古井贡酒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