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升民
一个幽灵在业界徘徊,名字叫做互联网思维。
一个语义含混的、过往的IT男羞于启齿的、忽然被土豪们疯狂追捧的热词。言必称思维,当然很时髦。我为广告教头,时时与时髦打交道,一般比较看淡流行,然而,眼下的这个互联网思维的流行我不得不关注,因为时下一些土豪的举止与我的专业领域发生了关系。
听说,阳光保险以“我要上春晚”主打形成金融业黑马。然而,去年有转向,停止了大众媒体操作,取消品牌管理部门,要用互联网思维搞线上线下,搞互动体验。又听说,号称中国家电品牌教父的张瑞敏,也开始在海尔集团做互联网思维的转型,“从此不做硬广”成为业内很揪心的一个传说。
何为互联网思维?目前众说纷纭,并没有统一说法。去年出席复星的年会,周鸿祎在我之前演讲,说高速、互动和免费就是互联网的经营思想。也见马云对媒体说,平台、互动、开放之类。还有雷军,和董明珠同台打擂的时候说到,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不外是平台、互动、多元。
诸多说法包含了互联网的若干特点:一是资源,丰裕替代稀缺;二是行为,互动替代单向;三是渠道,平台替代管道。用连线编辑部的话概括就是实现了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传播,因而也就成为一种宽泛的信息产业的哲理。类似这样的产业哲理,新产业的抬头都会出现,200多年前工业革命爆发的时候,相对于农耕经济,流行的就是工业化思维,诸如效率,标准和规模成为一种管理的意识形态。
接受新的产业意识形态,用以调整自身的管理理念,换言之就是互联网化,我觉得这是对的,然而,在这样的一种意识形态风潮之下,照搬模仿互联网企业的做法则是值得商榷的。
为什么?我想首先要辨析清楚,互联网经营与互联网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有所区别。所以,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时候应该注意到这个区别。互联网经营的基础在于两点:数字压缩与网络传输。数字压缩化解了信息传输的瓶颈而使资源稀缺变成丰裕,而网络传输技术OTT导致颠覆效应。何为颠覆效应呢?经济学原理开篇就是“解决资源稀缺的有效配置”。如果资源不再稀缺,那么,这个原理就要调整。
然而,这个调整非常复杂,常常带有颠覆性,所以,业界和学界所做的调整就是简单地划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经济所依据的逻辑起点是不一样的。前者依赖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后者是丰裕资源的共享,共享的基础就是平台。平台是什么?人人可以进出,贡献与分享同存。这种互联互通的背后是双边市场效应,边际成本为零,所以,平台规模可以无限扩张。互联网企业的秘密其实就在这里,复制成本为零,虚拟平台可以无限扩张。互联网企业天生就有“寄生性”,本身不产生资源,是在利用资源,不拥有物理网络是寄生于物理网络,说它是吸血鬼也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互联网企业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大数据。大数据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如同物理资源,管道式的利用是一种,平台式的利用又是一种。互联网企业使用平台机制所带来的开放聚集效应,即时廉价得到海量数据从而缩短营销距离,竞争优势由此而成。所谓电商,既不用实体厂也不用实体店,搭建平台两者联通抽成就OK,这也就是小米模式。
建构一个虚拟平台,让无数的用户登录、点击、游玩,消耗流量的同时留下痕迹,点点滴滴聚集而成大数据。问题是,雷军的平台有人来,我弄的平台没人气,为何?必须导演一组动人故事,必须营造一种创意氛围,必须提供一个聚众的价值观,让营销仪式如同宗教行事一般,让人迷迷糊糊如醉如痴成为铁杆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