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新城

《新周刊》执行总编

"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变,只是中国永远在变"

---封新城

一本杂志的灵魂就是它的主编的灵魂。在中国南方,榕树茂盛之处,有一本杂志,"每期还没买到,网上已经流传出了关于它的一切。"它就是《新周刊》。

这本以新锐、话题为成功标签的南方杂志,从1996年8月份创刊以来,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之一。

其主编封新城,就是这本杂志最核心的灵魂人物。这位才子气质明显的传媒干将,和同事窦文涛同年离开体制,选择自由发展。最终,一位下笔如滔滔江水,一位开口如锵锵金玉,南国意气,竟成一时风流。

而《新周刊》所坚持的"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定位,加之他们特意维持的"话题发源地"想法,也为自己获得了新、旧时代的共同认可,成为这个复杂中国留给传媒界的一个经典。

在封新城看来,自本世纪初以来便不断遭受互联网等新媒体冲击的传统媒体,必须坚持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才能在哀鸿一片的环境中,完成转身。

在中国,传媒还没有真正成为传媒

1996年,距离新世纪来临仅4年之距,没人会想到当时的社会已经在孕育一场大变革。此后的不久,互联网带来的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就开始对传统媒体带来新的挑战。而20年后的今天,技术革命带来了媒体自身的革命和更迭,基于移动互联的新媒体,已经从正面、从内部,威胁到了迟缓而傲慢的传统媒体。

接受凤凰网专访的封新城,也认同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巨大冲击,的确是当下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但他依然坚持认为,现在媒体面临的主要不确定因素,也仅是新媒体的挑战,其他并没有什么。

在好友许知远看来,封新城就是那个不变的根基。"《新周刊》每次的封面故事,都像是当年革命标语一样,斩钉截铁。而深感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的读者们,则像是找到了可暂时依靠的东西。"

"阅读模式已经变了。90后这一代来说,基本上已经是屏幕阅读了。"封新城指出,被冲击最大的就是报纸,其次是电视,然后是杂志,但图书出版业的冲击也不容忽视,这是一场对整个传统媒介的深层次冲击。

但封新城也认为,虽然技术环境和阅读模式在变化,但造成传统媒体迟缓困境的,并不全是传媒业本身的缺陷,这是一个变和不变同时存在的时代。"中国没有真正的媒体,也依然存在着很多传统不变的属性。在中国做传媒,有太多的难度,新闻至少应该做到的是逼近真相、报道真相。但在中国,传媒还没有真正成为传媒。"

"世界上很多东西是不变的,只是中国永远在变。"封新城说。

《新周刊》副主编周可同样指出,如今传统媒体的社会环境和运作压力,相比于十年之前,有了更多糟糕和不利因素,越来越不利于发展。传统媒体的压力,原来仅仅是市场经营的压力,后来通过把市场和广告剥离给第三方,成功摆脱困境,能够更加专业地集中于内容生产。而现在,新媒体已经对内容生产带来直接冲击。大环境的变化,使得内容、市场都发生了转变,迫切需要媒体重新寻找全新的发展方向。

"本世纪初和最近几年,大环境又开始变了。现在的这种状态,已经不是一种很自由的状态,逼得我们自己去找到适合我们生存的路子。"周可说。

你正着想,我偏要逆着想、倒着想、侧面想

"要知道。当时。那真的是一种气质。"一位读者如此评价《新周刊》在整个媒体界的调性。

早期的《新周刊》,犀利、独到、中肯、大胆,掌握了很多话语权甚至能够引领趋势。对于主流思想的禁锢,封新城偏要想办法去冲破。"你正着想,我偏要逆着想、倒着想、侧面想。"

封新城认为,目前媒体的危机,在信息传播的渠道优势丧失背后,更多的是新闻报道核心珍稀性的丧失。如果地方都市媒体刊载的新闻,都是昨天甚至前天网络热点,那这份报纸也就必然失去了新闻价值。

"有些人会形容,永远不知道新周刊的下一期是什么。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讨论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总能给大家带来一点新意。"封新城如此解释,为何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新周刊》依然能够成为优秀杂志的代表。

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传媒行业的黄金时代。伴随一群优秀媒体人成长起来的,是一个快速演进的社会和复杂多变的中国,这样的时代际遇也给传媒业书写历史,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依靠特殊的报道方式和全新的语言表达,杂志试图对快速演进的社会、对社会当中各种潮流、观念进行总结和提炼。石破天惊的切入角落,大手笔的恣情解构。"这是一位忠实读者对这本杂志的第一印象。在封新城看来,这正是《新周刊》"自有一套做法"的外在表现。

不过在本世纪初,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时候,这种成功模式,也同样遭遇到巨大冲击。"因为我们是一个话题杂志,很多话题经过互联网的冲击之后,就完全碎片化了,所以杂志能够引领的话题就少了。"封新城说。

但是最初的冲击过后,杂志很快又调整回来了,仍然保存着它特殊的表达和特殊的阅读感受,有它特有的受众,有它独特的声音。

封新城认为,《新周刊》主要执行的报道风格,是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在杂志内部看来,这是一种"自说自话"的新锐模式。要自创报道语言和问题视角,并始终坚持自己的特殊报道方式。

"在新媒体的冲击当中,传统媒体也要能够适当地找到转变,在新媒体之中有所作为。比如说当微博出现之后,我们的《新周刊》就能够引领潮流,甚至成为传统媒体当中第一人。"

"《新周刊》和@新周刊 之间,已经完成了一个转换。"封新城说。

中国媒体应该回到它自身,回到纸质上

面对冲击,在"变与不变"之间,传统媒体该如何权衡并理清自我的发展方向?

封新城始终认为,中国媒体应该是往另外一个方向走,回到它自身,回到纸质上,把纸质东西做到高端。

"我们内心的坚持在说,纸质的东西,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出路了,而是说受众群分的更细了。杂志读者会变的更高端、更明确、更专业,它是传播形态当中的高端产品,甚至不妨走向奢侈品。未来纸质的东西,可能就会奢侈品化。"

而《新周刊》副主编周可则大胆地认为,不必考虑传统媒体读者的流失问题,而是要转变整体经营模式,从内容经营到品牌经营。媒体,也恰恰非常适合互联网这个时代。没有必要去想怎么样转型,而是要去寻找媒体自身跟互联网气质的相通之处。

周可认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并不是简单的介质上的变化,而是要去开拓一个新的领域,一个全新的模式,可以在原有的资源上做新的整合。新媒体的平台,并不是传统媒体内容的一个延伸或二次传播,而是要创造和引领媒体观点和话题探讨。

新媒体的出现,的确对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广告方面的下滑。越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就越要把广告捡回来,开始做全媒体的市场化营销模式。比如在广告之外,可以做品牌活动,再反过来推动内容生产和市场推广的关联和合作,这样促进内容生产的模式和导向的变化,最终完成华丽转身。

"纸质媒体的读者,在变老,在流失,但是品牌的影响力还在。面对这样的困境,纸媒需要一个新的做法:媒体要从报道资讯,变成生成话题,要考虑到跟读者的更多的互动。你不一定需要读者买你的杂志,但是需要他了解、知道你的杂志,你所做的东西。"周可说。

"纸媒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当你回顾这家纸媒的发展历史时,你很难记得它的任何一个报道。但是如果媒体能够通过报道,创造出一个话题或品牌,就具有了非常好的品牌传播性,通过互联网,反而能够获得无限的非常好的品牌传播性。"周可认为。

Mr malibu50年不变驾享精神语录:

这是一个变与不变并存的时代。求变,是为了维护内心那个不变的根基。诚如封新城和《新周刊》,在多变的时代中保持内心的坚守,坚持自己的报道方式,用独有的视角打造属于自己的传媒品味,引领时代前行。


参与调研轻松赢取限量版仿真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