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飞

凤凰周刊编委,
著名公益人士

"我影响社会的路径,是通过行动直接改变"

——邓飞

"在我年富力强的33岁,我找到了某种使命:关切和帮助这些乡村孩子获取基本公平与保障,支持他们通过教育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自由地向上流通,而不是一出生便是沉沦,永无翻身之日。"

变革时代,是坚定理想信念,还是引领时代前行?在知名调查记者和公益人士的邓飞看来,这从来不是两难之选。出身著名记者的他,在技术革新社会的新生时代,依靠信息技术汇聚社会力量的优势,致力于公益事业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尊敬的成就。

"我是一名调查记者,是记录失败史的人,也就汲取了一些教训。我知道我们反对和憎恨什么,所以我们坚持建立一些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民主、公开、透明,多中心和联合等,形成一个平等、自由和崇尚专业的工作平台,帮助每一个参与者持续高效发挥他的创造能力。"

正如胡舒立所言,"新闻是易碎品,而我们的追求,是让新闻不那么易碎"。邓飞所追求的,依然是通过行动和努力,改变国民性格,将人们的善良力量团结起来,促进公民社会和公民责任的发展,用觉醒、行动来改良中国社会,并且实现公民自立,在公益实践中训练和积累多种能力,推动公民社会持续成长。

在邓飞的眼中,中国的调查记者们,很像中国传统武侠小说里面的"侠",他们迷恋、追求的是诗人李白所描述的至高境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这是别人,也是邓飞。

愿意行动就能自我赋权

2011年4月,一次偶然的贫困地区调查采访,邓飞在贵州山区发现中国乡村儿童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他们在学校里没有午餐,又不能回家吃饭,只能饿着。多达6200万的农村留守孩子,没有父母陪伴,更没有太多机会改变自身命运。

幸运的是,此时的邓飞,超越单纯的调查记者思维,想到了采取行动。他敏锐地把握到,虽然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各方撕裂互害、少有合作,但孩子还是中国人最大的公约数。每个人对孩子,都会有内心里最柔软的那一块。

没有钱,没有权力,甚至公益的专业能力也没有,但有爱、有使命的巨大感召。邓飞带领自己最熟悉的新闻媒体队伍,和大学生、公益志愿者们,开始了艰辛的公益之旅。

事后证明这是一部精彩之作。三年多来,邓飞创办的免费午餐已经帮助全国360多个学校8万多名儿童,解决了午餐问题。

随后,邓飞又奋力在诸多公益项目上,相继发起了大病医保、暖流计划、女童保护、点亮心灯等一系列乡村儿童公益项目,并集群组成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组织,全面关切和缓解乡村孩子诸多困境。

更重要的是,通过免费午餐公益项目,中国乡村孩子的困境,得以进入社会视野和国家战略,很多人的困难得到纾解;而邓飞结合网络的微公益模式,又使得这些公益活动得以透明公开,变得人人可为;此外,这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性格,推动那些以往习惯抱怨批评、拒绝反思和担负公民责任的人们,逐渐觉醒、行动并尝试解决社会问题。

在邓飞看来,免费午餐的社会意义早就超越了简单的公益范畴。

"我们不等不靠,行动起来,实现了公民自立,并在公益实践中训练和积累多种能力,推动公民社会持续成长。我们证明了只要我们愿意展开行动,解决切实的社会问题,就可以得到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实现自我赋权。"邓飞说。

2014年,为了根本改善乡村困境,邓飞又联合中欧商学院的校友们发起"e农计划",尝试使用移动互联网发展旅游和农产品销售,帮助农民增长收入,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帮助乡村有尊严成长。

新媒体挖掘出人心中向善的力量

"免费午餐"的成功,让邓飞找到了一种改变社会的新方法。

"我以骑士之名,呼唤我们行动,而不止于抱怨;我们融合,而不止于分裂;我们建设,而不止于破坏;我们创造,而不止于对抗。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合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社会问题,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这是邓飞在最近一次《建设比抱怨更具有价值》的主题演进中,用来结尾的一句铮铮之言。

在邓飞身上,同时糅合了多种职业身份。媒体人、公益人、社会进步推动者,这一次,他给自己加上了"骑士"的称号,这个意味着勇敢、前行、英勇而担负责任的褒义之词。

对于传媒在时代变革中,所遭遇的困境和展现的机遇,邓飞认为,媒体形态的变化,并不代表新闻媒体的衰落。

邓飞认为,自己的成功,就是借助移动互联网,使用了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资金众筹,事务众包,社会化参与。微博实现信息大规模自由流通,微信帮助实现组织管理和多人协同合作的问题。只要移动互联网出现新的技术和工具,他都会紧紧跟上,为他所用。

"在传统媒体,读者是一个群体,记者很难作为个体而被写作者所发现。新媒体时代,接受和看到你的文章、观点的受众,他们就在那里。"

邓飞还认为,新媒体,让他逐渐找到了一种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即除了揭露和谴责,还可以挖掘人心之中向善的力量。新媒体可以更灵活而便捷地让他发声,找到所希望传递的受众。

"中国媒体人试图记录和描绘这个国家与时代的追求,是没有改变的。我们的时代正变得愈加复杂而丰富多彩,当此之时,媒体行业所作出的改变和坚守,也是必要且正常的。"邓飞说。

微博、微信让信息的自由流通变得更加便捷,带来的是公众更多地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形成一个相对此前更为理想的"观点的自由市场",不仅改变了传媒的形态,也改变了政治生态和舆论生态。在新媒体工具下,出"国家"和"市场"之外,如果发育出"社会",这对于政治生态的改变,将是意义深远的。

建设比抱怨更有价值

"在我当记者时,我们用监督去推动社会,但同时可能制造了更多愤怒,如果不能合理纾解,愤怒会变成戾气。但如果用爱和善良去建设,容易达成共识,实现改变。我们收获的就是爱和善良,这也是一种良好改变社会的方式。"这是邓飞投身公益事业所获得的最珍贵、最诚恳的精神收获。

邓飞认识到,中国不缺少写字的人,而缺少行动者。可以利用微博动员和团结海量的资源,去帮助解决问题。在邓飞酝酿"微博打拐"活动时,那个他苦心寻觅3年的孩子,居然通过微博找到了。

"以前,我影响社会的路径是影响读者,再影响社会。如果没有微博,我依旧是每年贡献出几篇有影响力调查报道的调查记者。现在,借助新媒体工具,可以试着通过行动来直接谋求改变。"

现在的中国,是变化最快、最复杂并且新闻层出不穷的时代,但是记者们却深感无力。在政治大环境和大气候下,传媒的"社会公器"地位也似乎变得模糊。

在邓飞看来,记者的无力感,是源于他们对这个时代、这个国家有太多的责任与爱。作为这个时代的瞭望者、守望者,在风雨飘摇的大时代,传媒总是要发出理性的声音,为这个时代存照。

在邓飞看来,建设比抱怨更为重要。新闻记者也不必自我强化悲情主义。毕竟,一个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总是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中国传媒行业的市场化历程,只有短短不到30年的历程。人们常常把从2003年《南方都市报》孙志刚案报道为发端、延续到2013年的这十年,称为中国市场化媒体和调查报道的"黄金十年"。

这十年里,邓飞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并且在缓慢地形成一个传媒人的职业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和较为一致的新闻方法论,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中,职业共同体的成员们并肩作战,并在媒体同行遭遇某些困境时,彼此守望相助。

在邓飞心里,依然存有一个美好的梦想。那就是媒体老总可以不仅仅是为追求发行量和读者眼球而办报,媒体的记者们能够拿着一份有尊严的底薪,能够写出这个时代最剧烈的变化和最幽暗的秘密。

"如此这般,当一名记者,何等快意。"邓飞说。

Mr malibu50年不变驾享精神语录:

在新闻层出不穷的时代,媒体的形态不断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代表新闻媒体的衰落。作为这个时代的瞭望者、守望者,传媒在变化中依然要发出理性的声音,为这个时代存照。就像骑士邓飞,英勇而担负责任的勇敢前行。


参与调研轻松赢取限量版仿真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