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都是带有价值观的、影响人心灵的

———于冬

于冬,1971年,生于北京。199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分配至北影厂工作。凭借勤奋努力和极佳的人际沟通能力,于冬在那时便已崭露头角。1999年,怀揣着对电影的执着情怀与梦想,他创建了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并在十余年后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成功上市的影视公司。

我们在做电影的时候,要有一种起码的责任:所有电影都是带有价值观的、影响人心灵的。

太平洋的第一缕海风,吹来告别的消息,三个从此没有故乡的年轻人,开启一段横穿大陆的旅程。

这是韩寒自编自导的公路片《后会无期》里的场景。电影里有一句台词:你连世界都没观过,你说什么世界观。这有点像前几年很火的《失恋33天》里的一句话:你连人都没生过,你说什么人生。不过初始的冒险和最终的平庸并不是韩寒的专属,对许多电影人而言,梦想和现实有时候并不在一条道路上。

1999年的于冬的电影道路仍然刚出茅庐。虽然已经成为北影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科长,于冬仍然认为,他的电影梦还刚刚开始。于是,他怀揣着对电影的执着与梦想,离开北影厂,并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未来之路的风景会怎么样从没设想到,往前走再说呗。

有人说,目前中国电影行业,既光鲜亮丽,又深陷矛盾:影片灵魂缺失、明星支撑票房、分账制度也不尽合理。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正因为15年前往电影迈的一小步,才有了现在的于冬。无论光影如何变迁,于冬就如高尔斯华绥《品质》中那个要做"顶好的靴子"的格拉斯兄弟一样,"我一定要拍出《阿甘正传》那样的情怀电影来。"

"我们在做电影内容的时候,要有一种起码的责任:所有电影都是带有价值观的、影响人心灵的。"

电影,是一种最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文情怀转达给观众。

1993年,于冬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毕业,成为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一名普通发行员。于冬的口才很好,工作也非常刻苦,他很快升为北影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科长。

连续六年北影厂的电影发行经历,让于冬对中国电影产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这六年的经历也直接地推动了他1999年的出走和创业。

2001年初,一部投资仅为200万人民币的低成本国产影片《我的兄弟姐妹》在国内取得了2000万的惊人票房成绩,这是博纳的成名作,也由此奠定了博纳在中国电影发行营销领域的先进地位。此后,博纳在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顺风顺水,并于2010年在纽约敲响钟声,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影视第一股,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影视公司。

这意义非凡的时刻势必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笔。博纳自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以来,一直在寻求与拓展与好莱坞电影公司的合作。不过对于香港电影业,于冬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他眼中,现在的香港电影是在商业的环境下训练出来的。若把香港电影的娱乐性和对市场的理解能力与内地电影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整合起来,这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11年的奋斗,于冬只为坚持他的电影梦想。"香港电影人的环境适应能力更强,他们进入内地后,很快能摸清内地观众的口味,从而改变传动港式电影的风格。"于冬认为,这些年与香港电影的良好合作,也为博纳带来了许多荣誉与商业利益。

融合、影响、改变,这是于冬带来的"催化剂",也带动电影市场格局的变化。

据最新资料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达137亿元人民币,其中华谊、光线、博纳、乐视、万达五家民营企业联手贡献约45亿元票房,占上半年国产影片票房的70%左右。

这是中国电影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时代,一连串的票房"奇迹"令人振奋。不过在于冬看来,在这个时代,需要安安分分做"好电影",赚钱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电影,是一种最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文情怀转达给观众。我希望未来能够拍一部类似《阿甘正传》的电影。"于冬告诉记者。

十年的时间,按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来看,至少可以产出7000多部电影。

"公司固然要赚钱,博纳每年十几部电影平均下来肯定是赚钱的,但赚钱不是唯一的目的。像《太阳照常升起》、《麦田》、《桃姐》这些都不是商业电影,但都具备了人文关怀。我投资拍摄这些影片,也是一种对社会的回馈,他们是许多社会现实的写照,我希望能用电影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而谈及通过更多不同题材的好电影来记录中国大时代,于冬笑说:"这是我们这一代电影人的使命!"

我跟韩寒认识很久了。这次博纳为《后会无期》保驾护航是因为友情,也因为我一直期待中国年轻导演的新力量出现。

无论多么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落在电影身上都是不露声色的简单。

电影公司若想长远发展,于冬认为影片必须需要具备"四大要素":第一,商业性。投资电影,需要盈利,为公司的员工和股民负责。第二,艺术性。电影要拍的好,具有艺术价值,才能够流传下去。第三,技术性。电影的技术,永远可以带来新的革命。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2D到3D,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给电影带来新生命。第四,人文关怀。电影剧本写的是"人",拍的是感动人生、慰祭人心灵的故事。

随着饱受争议的"90后"成为中国观影的主流人群,于冬利用自己在香港电影的传统优势基础,积极布局内地年轻创作力量。

"我跟韩寒认识很久了,一听说他要拍电影,我就主动约他见面,直接表达我想一起出品的意愿。这次博纳为《后会无期》保驾护航是因为友情,也因为我一直期待中国年轻导演的新力量出现。"

于冬是70后,韩寒是80后。这两个相差十年的两个人,各有使命。

于冬说:"韩寒是我一直关注的年轻作家,他是时代的代表。韩寒很多年前就想拍电影,但当时那个时机还不够成熟。今天韩寒的电影看似横空出世,其实他从想当导演的那一时刻起,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他是一个很有主见、有想法,也有画面感的人。"

于冬认为这个电影带来的惊喜,不亚于当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甚至可以用"惊为天人"形容。韩寒、郭敬明等这些年轻导演异军突起,有质疑声,也有启示。

互联网对于电影的渗透是巨大的,对于任何一个电影公司来说,已有的传统经验模式,或成功的过去、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可以翻篇不再想了。

对于未来的挑战,于冬也有清醒的把握。2014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有望突破300亿人民币大关。迅猛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引来了业内外中国企业家的关注。

于冬认为,中国电影未来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于影视公司,更源自像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跨领域大鳄。

"互联网对于电影的渗透是巨大的,目前这个行业已经到达拐点,即将面临洗牌和重组:现在对于任何一个电影公司来说,已有的传统经验模式,或成功的过去、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可以翻篇不用再想了。"于冬认为,如果没有对未来的规划,在互联网时代下都要被颠覆和洗牌。如果没有这种危机意识,这些公司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在于冬看来,对这一代电影人而言"仅存的优势"就是规模。用他的话来说,没有规模的电影公司是没有未来的。"独立制片最终都会归属到BAT去,因为他们是用颠覆式的方式在梳理整个产业。下一步是内容产业的重组。现在这个产业是真正的机会到来了,未来的十年是互联网引领产业革命的十年。"于冬告诉记者。

对于博纳来说,未来目标是把公司规模做大,影视制作发行、院线管理、艺人经纪等全产业链覆盖,成为"多屏时代最好的内容供应商"。

于冬预言,电影的内容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平台播放不同的节目,这或许是行业未来十年的最重大变化之一。未来平台铺完之后,内容产品和人才的争夺或将成为主场戏。

时光变迁,在中国电影走过的数十个十年中,影院、题材、观众、票房等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变化太快,但正如于冬所说:"电影梦想值得坚持"。无论光影如何变迁,于冬就如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那个要做"顶好的靴子"的格拉斯兄弟一样,"一定要拍出《阿甘正传》那样的情怀电影来。"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我就像一块大硬盘,里面存有各种人生素材

———黄渤

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配音专业的黄渤,早年曾有过驻唱歌手、舞蹈教练、影视配音等多种工作经历。2000年,黄渤出演电影《上车,走吧》,这是他的第一部影视作品。2006年因演出新锐导演宁浩执导的电影《疯狂的石头》而一举成名。

一个怀有梦想的人,可以用多少坎坷的历程,来证明这份梦想值得坚守、值得坚持?30年。

一个怀有梦想的人,可以用多少年、多长的生命、多坎坷的历程,来证明这份梦想值得坚守、值得坚持?

黄渤的答案是,30年。

从童年时代的醉心于歌舞,到青年时代的浪迹天涯,再到苦心积累等待一鸣惊人。黄渤用来源于底层真实生活的经历,塑造了银幕上生动形象的艺术人物,并搏得亿万观众的情感共鸣。

他的表演,不仅是喜剧,而是每个人在追逐梦想和行路人生中的悲欢离合。

一直"在路上"的黄渤,就像凯鲁亚克著名小说《在路上》的主人公萨尔。叛逆和追求共存,流浪和梦想依旧。在光怪陆离的娱乐界,或者变故无所不在,名利侵蚀不断。也许黄渤曾经迷失于梦想是什么,梦想所在何方。世界在变,但是黄渤最初追逐电影梦的情怀一直未变。结果也证明,只要坚持"在路上",梦想就有可能实现。

现在的中国电影,已经沦为粉丝经济,只有为了赚钱的流行,没有为了留世的经典,连知名导演都出现了明显的断代和断层。大陆电影除了喜剧一枝独秀之后,在其他题材和领域似乎都在缓慢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黄渤就像萨尔一样,在奔波奋斗的艰辛历程中,突破限制,追求自由,也释放了青春激情,饱尝了人间冷暖。最终,以诚挚对待艺术的人,也会赢得艺术的尊重。

之前经历过艰辛的演艺生涯,具有不少社会底层经历。现在回想起来过去的经历都是有益处的。

生于1974年的黄渤,出生于山东青岛的普通之家。从小开始,只能说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善于游荡折腾,但不越矩。他学习成绩一般,但爱好文艺,演唱水平很不错。但因为基础教育和家庭背景的限制,注定了他只能成为混迹于当地社会的"文艺小鬼",与正统而稳健的艺术发展之路无缘。

黄渤接触社会之早,甚至超过一般人。他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在青岛的卡拉OK歌厅的驻唱生涯。同时,他还是青岛当地的流行舞蹈教练,这位具备文艺天赋的年轻男孩,几乎是依靠对照录像带自学揣摩,然后再去教授别人。

在那个青春不羁的时代,黄渤虽然没有创造文艺历史,但的确一直身在那段改革开放之后的文艺大潮之中。终于,成年之后的黄渤,投身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文艺歌星全国游演的队伍之中,亲身经历了娱乐市场化的历史变革。

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全国流浪的走穴,虽然无形中大大积累了黄渤的表演经验,蕴藏艺术爆发力,却无法替黄渤找到一个恰当的走红机遇。就像"小李子"莱昂纳多一样,天赋和艺术如岩浆在厚厚的土地之下积累,却找不到一个肆意畅快的喷发出口。

作为"屌丝"和小人物的代表典型,黄渤失败了。人生注定让他体验绝望和心灰意冷,饱尝那种梦想落空、操心衣食的滋味。黄渤在走穴之后,回到青岛老家,转型为机械模具方面的小经理和小业务代表。但数年之后,黄渤又回到了北京。

这一幕,曾经在很多终成大家的人们身上也看到过,比如姜文、郭德纲、王宝强。命运的确不会垂幸于每个人,甚至很多人做好一生准备期待幸运降临,最后都黯然落空。但不管怎么说,不努力,就绝对没有机会。

黄渤的机会,的确是偶然的。他只是在高虎的一部小成本电影《上车,走吧!》里,出演了一个二线主角,没想到却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肯定和赞许。

这部电影,并没有被广大观众所熟识,却成功地在电影圈内打造了黄渤品牌,获得一些导演的认可和欣赏。但更具意义的是,一个真诚、现实、演技好到写实的黄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对于很多社会底层小人物或典型小角色来说,我不需要去体验生活或寻找入戏感。我就像一块大硬盘,里面已经存有各种人生素材,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用。

黄渤自然、朴实,幽默、坦诚,调侃、机灵。他唱歌,出专辑;做酒吧歌手,小老板;教舞蹈,当配音……这些五花八门的底层生活经历,不仅没有摧毁他的梦想和信念,反而成就了他的独特艺术风格。

黄渤认真,好学。他之前的生活,跟社会底层小人物非常贴近。黄渤不断的观察他们,并揣摩每一个社会阶层的气质和特色。这样才造就了银幕上的黄渤,每一个角色都能出神入化。

黄渤能吃苦。从小时候奋斗于基层唱唱跳跳,青年时就全国走穴大篷车式的流浪,而几番努力之后终于成名,也依然扮演非常底层非常苦逼的屌丝失败者角色。

无论是早期电影如《斗牛》,还是让他获得社会声誉的走红电影《疯狂的石头》,黄渤都付出了艰辛努力。甚至在《无人区》这样的作品里,黄渤几乎就是以垂死的状态,扮演一个受尽折磨、被拖、被打、被折腾的小痞子。

黄渤有毅力。他屡屡奋斗,又次次失败。

他冲击梦想失败,向人生投降,试图妥协,却又不甘放弃梦想。又从一个小小的企业老板回到北漂生活,哪怕只是依靠幕后配音生存。

黄渤谦和,自嘲。他经常调侃自己的长相,也很多次在自嘲和自我开涮中巧妙应对善意不够的诘难。黄渤曾经说,自己最早试角时,也像一般人一样挑最好看的照片过去,结果往往被否决。后来,就挑自己最怪异最难看的照片,反而能够获得导演青睐。

在黄渤看来,自己出名之前所经历过的的艰辛生涯,对于后来的表演都是大有益处的。

"现在回想起来,过去的经历奠定了我的艺术基础。对于很多社会底层小人物或典型小角色来说,我不需要去体验生活或寻找入戏感。我就像一块大硬盘,里面已经存有各种人生素材,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用。"

有社会分析家指出,几乎每一个著名明星的诞生,都恰逢一个需要他的时代。而黄渤这个艺术形象的诞生,在部分评论人士看来,就是"屌丝"时代的小人物代表。

的确,除了在银幕上黄渤扮演的那些经典的小人物和底层青年之外,黄渤自己的真实人生经历,就是一个基层屌丝的奋斗历程。

终于,在黄渤通过一部电影重拾自信并考取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安心做了几年配音演员之后。这部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也正式宣告黄渤艺术的诞生。

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哈哈~哈哈~~。

黄渤对于自己"浑然天成"的底层小人物屌丝的相貌,抱有非常豁达开朗的心态,并用这样的黄氏特色的爽朗笑声来回应。

在他看来,一个好的演员,自然是期待好的角色和好的机会,但不能只是为了拍戏而拍戏。而是要看是不是有好的剧本、好的故事,关键是看角色本身,要看自己身体里有没有和角色吻合的精神气质。

黄渤认为,自己之所以独树一帜或自成一派,都是因为遇到了和自己本色一样的好角色。正如很多观众所评价的那样,黄渤已经把他的角色出演到了"就是自己"的程度。

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说,中国只出性格影帝,或者说只出丑星。而近几年来,以黄渤、王宝强、徐峥等一批"屌丝"、"傻根"、"都市落魄男"为典型的艺术形象,又赢得观众追捧。

在黄渤看来,他们这一批演员的成功,都是源于同一个原因:做回自己。

"王宝强身上有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他的真诚也是难能可见的,也特别知道怎样去征服观众。徐峥有演员的天赋,也有导演的思维,他勤奋爱琢磨,爱动脑,能在创作中放进去很多好点子。有这样的认真的心态,做什么都会成功。"黄渤说。

黄渤的喜剧风格,都是基于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这种风格,和周星驰的喜剧风格方向相似,但毫无疑问,也存在极大的差异。周星驰的风格非常个人化、风格化,以夸张的艺术表演,夸大作品背后蕴涵的矛盾冲突的艺术冲击力;而黄渤则追求最本真的艺术还原,以更高的表演功力和真实感,冲击到人的内心,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

质朴、幽默、谦虚、才华,黄渤用一己之力证明了,对于演员而已,演技实力超越长相,成为证明一位演员的实力象征。所以黄渤在突然的走红之后,甚至已经达到了在国内文艺界独树"黄氏幽默"表演形象的今天,依然保持了谦和与低调。

"我不喜欢把自己划在一个安全的范围里面就不出去了,因为你不去做,你就不知道自己能够做成什么样。"

"对演员来说,还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吧,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作品整体更好一些。"渐成喜剧大腕的黄渤,却对艺术保持如此谦和、诚恳的态度。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不在喜剧之王的宝座,也正在走向喜剧之王的途中。

从名不见经传的"路人甲"到如今被周星驰承认的喜剧界新贵,黄渤的独特之处在于经历与态度酝酿出的魅力,也在于他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世界在变,但是黄渤追逐电影梦的情怀一直未变。只要坚持"在路上",未来就一定可以期待。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