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本身是一个蛮有意思的象征词。
———熊晓鸽
"人本身是会变的。在这个行业可以,在另一个行业就不行了。"这样一句诚恳而低调的言论,出自著名风险投资家熊晓鸽之口。这位被誉为中国科技业创业拓荒者、中国互联网时代"缔造者"、中国风投行业发展培育者的成功投资人,一路见证了中国科技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伟大20年历程,在历尽风风雨雨之后,又继续披荆斩棘,推动技术革新。
“英雄,本身是一个蛮有意思的象征词。我作为最早将西方风险投资引入中国的实践者之一,见证了很多创业英雄的诞生,所以我也获得很多赞誉。但实际上,我认为我只是利用成功的投资,对社会发展,对技术产业的进步,产生了一些正面的作用。”
这样一句诚恳而低调的言论,出自著名风险投资家熊晓鸽之口。这位被誉为中国科技业创业拓荒者、中国互联网时代“缔造者”、中国风投行业发展培育者的成功投资人,一路见证了中国科技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伟大20年历程,在历尽风风雨雨之后,又继续披荆斩棘,推动技术革新。
但作为一个成功的投资人和创业家,熊晓鸽也深刻体会到,时代变化之中的不变之精神。
“新的科技的应用和普及,这个变化是很多的。但是对时代最前沿科技的关注和投入,这是永恒不变的追求。从我的投资行业来看,成功的创业者一定是非常能干、有领导力、个人品德比较靠谱的。”
时代在变,科技在变,成功者的基本素质不会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联接不变,人与人的朴素情感不变。同样作为成功者的熊晓鸽,也依然如他所寻找的优秀创业者一样,依旧保留着最初的光荣梦想。
现在中国科技创业的气氛非常好。过去你想了一个非常疯狂的创意,人家会说你疯,但在硅谷就不怕你疯,现在中国也不会,它有这个气氛,也有这个包容性。
如今的熊晓鸽,被赋予了太多的中国互联网投资的成功赞誉,他所投资的300多家创业公司迅速成长,马化腾、李彦宏、张朝阳、季琦……一个个创造奇迹的人均与IDG有关;但很少有人去关注他曾经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奋斗历程。
熊晓鸽是普通的中国家庭子女,父母从事普通的工薪工作,在文革里还受到冲击。熊晓鸽中学毕业后,无法找到合适工作,在企业里干了四年电工。
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熊晓鸽还属于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新、老三届”的群体之一。关于他如何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如何得到海外留学机会、如何在美国从事科技新闻报道并成功转型科技风投投资人的故事,媒体报道已经足够丰富,但包裹在“中国科技创业教父”这样的奇迹般光环下,依然没有体现熊晓鸽作为个人的真实和个性。
实际上,在熊晓鸽看来,他今天的成功投资,包括自己的人生历程,都是历尽艰辛,一开始处于远比“摸着石头过河”还要艰难的环境。
“IDG的基金92年开始融资,折腾半天人家不给我钱,后来还是麦戈文给了我1000万美元。”
麦戈文就是熊晓鸽赴美留学和工作中的最重要的引荐人和雇主,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风险投资家、优秀的科技企业家。在熊晓鸽看来,自己应该感谢这个时代。正是在特殊的历史机遇下,他成功接触并借鉴到了美国成功的投资经验,幸运的赶上互联网技术发展浪潮,帮助了一批优秀的中国科技企业。
“IDG自己拿钱做,在上海合作办了第一个基金,就这么起家。应该说那个基金的前面的运作方式不成功。因为确实是我们什么都不明白。就像只见过猪跑,到把猪肉吃到嘴里,还是一个很大的过程。我们是黑暗中摸索的,连摸着石头过河都不算,完全是乱碰的。”
在熊晓鸽看来,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不断转好,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投资的大方向。
"中国跟国外相比,不好的一点是法制有待完善。还有就是中国的地缘性、区域性特征比国外更厉害。在美国来讲,政府政策基本都差不多,这就保障了创业的稳定性。"
"但中国市场,也是不能用常规眼光来看的。这个市场太大了,机会太多。能够有助于以比较安全的投资成本去扶持行业发展,投资风险也比较可控。"
作为最早将西方风险投资引入中国的实践者,并一手参与若干中国知名公司创业、发展,可谓扶持中国科技企业半壁江山的熊晓鸽,面对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新浪潮的冲击,依然心怀谨慎,但也饱含信心和把握。
"就像美国硅谷一样,现在中国科技创业的气氛非常好。比如在别的地方,你想了一个非常疯狂的创意,人家会说你疯,但在硅谷就不怕你疯,中国也不会。它有这个气氛,也有这个包容性。这个项目不行了,就干下一个。"熊晓鸽说。
此轮移动互联网的冲击,汹涌澎湃,人们的使用习惯,已经逆向推动技术的加速发展。
根据政府公布的互联网用户数据,2014年利用手机等移动端访问互联网业务的用户,已经超过了使用PC端的用户。
而这,也在迅猛地反馈到国内科技风投资金行业,对于熊晓鸽来说,判断和分析未来市场机会,也是谨慎和需要探索的。而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也彻底更新了原有的信息传播工具模式,这对熊晓鸽来说,同样是一个挑战。
"任何一个传播工具的产生,都会对过去的传播工具进行改进。新的媒体出来,旧的媒体会不会死掉。我在想,也许不一定,或许会促使旧媒体得到巨大的发展。"
但很快的,熊晓鸽也意识到,此次的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工具的升级,而是一次全新的人类沟通模式的变革。就像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基于纸质公文的办公模式一样,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一切。
"现在互联网那么普及以后,报纸开始受影响。移动互联网改变了商业模式,它不再主要靠广告挣钱,它能更多地靠内容挣钱。移动互联网让人们变得更加私密,人家为什么要媒体呢?主要是看我关注的信息。"
曾经成功伴随中国互联网公司迅速发展的IDG,在熊晓鸽的主持下,也在调整投资策略和步伐。
"中国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也拥有非常多的创意和想法。比如深圳有深圳的想法,江浙有江浙的搞法,上海北京都有很大不同。有想法,当然就会带来更大的机会。"
而目前活跃于中国的若干个互联网科技风投资金,也都在发掘模式、培育市场,寻找可以引爆整个行业业态的天才机会。机会越多,选择性就同步增加。像二十年前IDG那样一家独大、独领行业风骚的光荣历史,还会不会得以重现?这也许是熊晓鸽和读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俨然成为中国互联网风投教父之一的熊晓鸽,在亲手见证并扶持上一轮互联网发展大潮之后,也面临观念变革和意识转变的挑战。
"麦戈文先生,正好比我大22岁。而现在22年过去了,我就成了老麦。我必须要发现下一个我。"熊晓鸽说。
IDG今年搞了个IDG创业大赛,我们在全国选了18个大学,从清华开始,到复旦结束。为的就是寻找年轻人,寻找移动互联网的新生的机会。"
在熊晓鸽看来,22年的风投经历,在最近这几年,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来自下一代互联网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冲击。
"清华大学的时候,大学里请了几个主讲嘉宾,参与创业大赛。比如其中搜狐的张朝阳,他受到的挑战是很大的。他们说你是不是落伍了,做移动互联网是不是out了。张朝阳说我是有点落伍了,我要赶上。"
熊晓鸽敏锐地意识到,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是一定的,市场和技术的变化永恒。人也是变的。"张朝阳那个时候是个很新的创业者,现在来讲,虽然你是个亿万富翁,但是你已经Out了。我们现在面对的主要的创业者大部分是80后、90后这些人。"
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中国85到95年之间出生的新生代人才,提供了广阔机遇。熊晓鸽也认为,这一批澎湃涌出的人才和机遇,会是他未来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而首先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投资人心态。
"要了解他们,我们一定要用90后的心态。"熊晓鸽说。
"因为我们过去的成功,我手中掌握了钱,人脉资源,这是他们不具备的。但在投资之前,我要搞清楚你要干什么,我能帮你什么,才能把我的钱投下去。IDG成立于1993年,所以说我们也是90后。我们要有90后的心态和思维,帮助90后创业。"
社会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变化,技术的进步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纵使时代变迁,市场和技术本身却是永恒的,人们之间的最初始的联接没有改变,成功者的基本素质不会改变,诚如熊晓鸽,在科技的路上依旧保留着最初的光荣梦想。
我从此想做一个伟大的人
———雷军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中国大陆著名天使投资人......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雷军,用他所创造的"小米模式"吸引大批朝圣者与追随者。虽然他对雷布斯这个名称颇有微词,但在很多人心目中雷军已经成为中国IT界的乔布斯。
早期雷军的创业经历,已经是这几年来的经典话题。从最早的天才程序员,到最传奇的金山软件巨头时代,再到国内领先地位的电商平台卓越网以及中国最富盛名的天使投资人。
雷军,仿佛是那个永远在创造最优秀的成绩,却永远也无法让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三好学生"。直到不惑之年冒着被耻笑的失败风险创立了"小米"科技,这位"中关村劳模"似乎才完成人生的第一次转身与蜕变,成为开风气之先的大成者。
如今,他所创造的"小米模式"被人以"粉丝经济"、"饥饿营销"等多种版本进行解读,吸引大批朝圣者与追随者。虽然他对雷布斯这个名称颇有微词,但在很多人心目中雷军已经成为中国IT界的乔布斯。
"一本书、一个人改变了我一辈子。"雷军把高龄创业的动机归结为18岁上大学时看过《硅谷之火》后诞生的一个梦想,不过更多人相信"从金山出走"让他反思早年商业生涯犯下的错误并将其提炼为新的人生哲学,从而完成自我颠覆。
时代在变,科技在变,在他突然意识到成功的本质在于顺势而为之后,他与世界的连接也变得顺畅起来。
"没有天赋的优越感,他从未高冷过,他不拒绝被称作屌丝。他有的是相信、坚持,和执行力。"在小米手机网站,一位被人们称为"米粉"的小米手机爱好者,如此评价他眼中的这位小米产品的缔造者。
在雷军的自述中,他很早就具备了今天传奇的雄心壮志。"早在1987年我上大学一年级,18岁那天,我就想像乔布斯等一群硅谷英雄创业那样,办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这个理想真的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从此想做一个伟大的人。"
而这个理想,在雷军的履历里,也的确真的做到了。从1992年出任金山软件北京开发部经理,到1994年出任金山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雷军三年三级跳,管理一家大型软件公司时,年仅25岁。而此后,这个年轻记录也一直不断刷新。29岁,出任金山总经理,负责整个公司的管理、研发、产品销售及市场战略规划;31岁,出任改制后的北京金山软件有限公司总裁;38岁,出任金山软件集团副董事长。
而小米公司全新的创业历程,也让雷军获得了事业上的更大发展。短短四年,小米公司从零变成百亿美元市值公司,雷军收获很多掌声。
虽然小米手机依然饱受"屌丝"形象的争议,虽然雷军因其明显的致敬乔布斯而屡受批评。但难得的是,雷军深知自己距离当初的伟大梦想依然存在距离,也一直保持着低调谨慎的企业家形象。
"雷军是出了名的勤奋,很多人说他的加班,不比任何一个小米普通工程师少。但勤奋如何换来更大的显著的成绩,任劳任怨、勤勤勉勉只是一方面。"一位资深的科技业人士如此评述。
"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挺了不起,我还愿意去尝试。我相信无数的人,会骂我,诋毁我,批评我,侮辱我,肯定会。如果我失败了,那就更惨了。但是我想过了,我愿意去试一下,哪怕身败名裂。"
这样一位心怀远志却勤恳谨慎的雷军,或许也正是这大半生始终成功的重要因素。
或许,正是早年雷军一次损失巨大的数据丢失,才养成了他凡事亲力亲为、细心勤奋的优秀品质。那一次,金山软件公司的一位技术员,错误执行雷军的工作安排,将雷军的工作电脑全部执行格式化,并重新安装系统。顷刻间,雷军辛苦多年积累下来的程序代码全部烟飞灰灭。
但这也是人生的安排,一个优秀程序员消失了,一个优秀企业家从此诞生。
"雷军是个细腻、诚恳、认真的人。"
一位曾经长期伴随雷军周边,并辅佐雷军工作的资深科技界人士这样评价他曾经的领导。
但同时,雷军做事雷厉风行和对效率和目标的极致追求,也深为业内共知。当雷军要做事时,会迅速集结手中的所有资源,展开重点战役式推进。这一点,在雷军的整个职业生涯里多次重演。
无论是早期的金山公司,还是后来的小米手机,雷军都曾经有过为短期内攻克难题,横跨北京、深圳,调动几乎所有员工和资源的先例。据当时同事回忆,甚至是形成了某地办公室"十室九空"的状况。
"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为了效率和成功,什么都可以做。"好人雷军的潜意识里,也依然拥有这样的"暴力"基因,并复制到了现在的小米公司,才有了员工长期得不到正常休假的问题。
在中国科技界,很多人习惯将雷军和周鸿祎相提并论,并作为最值得尊敬的竞争对手组合。而周鸿祎对雷军的评价也是:"雷军性格仔细,他喜欢从细节着手,但性格上我们是两种人。"
性格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两种不同的企业基因。周鸿祎一个人的风格,可以带动一个公司或一个产品。而雷军在公众面前,依然是一个含糊的、标签不太明显的形象。也正如此,在雷军和周鸿祎的几次正面交战中,适合总是周鸿祎发挥的淋淋尽致,而雷军依然低调淡然。
但从另一个意义来说,雷军的几番起落,也从来没有服过输。"人若无名,更利于专心练剑。现在小米应该专注产品研发。"或许,正是这样一个能够集中了务实、梦想、创业激情的雷军,才逐步积累并锻造了小米的成功。
也有业内人士评价雷军说,他也是性情中人,但唯缺一个"狠"字。基本上延续了一个以技术立身、拥有商业梦想的典型技术型企业家的特征。
"如果在勤奋之外,拥有纵横天下的豪气和英气,那就更好了。"
的确,在小米成功之前,金山软件作为业内最早、最老的软件企业,除了取得良好的业绩之外,也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市场优势和坐拥天下的领袖风范。而除了小米手机之外,雷军在产业布局、项目投资上,也并没有体现出过人的开阔思路,反而在很多投资项目中,因为过度介入直接管理,从而和几家公司都闹过权利纷争。
此前,雷军在接受凤凰网专访时,曾对社会上人们对他的"中国乔布斯"称号,表示明确反对。顽固的雷军,自然是不肯屈居于另一个商业领袖之下。虽然此次新型小米4手机的发布,人们又一次不可避免地从中看出苹果手机的影子。
小米手机,也被认为是最有"苹果"气质的产品。然而,雷军并不满足于成为成乔布斯第二。他说,雷军有雷军的精彩。
雷军曾说,他构想中的小米手机全新的商业模式,足够媲美于苹果、谷歌加亚马逊的总和。但毕竟时势瞬息万变,虽然小米公司成立仅仅数年,也已经取得了非常骄傲的成绩,但下一次大风来临时,雷军和小米,能不能再一次站在风口之中,也是值得市场全新思索的问题。
同时,雷军是一个优秀的投资家,他前后投资的企业超过20家,并且都取得了不俗业绩,比如卓越网、逍遥网、尚品网、乐讯社区、UC 、多玩游戏、拉卡拉、凡客诚品等知名企业。但这些企业,虽然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功,也获得丰厚回报,但短期看,依然对雷军的"小米帝国"关系不大,无法构成一个体系,也无法提供除财务回报之外的帮助。
雷军毫无疑问是最成功的企业家,他拥有管理、掌控多家知名企业的能力,也成功在短短数年之内,将小米手机从无到有,开创成为一代互联网企业优秀典型。
而更难得的是,雷军对自我能力和资源的冷静和反省。在商业时势时刻变化的今天,即便一个拥有强大资源和竞争优势的企业,也很可能在短短几年里遭遇困境。且不论已经黯然倒闭的诺基亚,就连数年前傲视群雄的三星电子,都已经明显遭遇疲软。
也许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雷军依然要带领小米公司,把握技术方向、判断行业发展的大趋势,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管理调整。毕竟,小米已经领先一步。对于所有其他行业竞争者来说,雷军已经拥有了先行一步的竞争优势。
"他是前辈,还是非常非常牛逼的前辈。"在小米普通员工眼里,雷军毫无疑问是一个光荣的典范和榜样。从Dos时代全中国屈指可数的顶尖程序员、软件工程师,到互联网时代凭空打造百亿美元市值的知名公司,并跻身中国最为成功的IT业几大商业领袖之一。
当回归到雷军真身,剥离小米的产品、商业策略、营销方式、经营理念等等外在时,"中关村劳模"雷军的自我觉醒,的确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互联网浪起潮涌数十年,新科技和如雷军这般置身其中的人们都会是最好的见证者与创造者。雷军的成功在于他的顺势而为。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不管外界评价如何,他的科技互联网之梦不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