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凤凰卫视
 
96.4%公众力挺国务院对"三公"公开不合规部门严厉问责

漫画:朱慧卿

近日,中央各部门正在以“挤牙膏”的方式,公布着自己的“三公”支出情况。截至目前,在98个中央部门中,已有60多个部门或粗或细地向社会公布了“三公”开支,剩下的部门扔在“死扛”。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5424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5.6%的受访者在持续关注中央部门“三公”公开的新闻。对于当前中央部门“三公”的公开情况,仅6.3%的受访者表示满意,86.1%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

  仍不公开“三公”经费的部门存在排斥社会监督的心态

  在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刘成(化名)看来,此次中央部门公布“三公”经费的整个过程,像一场热闹的“大戏”,公众的期望与愤怒、媒体的穷追猛打、有关部门的“犹抱琵琶半遮面”都夹杂其中。而最让他“佩服”的,是那些至今仍未公布“三公”经费的部门。“在13亿人的注视与压力下,还能扛到现在,多不容易啊。这些部门现在还不公开的潜台词就是,它们的‘三公’消费有猫儿腻,心虚不敢公开。”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一直在跟踪研究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公开情况。她指出,从这些至今仍未公开“三公”支出的部门能看出,许多政府部门仍不情愿接受社会监督,总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先观察其他部门公布后的社会反应如何,再决定自己是否公布、怎样公布。

  对于已完成的“三公”公开情况,公众同样也有许多疑问。“国务院要求各中央部门务必在6月底前公布‘三公’经费,可是绝大多数部门的公布时间都在要求时间之后,而且一些部门到现在仍未公布。对于这种明显违反国家规定的做法,不但相关部门至今仍未给出合理解释,有关方面竟然也没有启动问责与惩罚,真是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刘武质疑道。

  “怎么保证已公布的‘三公’经费情况就一定可信呢?”家住陕西省西安市的陈丹(化名)说,一些部门已公开的“三公”经费报告,既无足够详细、可以相互印证的说明,也没有政府之外第三方机构或个人的审查,其可信度自然会大打折扣。而且,有的部门的报告只有几行数字,有的部门的报告还有较详细的解释,难道没有一个‘三公’经费公开的统一标准吗?

  她建议,要么政府部门能将其“三公”经费报告写得足够详细,用真实的细节说服公众;要么引入政府之外的第三方机构对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报告进行真实性审查,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中最不满意的三大问题分别是:公布结果的真实性存疑(72.0%);对逾期不公布的部门缺乏问责(65.5%);只公布数字,缺少详尽解释(61.6%)。其他问题还有:公布的不够细致(61.3%);公布的部门太少(61.0%);公布的速度太慢(49.9%);缺乏统一的公开格式和标准(41.2%)等。

  王敬波指出,“三公”经费属于政府财政预算、决算中的一部分,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政府具有公布相关信息的法定义务。当前中央各部门在公布“三公”经费时存在的不足,反映出我国许多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权老大”的意识还很强,排斥社会监督,特别是一些部门一把手的法律意识仍比较淡漠,有时甚至完全无视法律的明文规定。

  公开政府部门“三公”经费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北京大学教授王锡锌曾指出,国务院只是要求中央部门于6月底公开“三公”经费,而没有相应的约束惩罚机制,在各部门不愿公布的情况下,必然使得这条政令变成“稻草人”。所以,从维护政令权威的角度,国务院应将没有按照要求按时公开“三公”经费的部门名单对外公示,对其谴责,并适时启动问责。

  调查中,96.4%的受访者力挺,对拒不公开“三公”经费、不按要求公开、公开结果造假等部门进行严厉问责。

  王敬波分析说,对于“三公”经费公开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虽然当前制度中有相关的问责依据,但是实施起来却有很大的难度。因为现在政府部门的很多行为都是由部门领导集体研究决定的,很难确定具体的责任人,所以问责的板子就很难打到实处。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指出,公开“三公”账本只是手段,其实质目的在于有效地遏制“三公”消费不断膨胀,而关键就在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监督。具体而言,第一是全国人大的监督,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预算、决算必须应经过人大的审批;第二是社会舆论的监督,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必须向媒体和公众公开。想要使这两种监督落到实处,就必须把‘三公’经费的预算、决算进一步细致化。

  民意中国网一名网友提出,“三公”经费公开应该更细致,比如每次公车加油的地点、加油量、行驶里程;每次公务招待的地点、参加人员、菜单;每次公务出差的目的地、人员、出差时间等。“按常理来说,只要这些钱是实实在在花出去了的,公布这些细节就不困难。就公布几个简单的数字,老百姓根本无从监督。

  另外一位网友留言说,公开政府部门“三公”经费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关键是要探索如何才能真正有效约束政府乱花钱。国家一直在强调要大力压缩“三公”消费,可是2011年我国中央单位“三公”经费的预算数为94.28亿,相比于2010年决算的94.7亿只减少了0.42亿,缩减幅度仅为0.4%,可见,缩减“三公”消费的路程仍很漫长。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江源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 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