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凤凰卫视
 
政策解读:城市如何不再“逢雨必涝”
2011年07月23日 10:35新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资料图片:6月23日傍晚,北京市西三环莲花桥附近道路被雨水淹没,人们涉水通过该路段。当日下午,北京遭遇强雷雨天气。此次降水过程中,北京市大部分地区以大雨为主,局部地区降水达到大暴雨级别。城区部分路段因路面积水道路基本中断。新华社发(樊甲山 摄)

7月18日,暴雨袭来,南京主城多处道路积水严重。入夏以来,北京、武汉、长沙等多个城市都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城市建设投资巨大,为何还会“逢雨必涝”,该怎么缓解?记者采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有关负责人。

“近年来城市内涝呈现出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滞水时间长的特点。”该负责人说,这直接反映出目前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设施排涝能力偏低,已不符合城市快速发展和老百姓的要求。

资料图片:6月28日,长沙市芙蓉路一段路面积水严重 新华社发

主要用“雨污合流”排水体系,70%以上城市排水系统最多只能抵御1年一遇暴雨

“逢雨必涝”,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进行了调查。按照我国现行城镇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3年(即抵御0.5—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也只有3—5年,而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

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是导致内涝频现的重要原因。以上海为例,有调查显示,2008年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约为60%,其中内环以内98%,内外环间61%,外环以外仅有36%。其他城市则更不容乐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直在推行排水系统的雨污分流,即雨水和污水分别使用两套排水管道排放,而当前大多数城市主要仍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系,由于合流制管网的设计过多考虑雨水的排泄,水力坡度取值一般较小,导致旱季污水中的沉积物、垃圾、建筑施工的泥浆大量淤塞管道,影响内涝排除,加上财政能力有限、维护资金紧张,难以及时清理维护,造成雨季排水能力就更差。

在全球气候变化、降雨规律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反映城市尺度范围降雨特征、用于计算雨量和设计排水管道的“暴雨公式”没有及时修订更新。同时,在设计方法上,我国大部分城市仍沿用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设计理论,在模拟仿真、计算精度和适用性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

目前,我国城市仍单纯依靠排水系统排涝,缺乏整体考虑,没有形成源头控制、强化下渗、蓄滞结合的综合内涝防治体系。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针对雨洪控制提出了“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响开发)理念,将径流系数作为城市规划的控制性指标,达到城市雨洪防治、雨水初期污染控制和水环境生态保护等多重目标。

资料图片:每一辆武汉的公交车,前世可能都是折翼的冲锋舟。来源: 光明网

内涝防治不能仅靠排水系统,应建立新的内涝防治标准,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

该负责人表示,要缓解城市内涝的问题,重点应当从落实责任、规划建设、完善预案等几个方面入手。

“城市化率超过40%以后,我国的城市发展已从初期发展阶段逐渐走向成熟,城市管理应该更加精细化。”该负责人说,内涝防治不能仅仅依靠排水系统,应尽快建立新形势下的内涝防治标准,形成蓄排结合的内涝防治综合体系,并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目前,正在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标准中进一步强化了内涝防治、排水系统排涝能力校核、雨水调蓄等方面的要求。新修订的标准颁布实施后,各城市应按新标准,评估城市排涝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加快进行规划和改造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设施。  

建管并重,多管齐下。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该负责人建议,应该参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强化雨水源头控制,推广“LID”的绿色发展理念。从住宅、公共建筑的雨水收集利用着手,削减雨水冲击负荷,将推广绿色建筑落实到建筑设计和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多建下凹式绿地和公共空间、透水路面等,增加雨水的蓄滞和渗透能力,减少地面径流。

大力推进雨污分流,新建地区严格按照雨污分流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老旧城区应结合旧城改造,因地制宜,逐步推进雨污分流的改造。在维护管理过程中,该负责人建议,在加快设施建设、偿还历史欠账的同时,不能忽视现有排水系统的养护维修,要加大财政投入,研究制定养护定额和合理的养护频次,确保正常养护所需的必要资金;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城市建设、气象、交通、城管、水务、水利等多部门的协调,统一指挥调度。完善预警应急机制、健全应急预案措施,加快建立起预警与物防、技防、人防相结合的应急处置体系。采访人:记者 王炜 解读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有关负责人。

资料图片:7月18日,南京遭遇强暴雨袭击,城区的许多主干道变成一片汪洋,交通出现严重堵塞,给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链接】

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351个城市进行了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甚至扩大到干旱少雨的西安、沈阳等西、北部城市;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占74.6%,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78.9%,其中有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延伸阅读】北京中心城排水管线将全面改造

本报北京7月22日电 (记者余荣华)北京市领导近日对首都城市防洪排涝系统调研时要求,尽快制定全市防洪排涝系统工程方案。

北京城区目前有90多座立交桥下凹桥区,遇到暴雨容易出现突发积水。北京市要求,今后在立交桥建设上尽量减少下挖式设计,确保在极端天气下立交桥下不再出现严重积水。北京将在“十二五”期间,投入21.2亿元,对中心城的排水管线全部实施更新改造。

此外,北京市还将继续通过建设雨水蓄集池等措施,加强雨洪收集,要求新开发项目一律建设雨水蓄集工程。

    资料图片:7月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让古城扬州变身“水城”,交通陷入“瘫痪”状态。

相关新闻:

面对主汛期 如何防止"城市变泽国"  

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每年夏天,不少城市便会陷入这种“宿命”中。一场大雨就让一座城市瘫痪,委实令人沉思。越是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越能检验城市管理者的水平;越是被人们忽略的细节,越能看出管理者的智慧;越是那些貌似不起眼的地方,越可能在紧要时刻考验管理者的应对能力。下场暴雨就让城市窘态百出,几成泽国,便不能不让人对这座城市的发达指数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打个问号。近期,国内多地已进入了主汛期,凶猛的汛情再度令人绷紧了神经,如何防止“城市再变泽国”是我们正面临的严峻问题。

近20座城市内涝仅武汉问责 多将责任推给天气

今年因为大雨而发生内涝的城市将近有20座,但是真正对人进行问责的目前为止只有武汉。专家称要去反思的是,一个城市的防内涝标准,是不是已经过时。2011年7月22日央视《新闻1+1》播出《城市“看海”,怨天还是尤人?》,以下是节目实录:

1个月来全国14座城市被淹

暴雨过后,积水成涝,已然不是新闻。在过去一个月里,武汉、成都、南昌、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暴雨之后都出现了令人苦不堪言的内涝。不少网友戏谑:如今可以“去武汉看海”、“到杭州观水漫金山”、“坐北京地铁赏水帘洞景”……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一个月,至少已有14个城市出现内涝。问题是,内涝集中来袭,中国大都市一一失守,病因何在?有无良方?

城市“水”考:人水和谐究竟有多难?

曾几何时,“水利”简直与“农业”划上了等号。然而,前一阵子首都北京和重庆、武汉、长沙等地强降雨引发的交通大瘫痪,着实把“水利”一词与城市捆绑在了一起。在此背景下,日前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给城市“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人水和谐”理念值得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好好思考。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胡俊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 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