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讯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五粮液前董事长王国春先生认为,20年来茅台酒的价格不断攀升,其质量却不升反降。为此,凤凰网专访了中国白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勇,他并不认同茅台酒质量下降的说法,认为高档酒的价格并没有远远背离其实际价值。同时他也认为,白酒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以人民群众的消费导向为基础,高档酒的消费量也会有一个理性的回归。
中国白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勇
凤凰网:有报道称,王国春先生认为茅台酒的质量和价格没有进行同步提升,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马勇:我看到的报道题目更加严肃:《五粮液前董事长怒批茅台》,实际上文章的内容和标题并不一致,这可能是有心机者采访了王国春同志对于白酒价格上涨的意见,其中涉及到了白酒产品感官质量的评价。我不认可王总所说的质量与价格的变化曲线是背道而驰的,我也不相信王总、季总会说茅台酒的质量是下降的。季总视茅台酒的质量为生命,从我的经验来判断,我相信季总不会这么说。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其选择权是非常理智的,不会有人花两千块钱去购买一瓶质量下降的白酒。从茅台酒供不应求的情况来看,支撑茅台价格的坚实基础还是其感官质量,茅台酒对质量的保证也是为消费者负责。
而且,我们是一个专业的行业组织,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考核选拔出一批国家级的白酒评委。这支队伍遍布在全国各个省市和骨干企业,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全国白酒的感官质量评审。近十年来,我们认为白酒的感官质量是稳中有升,不断提高,其中包括茅台和五粮液。
我个人认为,白酒价格的上涨确实是客观事实,但是上涨幅度并没有这么大。80年代中期我们已经开始实行价格双轨制,到90年代茅台酒的价格绝对突破一百块钱一瓶。当然,这并不影响王总的基本判断,即以茅台和五粮液为代表的中国名牌白酒价格上涨水平确实过高。
凤凰网:除了良好的品质之外,高档酒的高价格中还有哪些其他价值?
马勇:白酒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它是现代高品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品。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人在喝酒的时候,与消费其他食品的生理需要有所区别:白酒是以感官质量为主的生活消费品,同时它也蕴含了一些历史沉淀,又包含了人际交往的情感因素。这些都是影响白酒价格的重要因素。
凤凰网:老百姓也希望能喝到质量好的高档酒,但却消费不起,这该怎么解决?
马勇:2013年中国白酒总产量是1226万吨,这么大的产销量说明了市场容量的巨大。在这1200万吨白酒当中,零售价在300块钱以上的高价位白酒占比不到5%,实际上95%都是中低档价位、适合于广大人民群众消费的酒。白酒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跟其他商品相比,老百姓对白酒价格的调整会更加敏感,对其给予的社会关注度非常高。
凤凰网:近两年中国高档酒市场大幅缩减,您认为未来高档酒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马勇:白酒在供求关系一定的情况下,其价格还是要体现实际的价值。中国白酒资源是具有稀缺性的,包括工艺技术、酿酒环境、历史传承等等,是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所以说,目前白酒的价格,并没有远远背离其基本价格。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近十年来,白酒总量增长过快,价格上涨过高。白酒行业的利润平均增幅水平在30%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50%,这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工业产品门类中是绝无仅有的。这说明我们追逐利益的色彩太浓厚了。
白酒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还是以人民群众的消费导向为基础。高档酒不可能消失,但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理性化,其价格应该更加贴近真实价值水平,高档酒的产量或消费量也会有一个理性的回归。以前盲目追求虚荣、以价格论英雄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抛开所有的包装、文化概念,消费者真正体验和感受到的是那500毫升液体的感官质量,这也是白酒企业最应该深刻认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