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研理论到应用实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红斌的朱鹮保护之路
商业
商业 > 正文
站内

从科研理论到应用实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红斌的朱鹮保护之路

近年来,中国的朱鹮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濒临绝迹到重焕生机。曾经几近灭绝的“东方宝石”——朱鹮,在社会各方的通力合作下,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栖息地范围逐步扩大。从最初的7只野生朱鹮,到如今数千只的繁荣景象,这背后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保护工作者和当地民众的心血与汗水。挽救朱鹮种群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也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为了深入探讨朱鹮保护的实践经验及风景园林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作者专访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系副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八所所长——赵红斌。作为长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生态修复研究的专家,赵红斌在朱鹮保护领域具有卓越的贡献。他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优化,结合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技术,为朱鹮栖息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助力朱鹮栖息地优化

赵红斌与朱鹮有着一段“奇妙”的渊源。2017年,赵红斌在开展园林和生态保护相关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到朱鹮保护问题日益艰巨。面对这一挑战,赵红斌牵头组建“朱鹮栖息地生境修复研究团队”,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专家、城乡规划设计师及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技术人员,共同致力于朱鹮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自2018年起,赵红斌带领团队运用遥感卫星图像分析技术,对洋县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绿地系统、河流湿地等关键生态因子进行了细致调查。他强调:“我们不仅关注朱鹮的栖息环境,还结合它们的繁殖、迁徙和觅食行为,力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

赵红斌发现,朱鹮主要依赖洋县汉江两岸的低海拔平原地带,这些区域不仅水田密布、湿地资源丰富,还是朱鹮夜栖和觅食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一些原本适合朱鹮生存的水田被改造为旱地,导致食物来源减少,进而影响种群稳定性。如何恢复这些生态功能成为赵红斌团队首要解决的难题。

为了改善朱鹮的生存环境,赵红斌团队采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精准识别影响其栖息的关键障碍区域,并优化水田与湿地的空间布局,以提升栖息密度和生境的连通性。赵红斌表示:“我们从空间承载能力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优化方案,旨在通过科学调整栖息地格局,为朱鹮提供更稳定、安全的生存环境。”

此外,他还结合朱鹮的活动特点,对栖息地进行了精细化规划,划分出游荡区、繁殖区和越冬区三大功能板块,以满足不同季节的生态需求。这一策略不仅提升了朱鹮的生存适应性,也促进了整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园林生态推动朱鹮栖息地复苏

赵红斌凭借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优势,将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相融合,为朱鹮栖息地的恢复提供了科学支撑。他带领团队运用景观生态学和生态设计方法,围绕洋县朱鹮栖息地的生态困境,提出了系统化的“三步走”修复策略,精准实施生态干预。

在河岸湿地修复方面,团队依托本土植被重建技术,在河道沿岸引入芦苇、香蒲等耐水植物,构建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还改善了朱鹮的觅食环境,使其在该区域的活动频率明显上升。

此外,赵红斌通过长期野外观测,精准锁定朱鹮主要觅食区域,并提出“生态调控水田修复策略”。“通过优化灌溉方式,使水田保持在10-15厘米的理想水深,确保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等朱鹮食物资源的丰富度。”赵红斌介绍到。修复后的栖息地水田总面积达到2675亩,为朱鹮提供了更加稳定的食物来源。

最重要的是,在栖息地空间格局优化方面,赵红斌团队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升栖息地连通性,减少生境破碎化,优化生态斑块的分布和形态。修复后的栖息地平均斑块面积增加16.9%,破碎度指数下降,使朱鹮的分布更加均匀,栖息环境更加稳定。赵红斌团队的研究成果,为朱鹮这一珍稀物种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全球濒危鸟类栖息地修复提供了示范。

赵红斌副教授的研究不仅为朱鹮栖息地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更展现了风景园林学科在生态保护中的独特价值。他将景观规划、生态修复与鸟类生境保护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基于园林生态的朱鹮栖息地优化路径。朱鹮栖息地修复与景观规划设计不仅使得朱鹮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也为全球濒危物种栖息地恢复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赵红斌将继续深化生态修复技术,拓展风景园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作者:夏均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0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