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发展史,聂云宸的初心与未来构想
商业
商业 > 商业 > 资讯 > 正文
站内

喜茶发展史,聂云宸的初心与未来构想

2012年,广东江门九中街新开了间名为“皇茶”的小店,店主是个21岁的年轻人,他叫聂云宸。那时的他一人身兼数职,小到菜单设计,大到店面装修全由其一人包办。

那时候,类似的商铺周围还有许多,尤其在九中街成了著名的“奶茶街”之后,开店与歇业的速度几乎达到了持平,短则数月,长则一年,就有店家关门跑路。为了保证经营,聂云宸每天都要耗费的大量时间改良配方,期间他多次试错,并一度将自己的小店推向倒闭的边缘。最糟糕的时候,店铺一天只有20元的营业额。即便如此,聂云宸仍旧坚守初心,他觉得自己品牌追求的不仅仅是“那一口”,还有一种对自身品牌遵守的调性、个性的认同。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之后,“皇茶”的第一款王牌产品诞生了——芝士茶。摒弃奶盖粉、珍珠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以芝士、时令水果为原料打造了属于“皇茶”的专属品牌。2012年底,“芝士奶盖茶”传遍吃货圈,“皇茶”门前排起了长龙,此后不论刮风下雨,这里的顾客总是络绎不绝。

2016年,介于“皇茶”品牌被人抢先注册,聂云宸将品牌更名为“喜茶”。起初还担心会有负面影响,之后他便狠下心来:“既然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为何不趁此机会,来一次品牌升级?” 更名后的“喜茶”有了全新的Logo和企业形象,聂云宸在品牌中加入了“灵感”和“酷”的元素,并把新店开到年轻人出没的地方。

2016年,在完成了江门、佛山、中山、深圳的圈地之后,聂云宸拿到了IDG何伯权的一亿元融资。与其他创业者不同,聂云宸拿到投资后并没有急着扩张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直到现在,每开一家新店他都要亲自去帮忙,原因很简单,对于茶饮店来说,门店是品牌唯一的体现窗口。

2017年,喜茶进入上海,在聂云宸眼里,上海作为快消饮品业的地标,机会最多,风险最大。但幸运的是,由于深圳一带的良好口碑,位于上海来福士商场的喜茶新店一开张便吸引了百人聚集。慕名而来的顾客在大厅的蛇形通道被分为6队,少则要等半个小时,多则需要6个小时,就是为了购买一杯喜茶。

尽管如今的店员已有40多人,尽管他们的工作已经分批轮换,火爆的场面依然“逼”得商场动用保安维持秩序,黄牛的嗅觉也足够敏锐,他们迅速混入排队人群,原价20一杯的茶饮被炒到了70多元。开业当天,上海单店每天卖出近4000杯茶,日营业额多达8万余元,至于同类型的门店,喜茶还有50多家。

喜茶从此火了,连带旗下所有品牌,统统成了“网红”,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有人说他雇人排队,这是饥饿营销,网红套路。过去他可以毫不理会,但现在不同,因为媒体总是要找些题材,你不讲,他们就从别的渠道找消息。对此,聂云宸解释道:“我们忙着开店,运营,做产品,哪里有精力雇人排队,我连市场部都刚刚建的。”

同时,对于喜茶来说,第一个敌人是山寨,如今在山寨的围攻中长大,有了抵抗力,进入大中城市自然就如鱼得水。江门的竞争者太弱小,喜茶开了半年,没有人跟进,直到去了中山、佛山,才出现“本地的模仿者”。聂云宸对大城市的布局极其谨慎,因为那里不仅有挑战者,更有“全国性的模仿者”。当初落脚深圳,赶在第二家店开业之前,就出现了100多家模仿者。但那个时候他已经不怕了,喜茶要建立难以复制的品牌,不仅是好喝那么简单。在他看来,品牌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位,而是一个不断蓄势而成的鲜明个性和运营系统。

“喜茶绝不会做‘中国第二星巴克’,要做‘中国第一喜茶’。”过去,聂云宸还不敢谈及自己的梦想,如今,他终于能够自信满满地向世人说出自己构思的喜茶的未来,“以传统文化和茶的底蕴为基础,不止是中国,希望把茶带向世界。”

(免责声明: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凤凰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推荐0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