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继不久前售出上海汇经、广州西城都荟百亿房产后,近一周,华人首富李嘉诚再度出手,其旗下公司二度卖出位于香港的豪宅套现近13亿港元,撤资传闻再次登上内地、香港媒体头条,并引得不少大佬们的齐声附和,王石直称“投资人小心”。
这一次,李超人越描越黑。
针对撤资引来香港市民的质疑和骂声,李嘉诚还是要照顾成长和发家香港老家人的情绪,22日,其接受了南方报业的专访,称“撤资是一个大笑话”,并表示对撤资传言“感到遗憾”。
不过,根据李嘉诚表述:内地楼市价格太高,一般老百姓已经难以承受,不会为了赚“最后一个铜板”冒险。笔者认为,就此已清晰可见,李先生近期出售内地、香港房产,背后是撤离内地,抄底欧洲的大棋局,撤资已毋庸置疑,反驳只是越描越黑。
据笔者初略统计,今年以来,李嘉诚已出手新西兰废物管理公司、爱尔兰O2业务、荷兰再生能源公司、芬兰供电项目等欧洲资产,大部分资产正在腾挪进欧洲。
李超人以财技高超著称,低买高卖是拿手好戏,1950年创业,57年来,历经两次石油危机、亚洲金融风暴,他从未遇过一年亏损。
李嘉诚并非孤例,今年,已有复兴集团、万科集团、SOHO张欣、绿地集团等地产大佬纷纷出海,大笔进军欧美地产业。分散投资到海外似乎正成为一种共识。
只是,作为内地一般投资者的中产阶级,远没有李超人这般矫情的机会:即便认同内地资产,特别房产存在泡沫巨大风险,投资海外对于多数人仍显得遥远。
根据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一项有关内地居民生活方式的调查显示,八成受访者预期,未来5到10年其生活方式将更趋国际化,包括海外教育、环球旅行,境外理财投资等。但目前投资形式目前仍较为单一,外币存款依然为主导,超过30%,其他投资方式的比例偏低,均不超过12%。
由于国内对个人境外投资的限制,中产阶级很难像李嘉诚一样较自由的游走于全球市场之间,但笔者近期接触多家外资金融机构人士后发现,通过一些产品搭配,国内中产阶级可模仿李超人投资路径。
一是可间接“购买李嘉诚”。这两年,欧美房产投资大热,“白金汉宫近在咫尺”等宣传语遍布国内主要城市大街小巷。笔者近期在上海也参加了几个海外置业、留学的推介会,一些问题仍显困扰,包括资质不一的代理商、海外房产后续管理等问题。不过,一个可行的方案是,不直接投资海外房产,而是选择具备良好海外房产投资经验公司的股票。
例如,李嘉诚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包括和记黄埔、长江实业,在一些外资银行,通过一系列安排,投资者可以持有李嘉诚旗下公司证券。
例如,汇丰银行新增8支海外投资级公司债券,其中2支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发行的债券。
二是可购买挂钩境外区域的风向标产品。同样以欧盟概念为例,今年一些海外理财经验颇丰的外资行察觉到了欧盟经济回转相关信号,例如,汇丰银行、法兴银行此前推出了与奢侈品相关的银行理财产品。
欧洲是奢侈品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区域和风向标,高端消费品行业具有较高的弹性,对经济复苏敏感性很高,不久前爱马仕放出涨价信息,上述外资行产品过挂钩欧洲相关龙头股票。
三是,强势货币概念,例如挂钩境外货币的结构性产品,例如一些外资行推出的挂钩澳元的产品。
“香港地价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趋势……内地的地价也飞涨,我们也无法成功投得土地。若地产业务继续艰难地经营,高价投地而亏本,就是对不起股东。”李嘉诚直言。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境外投资的标志性产品QDII为例,出生不久即遭遇金融危机,多有损失,与此同时,前几年国内经济强劲,境内外投资差异,曾让以QDII为代表的境外投资品饱受投资者冷落。而这或正悄然改变。
当业务已遍布数十个国家的李嘉诚仍为"分散鸡蛋"卖商铺、卖楼时,全部资产堆积在内地楼市等资产上的中产阶级,何不拿出一部分资金试试海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