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古都北京城市建设和古建筑的扼要而全面的介绍。开篇以鸟瞰的方式总览古都北京的全局,此后各章分别从古都北京的历史沿革,城门城墙、宫殿、坛庙、陵墓、园林、王府、会馆、街道、胡同、四合院、寺观、佛塔、绘画等诸方面分门别类展开论述古都北京之城市与建筑,最后通过讨论北京这一世界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的形成、破坏与保护作为全书总结。
作者简介:
王南,从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曾师从吴良镛院士,从事北京城市规划设计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业余时间组织学生测绘大量北京胡同、四合院,抢救历史文化中门。参与编写《巍巍古都》《北京古建筑地图》等书。
内文选读: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其巨著《巴黎圣母院》(1832年)第三章第二节“巴黎鸟瞰”之中,用浓墨重彩的文字描绘了1482年(距离作者著书整整350年)中世纪的巴黎——这段巴黎鸟瞰使人读来犹如身临其境,不自觉地为巴黎古城之美所深深陶醉!当然这要得益于这位学者型作家的渊博知识、丰富想象力和对巴黎古城的了如指掌与深厚情感。
笔者不揣浅陋,希望以雨果的“巴黎鸟瞰”为“样板”,对笔者深爱的古都北京也进行一番鸟瞰,作为全书之开篇。此番鸟瞰既是空间意义上对古都城市形态的鸟瞰,同时也包含时间意义上对这座城市历史文化变迁的纵览——希望古都北京的漫长历史与浩阔空间能够于此交汇。
雨果选择中世纪的巴黎作为其心目中理想的巴黎——一座“结构匀称”的美丽的城市;同时选择小说的“建筑主角”——巴黎圣母院的高耸入云的钟塔作为鸟瞰巴黎的地点。笔者则愿意选择景山的万春亭来鸟瞰古都北京,时间则选择在20世纪上半叶——因为这一时期从景山拍摄的一些珍贵照片足以见证这座古城的无限风光。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景山万春亭落成之日起,至今已整整260年,登临斯亭,四方环顾,可以欣赏到古都北京最完美的画卷——我们可以把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经典名句略加改动,借以描绘景山万春亭鸟瞰北京之意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帝京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立足万春亭,无论何人,其目光首先定会被南面紫禁城宫殿成百上千重的屋顶牢牢抓住,再难移开:由万春亭南望,由近及远,满眼尽是金色的屋宇,托起这片金色屋顶的是一段段红色的宫墙,二者相互交织,构成紫禁城无边无际的宫殿的海洋,像是一曲由金色、红色编成的交响乐。当然,整个场面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位居紫禁城中央的一串高高在上的殿宇,它们的位置、体量和造型都使它们凌驾于东西两侧建筑群之上,成为紫禁城的一条“脊梁”,伸向远方。由近而远可以依次辨认出紫禁城北门“神武门”、乾清宫、保和殿、太和殿、紫禁城南门“午门”,并一直向南延伸到内城正门“正阳门”,壮伟非凡。这条中轴线上还有与乾清宫共同组成“后三宫”建筑群的乾清门、交泰殿和坤宁宫,与太和殿、保和殿共同组成“前三殿”的中和殿,还有太和门、端门、天安门、中华门(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等重要建筑物,只不过由于屋顶较矮,在万春亭的高度无法看到——然而正是由于这样高低错落的巧妙安排,才构成人们由南向北朝觐紫禁城宫殿时所感受到的跌宕起伏的空间序列。紫禁城中轴线建筑群两旁全是低矮的院落,它们布局齐整,鳞次栉比,为“内廷”的居住建筑和“外朝”的附属建筑。这些拱卫中轴线的附属建筑群之间点缀着几处造型别致的亭榭楼阁,如御花园的千秋、万春、御景亭等,为中轴线两侧几乎完全呈对称布局的建筑群增添了几分活跃气氛。尤其是画面的右手边,西六宫的西侧有一座造型极为“抢眼”的楼阁——雨花阁,为藏传佛教建筑,阁分三层,下层四面出抱厦,中层为歇山顶黄琉璃瓦蓝剪边屋面,上层为正方形四角攒尖顶,并以镀金铜瓦覆盖,四条垂脊各饰以金龙,以金色喇嘛塔作为顶部结束,建筑轮廓极为精巧华丽,可算是这莫大的紫禁城里最“卓尔不群”的建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