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6日 16:3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霄
中国葡萄酒的近代工业化发展,不能忘却一个人。他,就是张裕公司创始人——张弼士。
说起红顶商人,大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胡雪岩。满清同治年间,胡雪岩充分利用了当时的战乱,扩大经营业务范围,同时广泛结交左宗棠等高官,摸索出了官督商办的二元盈利模式,成为享誉南北的红顶商人。
略晚些时候,能与胡雪岩相比的,是当时路人皆知、比他年幼18岁的张弼士。那时流行一句话:南有胡雪岩、北有张弼士。说到胡雪岩,人们会想到胡庆余堂,而张弼士则有其创办的张裕公司传世,两人都留下一个令人尊敬的百年老店。
两人都是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胡雪岩为二品大员,张弼士是一品顶戴;而张弼士鼎盛时期资产达8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的大清国库的年收入,可谓“富可敌国”。
张弼士生于1841年,广东大埔县人,18岁只身远赴南洋谋生。他从雅加达一家米店勤杂工干起,经过艰苦打拼,先后在印尼、苏门答腊、爪哇创办垦殖公司,在槟城、雅加达、亚齐开办远洋轮船公司,在新加坡、雅加达、香港和广州开设药行,从白手起家到产业无数,号称“南洋首富”。
张弼士与葡萄酒的不解之缘,始于1871年的一天。当日,张弼士在雅加达应邀出席法国领事馆的一个酒会,一位法国领事向张弼士讲起了一个小故事:咸丰年间,他曾随英法联军到过烟台,发现那里漫山遍野长着野生葡萄。驻营期间,士兵们采摘后用随身携带的小型制酒机榨汁、酿制,造好的葡萄酒口味相当不错。这些法国士兵甚至还想过战后留在烟台,开办葡萄酿酒公司,但后来战事迅速平息,他们就回国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弼士暗暗记下了烟台的这段典故。
1891年,他到烟台考察铁路的时候,公务之余趁机考察了那里的葡萄种植和土壤水文状况,认定烟台确为葡萄生长的天然良园,于是不失时机地和政府要员提出了要在烟台办葡萄酒厂。
1892年,张弼士拿出三百万两白银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葡萄酿酒公司,主要酿造白兰地和葡萄酒。公司名称取“张裕”二字,厂址择为烟台。从此,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生产的序幕揭开了。
真正让中国葡萄酒蜚声国际的是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这次博览会上,张裕产品一举夺得四枚金质奖章,这是中国葡萄酒首次在国际大展上获得大奖。在出席庆祝宴会时,已届75岁高龄的张弼士激动地发表演说:“只要发奋图强,后来居上,祖国的产品都要成为世界名牌!”
一年之后的9月12日,张弼士积劳成疾突发心绞痛,病逝于雅加达荷兰皇家医院,享年76岁。当他的灵枢自巴城经过新加坡、香港时,当地都为之下半旗致哀,港督则亲往凭吊;当由汕头溯韩江而上时,两岸群众均摆设牲仪致奠。孙中山先生在得知噩耗后,特派广东省省长朱庆岚送挽联:“美酒荣获金奖,飘香万国;怪杰赢得人心,流芳千古。”
在历尽百年沧桑之后,张弼士先生的世界名牌梦想正在变成现实。据权威的全球调研机构英国CANADEAN公司的研究报告,张裕集团2007年的销售收入达6.95亿美元,已跻身全球葡萄酒业十强。(李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