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

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

董事长兼CEO

"电影都是带有价值观的、影响人心灵的"

---于冬

太平洋的第一缕海风,吹来告别的消息,三个从此没有故乡的年轻人,开启一段横穿大陆的旅程。

这是韩寒自编自导的公路片《后会无期》里的场景。电影里有一句台词:你连世界都没观过,你说什么世界观。这有点像前几年很火的《失恋33天》里的一句话:你连人都没生过,你说什么人生。不过初始的冒险和最终的平庸并不是韩寒的专属,对许多电影人而言,梦想和现实有时候并不在一条道路上。

1999年的于冬的电影道路仍然刚出茅庐。虽然已经成为北影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科长,于冬仍然认为,他的电影梦还刚刚开始。于是,他怀揣着对电影的执着与梦想,离开北影厂,并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未来之路的风景会怎么样从没设想到,往前走再说呗。

有人说,目前中国的电影行业,既光鲜亮丽,又深陷矛盾:影片灵魂缺失、明星支撑票房、分账制度也不尽合理。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正因为15年前往电影迈的一小步,才有了现在的于冬。无论光影如何变迁,于冬就如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那个要做"顶好的靴子"的格拉斯兄弟一样,"我一定要拍出《阿甘正传》那样的情怀电影来。"

"我们在做电影内容的时候,要有一种起码的责任:所有电影都是带有价值观的、影响人心灵的。"

做好电影不要把赚钱当唯一目的

1993年,于冬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毕业,成为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一名普通发行员。于冬的口才很好,工作也非常刻苦,他很快升为北影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科长。

连续六年北影厂的电影发行经历,让于冬对中国电影产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这六年的经历也直接地推动了他1999年的出走和创业。

2001年初,一部投资仅为200万人民币的低成本国产影片《我的兄弟姐妹》在国内取得了2000万的惊人票房成绩,这是博纳的成名作,也由此奠定了博纳在中国电影发行营销领域的先进地位。此后,博纳在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顺风顺水,并于2010年在纽约敲响钟声,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影视第一股,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影视公司。

这意义非凡的时刻势必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笔。博纳自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以来,一直在寻求与拓展与好莱坞电影公司的合作。不过对于香港电影业,于冬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他眼中,现在的香港电影是在商业的环境下训练出来的。若把香港电影的娱乐性和对市场的理解能力与内地电影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整合起来,这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11年的奋斗,于冬只为坚持他的电影梦想。"香港电影人的环境适应能力更强,他们进入内地后,很快能摸清内地观众的口味,从而改变传动港式电影的风格。"于冬认为,这些年与香港电影的良好合作,也为博纳带来了许多荣誉与商业利益。

融合、影响、改变,这是于冬带来的"催化剂",也带动电影市场格局的变化。

据最新资料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达137亿元人民币,其中华谊、光线、博纳、乐视、万达五家民营企业联手贡献约45亿元票房,占上半年国产影片票房的70%左右。

这是中国电影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时代,一连串的票房"奇迹"令人振奋。不过在于冬看来,在这个时代,需要安安分分做"好电影",赚钱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电影,是一种最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文情怀转达给观众。我希望未来能够拍一部类似《阿甘正传》的电影。"于冬告诉记者。

十年的时间,按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来看,至少可以产出7000多部电影。

"公司固然要赚钱,博纳每年十几部电影平均下来肯定是赚钱的,但赚钱不是唯一的目的。像《太阳照常升起》、《麦田》、《桃姐》这些都不是商业电影,但都具备了人文关怀。我投资拍摄这些影片,也是一种对社会的回馈,他们是许多社会现实的写照,我希望能用电影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而谈及通过更多不同题材的好电影来记录中国大时代,于冬笑说:"这是我们这一代电影人的使命!"

布局内地年轻创作力量

无论多么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落在电影身上都是不露声色的简单。

电影公司若想长远发展,于冬认为影片必须需要具备"四大要素":第一,商业性。投资电影,需要盈利,为公司的员工和股民负责。第二,艺术性。电影要拍的好,具有艺术价值,才能够流传下去。第三,技术性。电影的技术,永远可以带来新的革命。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2D到3D,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给电影带来新生命。第四,人文关怀。电影剧本写的是"人",拍的是感动人生、慰祭人心灵的故事。

随着饱受争议的"90后"成为中国观影的主流人群,于冬利用自己在香港电影的传统优势基础,积极布局内地年轻创作力量。

"我跟韩寒认识很久了,一听说他要拍电影,我就主动约他见面,直接表达我想一起出品的意愿。这次博纳为《后会无期》保驾护航是因为友情,也因为我一直期待中国年轻导演的新力量出现。"

于冬是70后,韩寒是80后。这两个相差十年的两个人,各有使命。

于冬说:"韩寒是我一直关注的年轻作家,他是时代的代表。韩寒很多年前就想拍电影,但当时那个时机还不够成熟。今天韩寒的电影看似横空出世,其实他从想当导演的那一时刻起,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他是一个很有主见、有想法,也有画面感的人。"

于冬认为这个电影带来的惊喜,不亚于当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甚至可以用"惊为天人"形容。韩寒、郭敬明等这些年轻导演异军突起,有质疑声,也有启示。

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对于未来的挑战,于冬也有清醒的把握。2014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有望突破300亿人民币大关。迅猛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引来了业内外中国企业家的关注。

于冬认为,中国电影未来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于影视公司,更源自像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跨领域大鳄。

"互联网对于电影的渗透是巨大的,目前这个行业已经到达拐点,即将面临洗牌和重组:现在对于任何一个电影公司来说,已有的传统经验模式,或成功的过去、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可以翻篇不用再想了。"于冬认为,如果没有对未来的规划,在互联网时代下都要被颠覆和洗牌。如果没有这种危机意识,这些公司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在于冬看来,对这一代电影人而言"仅存的优势"就是规模。用他的话来说,没有规模的电影公司是没有未来的。"独立制片最终都会归属到BAT去,因为他们是用颠覆式的方式在梳理整个产业。下一步是内容产业的重组。现在这个产业是真正的机会到来了,未来的十年是互联网引领产业革命的十年。"于冬告诉记者。

对于博纳来说,未来目标是把公司规模做大,影视制作发行、院线管理、艺人经纪等全产业链覆盖,成为"多屏时代最好的内容供应商"。

于冬预言,电影的内容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平台播放不同的节目,这或许是行业未来十年的最重大变化之一。未来平台铺完之后,内容产品和人才的争夺或将成为主场戏。

Malibu50年不变的精神语录:

时光变迁,在中国电影走过的数十个十年中,影院、题材、观众、票房等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变化太快,但正如于冬所说:"电影梦想值得坚持"。无论光影如何变迁,于冬就如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那个要做"顶好的靴子"的格拉斯兄弟一样,"一定要拍出《阿甘正传》那样的情怀电影来。"


参与调研轻松赢取限量版仿真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