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选择,直接被家人推进去学的”
成名于清末民初,裘继戎的曾祖父裘桂仙,是老裘派花脸的创始人,祖父裘盛戎将裘派唱腔发扬光大,父亲裘少戎也成为了一代京剧名家。在临终前,裘少戎亲手将儿子的名字从裘子千改为裘继戎,这也意味着,作为家族中唯一的独苗,学习京剧对于裘继戎来说,不是一个选择,而是命运。
在10岁那年,这个被家族寄予了厚望的孩子,被母亲送往北京戏校求学,从此走上了京剧演员的科班道路。时至今日,在被问到那段童年学戏的回忆时,他仍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选择,直接被家人推进去学的。”而这一推,就将裘继戎推进了中国戏曲学院,然后成为了北京京剧院的一名京剧演员。
身为梨园世家子弟,裘继戎比普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更多艺术界的长者。“我们或多或少要比一些年轻人接触到更多的长者,去向他们学习。好比说国画界的,像李苦禅先生的公子李燕先生,还有蓝天野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经常会拜访,听他们说那个年代的事儿,听他们说他们怎么刻画人物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裘继戎的学艺之路就像外人想象的那样顺风顺水。或许是因为京剧圈实在太孤独了,亦或是多元文化对传统造成的冲击如此巨大,连裘继戎父亲曾经的学生都失去了将这份事业坚持下去的决心。
“他们对我说‘算了,你不要来找我,我不是不想教你,不是对你有意见’。听到这些话,裘继戎竟无言以对,心中有种想学东西但是没地儿学的感觉。
在裘继戎看来,爷爷裘盛戎的年代才是京剧的鼎盛时期,是一个“出名又挣钱”的时代,而父亲裘少戎可以说是“被耽误的一代”,到了自己这一代,对京剧来说又“有点可惜了”。他觉得自己像一块三明治一样被夹在传统和现代的两头。
“京剧慢慢变成了是一个圈内人自己玩的现象,观众很少会去买单。戏曲演员最终还是会面临这个尴尬的问题,毕竟不管怎么说人活着还是要考虑现实的。”
京剧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早已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往往是师傅与徒弟一代代口传心授的,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唱,缺少了让演员自己从生活中感悟的空间。
“所以要演绎出属于自己的人物,需要年龄去培养的,一个好的艺人到一个好的表演者到一个好的艺术家,这是分阶段的,而且是一个很长的阶段。你需要经历,也需要有悟性。”
裘继戎不愿成为身边那些遵循制度按部就班的人,反而更想像爷爷当年那样,顺应时代的潮流,吸取各家之所长,成为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人。他也从源头开始反思,是否应该走出家族盛名笼罩的那张大网,重新找回自己对命运的主导权。
“说实在的,我没见过我爷爷,刚开始学戏,爸爸又没了,我无异与最一般的孩子,两手空空,还要担负着别人没有的责任。而我没有任何的把握,我想我为什么一定要干京剧这一行呢,就因为我爷爷是裘盛戎?我爸爸是裘少戎?我应该是有很多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