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凤凰网商业 > 财经 > 正文
从小家、大家到国家——娃哈哈的“家”文化

2012年11月27日 17:02
来源:凤凰财经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新华网北京10月23日电(万方)“娃哈哈就像一个家,宗总就是这个家的大家长”,在娃哈哈,时常都可以听到员工们这样的感慨。据统计,娃哈哈目前有三万多名员工,其中工龄十余年以上的不在少数。能吸引如此多的人才在一家企业扎根十余年甚至一辈子,在当下这个员工流失率普遍偏高的社会实在少见。究竟是什么让员工对一家企业如此忠诚,并把自己的命运与这家企业的命运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呢?

“娃哈哈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常年坚持的‘家文化’深入人心”,娃哈哈集团党办主任、工会主席叶主席的回答似乎解答了些许疑惑。叶峥如此诠释了娃哈哈特有的家文化:员工是“小家”,而娃哈哈则是一个“大家”,只有“凝聚小家”,才能集合小家之力“发展大家”,最终回馈社会,“报效国家”。

给员工安一个家

装卸队长吴建文就把自己的“小家”安在了娃哈哈。

1999年,吴队长从老家孤身一人来杭州务工,那时的他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任何背景,仅仅以一个普通装卸工的身份进入娃哈哈。14年前的他,或许从未想过有一天能够和老婆孩子把家安在杭州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吴队长回忆道:“宗总曾经跟我讲过,娃哈哈不看你的户籍、不看你的学历,只看你能对企业做出多大的贡献。”谨记着老板的这份承诺,吴队长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下,从一名小小的普通工人成长为如今的基层管理者。

只要肯奋斗,必然有回报。四年前,娃哈哈给吴队长提供了一套廉租房,每月225元的租金仅仅是周边同类租住房的八分之一。吴队长介绍,和他同时进公司的外来青工如今都享受到了这个福利,若他们一直在娃哈哈干到退休,更是有机会得到这套房子的产权。更令吴队长感到欣慰的是,公司把他的一对子女也迁来了杭州。他表示,如果不是公司积极奔走,很难想象作为一个外来青工,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儿女在杭州享受到好的教育。在谈到孩子时,吴队长略显激动地说,“娃哈哈给了我很多,也改变了我的家庭,我常让儿子好好学习、掌握相关技术,将来跟他爸爸一样也进娃哈哈”,朴实平凡的话语听起来却显得异常笃定。

在娃哈哈,吴队长绝不是一个个例。据叶主席透露,到目前为止,娃哈哈帮助已婚的员工解决了1400多套安居住房,累计发放住房补贴近4000万元。公司还在成都等地自建400多套廉租房,帮助一部分外来青工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此外,娃哈哈实行全员持股,员工除工资性收入外,每年按股分红,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家在哪里事业就在哪里

“小家”的荣辱是与“大家”的发展紧紧相连的。在享受着公司优待的同时,娃哈哈的员工也时常思忖着如何为“发展大家”出一份力,如何在“安家”的同时实现“乐业”的理想。

现任集团党委书记的吴书记,23年前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公司那时只是个小小的校办企业,第一次来的时候都找不到地方”,回忆着与娃哈哈邂逅的情境,吴书记不禁莞尔。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校办厂,却在25年间,发展成为年营收678亿元的饮料帝国。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树起的一个个里程碑,同样也是吴书记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这其中,兼并杭州罐头食品厂,可谓是吴书记进入娃哈哈以来第一次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

娃哈哈厂区图(新华网刘牧平摄)

1991年,娃哈哈决定兼并资不抵债的杭州罐头食品厂,这种“小鱼吃大鱼”的决策在当时并不被外界所看好,罐头厂的老员工更是对这条“小鱼”嗤之以鼻。为尽快恢复生产,宗庆后当即搭起了两条生产线,让罐头厂的员工和娃哈哈的员工来一次产量PK。“似乎是为了证明什么,当时我们真的是卯足了劲,就是想让罐头厂的员工知道,你们认为办不到的事情,我们娃哈哈人就是要做出来给你们看”,吴书记回忆道。或许正是因为每个员工都如吴建林这般憋着一股劲,娃哈哈的生产线平均每天产出一万个生产单位,摆在眼前的数字让罐头厂老员工心悦臣服,兼并后不到三个月,罐头厂全线恢复生产。

这之后,吴书记又经历了投建涪陵分公司、扩张全国生产基地、抵御达能“入侵”等等重要事件。能亲身参与这些历史事件并在其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他感到深深的自豪与满足。被问及为何他能始终坚持艰苦奋斗、与企业共度难关时,吴书记坦言,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宗总本身就是一个勤奋敬业的人,他的不懈努力时常鼓励着员工认真经营自己的事业和前途;此外,公司也有良好的职业发展通路,“每个娃哈哈人都知道,只要用心耕耘,公司肯定会给予最大的回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梦起航的地方

除了安居乐业,人往往还怀揣着自己的理想。娃哈哈无疑是一个能给梦想插上翅膀的地方。

企业发展研究院的李院长就在娃哈哈实现了自己宏大的理想。1995年,李院长研究生毕业,择业时他毅然选择了娃哈哈,因为他觉得这个誓要将民族工业进行到底的企业似乎牵引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来到娃哈哈不久后,李院长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产品研发项目——非常可乐。据他介绍,当时四五个年轻的研发人员聚集在一起,自行查阅资料,在摸索中尝试着添加配料、熬煮可乐。“每天尝多少次可乐都数不过来了,只记得喝得太多胃十分难受,但一想到也许马上就能研发出国人的第一罐可乐,就又觉得充满了干劲”,虽然是一段艰苦的岁月,但李院长如今回忆起来却掩不住笑意。投入研发两年后,非常可乐终于投产,市场热烈的反应让李院长感到“很是带劲”。

产品研发的艰辛不言而喻,但值得庆幸的是,宗庆后始终坚持让娃哈哈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据李院长透露,宗庆后投入到研发新产品上的资金没有上限,只要能研发出被市场认可的产品,宗总都会不遗余力的支持。正是有了宗庆后的这份坚持,娃哈哈才能给“李院长们”搭建起实现梦想的舞台。

比起李院长“创造民族品牌”的大梦想,灌装工人姚福平的梦想似乎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他的儿子长到两岁多时,却还一直不会喊爸爸妈妈,直到去年才检查出患有听力障碍。得知此事后,小姚所在的部门第一时间组织捐款筹得一万多元,宗庆后也主动拿出一万元,用于孩子的治疗。就在不久前,孩子终于叫出了第一声“爸爸”,“高兴,说不出的高兴”,提到那一幕时,小姚似乎又重新陷入了当时的场景。随后,他抿了抿嘴,给我们透露自己的小愿望:“努力工作,多赚点钱,把孩子的病治好!”采访结束后,看着小姚匆匆赶去工位的背影,仿佛看到有一天,他凭着自己的辛勤工作,实现了心中小小的梦想……

[责任编辑:麻根志] 标签:娃哈哈 大家 文化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