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因为痛心于江西上饶“医闹”、医生被打致残,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8日在微博上疾呼“要有尊严,别学医”。(见《羊城晚报》6月8日a7版)
这发自肺腑的一呼,无异于投向社会的深沉拷问。正当高考进行之际,有志学医的考生,会否平添茫然?
事实上,医生被打之事,近年已不胜枚举,以致公众有点麻木。除了网上列举的种种,本报最近就曾披露,4月初,广东省人民医院两天之内就有三名医护人员遭殴;更早一些,深圳某医院爆出医生要戴头盔上班;而医疗从业人员多数不愿子女学医,更已被广泛报道……
医生成了高危职业,难怪主事官员痛心疾首。然而,公众对于这个话题的议论,却有着不同向度的解读。“医闹”行凶必须严惩,医生遭凌值得同情。但愤懑之余也应反思:医闹为何能闹得起来?到底是什么,把医生推向了高风险的前沿?
不排除某些医闹是“职业化”的涉黑违法行为,但医疗冲突频发,却给公众展示了一个难堪的事实:医患关系失谐。
事实上,早已有论者指出,在医患关系和矛盾中,弱势一方未必就是医生,普通患者也有着这样那样的无奈。传媒前天刚刚报道,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广东省城市医疗服务公众评价调查”显示,多达74.3%的求医者曾遭遇“潜规则”,其中四成人曾被“多开检查项目”;32%的受访者曾被“滥开贵药”;遭受过“问诊仓促”、“收费标准不透明”、“收受红包”者分别有29.7%、28.1%和18.7%……
普通百姓的个体经历,可能只构成“沉没的声音”。但显而易见,医患不和谐,困扰的绝不止一方。
或许有人说,现今社会,信任缺失,医患概莫能外。但除了求诸人心,是否还有更真切的气穴?如果我们的医院,能享有更多资源,更加回归公益,不必把病人作为获取利益的对象;如果我们的社会机制,能在医疗纷争出现之初,就及时介入,居间协调;如果保障医患权益的法规,能更细致一些,更给力一些,是否类似的不幸,就可以少发生一些?
医生被打,社会之痛。幸运的是,医改大幕已然开启,“公益复归”呼声高扬,包括广东在内的多个省份也正筹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期望“尊严”永远眷顾医生,眷顾病人。(那烂陀)
关键字:凤凰网 尊严 医生 拷问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商讯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