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没有“砖家”的,专家挨的“板砖”多了,才有了“砖家”一说。虽然“拍砖”原因各有不同,但深究起来,均可归于一条——很多专家日渐脱离了大众。比如,最近的陕西榆林251名学生饮用牛奶不适事件,虽然大家不太相信牛奶商家“空腹喝奶”的说法,但毕竟官方检测报告显示其牛奶没有检出致病病菌。但相关奶业专家“后天减退型的乳糖不耐症”和“学生间情绪的互相干扰与传染”的说法,却让公众如坠云里雾里。
以大众眼光来看,251名学生同时喝奶喝得腹泻、肚痛,自然而然就会认为是“食物中毒”,就像平时大家都会说“中风”、“半身不遂”这样的俗名,没谁会将其学名“脑卒中”挂在嘴边,更不会去掰扯到底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但是,专家把“食物中毒”说成是“乳糖不耐症”,喝奶喝得腹泻是情绪“干扰与传染”的结果,恕我等芸芸众生智识浅薄,实在无力理解这种“超凡脱俗”的理论建树。
这不是专家第一次“纠正”大众的“认识误区”了。大家一般认为上访户多少都有点冤情吧,但北京大学司法鉴定室主任孙东东就说“那些老上访专业户……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通常而言,贫富差距拉大不是啥好事,但偏有专家说“只有拉大贫富差距,社会才能进步”;拆迁户补偿低有目共睹,但有专家说,“‘钉子户’推高房价”……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专家们天马行空的魄力和推陈出新的能力,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专家们自以为是的“专业论断”与大众的认识格格不入,为何?有学者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知识分子逐渐“专业化”、“学院化”,社会担当和大众关怀不足。有些专家拜倒在了权力和金钱的石榴裙下,或与权力合谋,成为权力的婢女;或被资本收买,成为资本的仆人。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59.2%的人直言专家学者在自己心目中的权威性有所下降,原因是“‘伪专家’过多”、“许多专家被利益集团绑架,失去社会责任感”。
于是乎,专家逐渐丧失了公信力,成为“砖家”,教授变为“叫兽”,知识分子成为“知识混子”。 这种情况下,专家学者与大众之间信任断裂,专家发表意见,说了大众也不听,听了也不信,信了也不照办,总觉得他们是在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即便其中确实不乏真正的远见卓识,也遗憾地被“误杀”。
村上春树曾说:“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可如今,我国的专家学者们似乎更愿意站在石头的一边。所以,当你认为喝牛奶喝得腹泻、肚痛是“食物中毒”时,人家就出来“纠正”你的“认识误区”了——你们懂不懂?那应该叫“后天减退型的乳糖不耐症”,可能是“情绪干扰与传染”的结果。此时,除了拍上一块“板砖”,你还有第二个反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