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兴起的发展机遇,促使我回乡投资创业。”近日,在外经商多年的古仁友回到内江,签下3亿元的“农画印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根据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内江被列入全省建设特大城市行列。资源、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回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内江正在发生的变化。
到2015年,城区人口达到100万,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双双实现翻番;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年均递增13%以上——5年时间内,将再造一个新内江。
如何再造新内江?《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出台、特大城市建设起步两大机遇,给这座地处成渝腹心的城市以信心。“内江的发展,首要的是开放。”内江市委书记唐利民表示。
昨日甜城今日产业城
6月6日,农历端午节。中美澳三国国家艺术滑水队齐聚内江,在甜城湖上向30多万名观众诠释了艺术与体育的奇妙组合。
这场赛事,对于内江人来说,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退休老干部杨立功告诉记者:“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内江——开放,自信。”
少往后顾,多向前看。曾位居重庆、成都之后的“内老三”,因盛产甘蔗而获“甜城”美名……现在,内江人着力摆脱过去的荣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
在重塑城市形象的努力中,内江开门问计、大胆“借脑”。
3月2日,“成渝经济区建设——内江的机遇、使命与未来专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出席;3月26日,6名北京知名城市品牌策划和区域经济发展专家组队来到内江,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把脉支招……今年,内江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进行城市品牌塑造和城市形象营销。
变“中部塌陷”为“中部崛起”,建设成渝经济区经济新高地。“昨日之甜城,今日之产业(生态)城,明日之特大城市。”对于内江的发展轨迹,唐利民这样描述。
“牛棚子”华丽转身
“甜城内江,还甜吗?”随着制糖、纺织等传统产业退出,人们发出疑问。内江作出回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开放的思路探索产业发展新路。
把握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和特大城市建设开启两大利好的同时,内江还积极争取纳入全国老工业城市振兴计划。
6月5日,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开业、二期工程开工,昔日的“牛棚子”旧货市场变成全国首批、西部唯一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根据规划,2015年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将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吸纳2万多人就业。“牛棚子”的华丽转身,是内江传统工业走向现代化的缩影。
2008年以来,内江累计引进市外项目925个,协议投资总额1100多亿元,到位市外资金832亿元。“通过招商引资,中再生、迈士通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内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内江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成鸣说。
“成渝经济绿色食品基地”、“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川威钒资源综合利用及配套项目顺利启动……在原有优势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内江市循环产业成效初显、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新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特大城市建设启动
内江市曾提出:到2015年,城市人口达到60万,城区面积70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100万,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十二五”规划让这一目标提前了5年。
特大城市建设的启动,对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提出更高要求。采用BT和BOT模式,城市内环线初步形成、“两桥七路”建设抓紧实施……内江招商引资向城市项目建设倾斜。“路更宽了、更整洁了,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内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学生谢正娇深有感触。
城市建设提升,吸纳发展要素的能力跟着提升。今年以来,内江相继签下总投资20亿元、总面积不低于15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总投资超过20亿元、川南最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总投资9.5亿元、占地约700亩的奥体中心等重点项目,并提出将甜城湖打造为成渝地区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水上休闲运动基地。
城建项目的启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以建设中的内江东兴区长江大道为例,它不仅连起城区与高铁新城,还将接通东兴街道、高桥、田家等14个乡镇(街道),成为推动这14个乡镇城镇化的重要引擎,辐射人口将达到40多万。”内江市东兴区建设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