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古井贡酒:让大众看到中国白酒之美

2015年01月26日 13:47
来源:凤凰商业 作者:陈婷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白酒是咋酿出来的?为啥储藏之后才能喝?大家伙儿如何健康饮用白酒?为啥有的哥们儿喝酒会脸红,而有的哥们儿脸会发白?……想知道答案吗?记者带你到古井贡酒总部科技楼里的技术质量文化长廊来寻找答案吧。

古井贡酒科技楼气势雄浑,彰显出古井雄厚的科技力量

技术质量文化长廊的诞生

一提到白酒,一部分人就有可能会恐惧地联想到“制售假酒”、“酒驾入刑”、“贪污腐败”等词语。长此以往,白酒就被贴上了负面的标签。整体上来看,大家伙儿对白酒知识的了解是欠缺的,加上社会关于酒文化的普及宣传又少,一些不法分子就钻了空子,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等,这才造成一部分人对白酒认知的局限。记者告诉大家,白酒本身其实是好的,主要是跟人的定力有很大的关系,你觉得是吗?

近年来,随着白酒的“负面标签”越贴越多,政府对白酒行业的“紧箍咒”越收越紧,白酒行业可谓是进入了寒冬季,并进行深度调整。于是,各大酒企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保暖御寒,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但是,仔细观察大盘,有一股力量却在逆势增长,去年前三季度增长率上市公司排名第一,它就是古井贡酒。古井贡酒一枝独秀,原因为何?记者认为有这么几点。当白酒同行都在想方设法把招数放在卖酒上时,古井贡酒却在思考这些问题:怎样让大家伙儿了解“负面标签”背后白酒的真实情况?真正的白酒是如何酿制出来的?酒企怎样承担起向社会大众推广普及白酒文化的责任,让他们看到白酒的正能量……

于是,中国白酒行业第一家将枯燥的酿酒工艺用文化形式展示出来的古井贡酒技术质量文化长廊诞生了。科技楼横卧在古井集团总部办公区主办楼西侧,匍匐在无极湖一畔,为徽派仿古连体建筑,占地面积917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210平方米。技术质量文化长廊就位于这栋连体建筑最显眼的位置。

古井科技坚如磐石

 

技术质量文化长廊——白酒的科技殿堂

酒文化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人是要靠两条腿走路的,白酒企业发展也是一样,一是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二是靠先进的科研技术实力。在白酒行业,展示历史文化的展馆有很多,但是以科技的形式专门展现酿酒生产的展厅,古井贡酒的技术质量文化长廊要数第一家。

就像长廊的设计者,一张嘴就吐露着幽默的工程师白海森讲的那样:“现在所有白酒行业的展馆,说句难听话就是死气沉沉,说句好听话就是太古色古香了。因为他们太注重其表面上所谓的历史文化,没有想到把科研技术实力展现出来。所以呢,展馆不活泼,任何人进去以后就很压抑。但是古井贡酒就很有创意,用新颖的展示形式和手法把企业的科研实力展示出来,又加上鲜艳明亮的色彩搭配技巧,所以不管是任何人,进到里边,心情都会特别愉悦。一看,心里面就亮堂堂的啥都明白了。据我多年与各企业的合作经验来看,这种展示手法没有人用过,所以这是古井贡酒的一大创新和优势。”

“酿”出白酒的美

 

色彩明亮的展厅设计

初到长廊,记者觉得像是进入了蜜蜂的巢穴,因为墙面运用了很多等边六边形的类似蜂巢的设计。听设计者白工介绍,长廊的设计围绕一个“酿”字展开。蜜蜂酿蜜、古井人酿酒,一个酿字,把两者结合起来。蜜蜂是取花粉的精华、古井人是取粮食的精华,人酿酒其实就像蜜蜂酿蜜一样,体现的是自然的一种和谐。酒并不是生生造出来的一个东西,而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提炼。另外,长廊运用了白色的古罗马柱支撑在各个展厅当中,让参观者一走进就仿佛来到了一个圣洁的科学殿堂。蜂巢墙壁的蓝白背景色彩,缓缓渐变,寓意着古井贡酒科技研发、酿造制作是一个不断酝酿发展的过程。柱的一静,色彩的一动,互相呼应,象征着古井贡酒以科技研发为基石,以大自然和谐为动力,体现了古井人的研发精神。

要想真正揭开白酒的神秘面纱,还得到长廊内走一遭。长廊展厅共分为研发体系、研发设备、产学研合作等13个版块。各个版块在设计上均体现着科普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让不同年龄的参观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古井白酒技术质量文化的美感和魅力。

 

白色古罗马柱及蜂巢结构的设计体现出自然和谐的氛围

21世纪最珍贵的是什么?人才!白工说了:“没有驾驶证给你一辆凯迪拉克你也开不走。”在《研发团队》板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井贡酒的人才实力,像邀请国内著名白酒专家作为“十大技术顾问”,公司内部成长起来的“五大国家级白酒评委”,这都是公司的宝贵资源。人是软件,设备就是硬件。在《研发设备》板块,记者看到很多国际领先的精密仪器,价值2亿多元。公司有这么多的人才,再配上高科技的设备,那就如虎添翼了。

优秀的人才加上先进的设备,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呢?紧接着就体现在酿酒的生产过程上,记者继续带你了解《用好粮》、《酿好酒》板块。酿酒首先就是用好粮,那怎么保证粮食好呢?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原产地控制等手段,把原料控制好。白工又说了:“你拿几个地瓜干过来酿酒,科研水平再好,酿出来的酒也是不好喝的。古井贡酒精选的原料好,酿出来的酒就是好喝。”为什么古井这边出好酒啊,因为这边水好(天然弱碱性矿泉水源)、地好(传承数百年的明代窖池),适合酿酒。天时、地利都占了,再加上经过研发团队研制出的好酒曲,那酿出来的酒肯定好。白工又说了:“就像在自己家蒸馒头一样,‘面头’(亳州方言,与发酵粉功能一样)不好,蒸出来的馒头都不好吃,酒曲也是一样的道理。”这又讲到微观世界了,为什么酒曲好?因为古井贡酒对微生物的研究比较透彻,桃花春曲就是古井贡酒的独创。那么,古井贡酒为什么好喝啊?就是因为酿酒主要就是微生物在起作用,微生物研究的透彻了,能够扬长避短、运用自如,酿出来的酒自然好喝了。

 

电子显微镜下一览酿酒微生物形态结构

酒是酿出来了,但是还不能急着喝。这跟市场上的酒有何不同呢?记者带你到《储好酒》、《调好酒》、《装好酒》板块再看看吧。刚酿出来的酒还要进行储存,都说“酒是陈得香”这是有道理的。会喝酒的人说了,储存了几年的酒就是比刚酿出来的酒香。不常喝酒的人说了,我喝着感觉都一样。那储藏了以后的酒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其实我们肉眼是观察不到的。但是从微观角度来观察一下,它的纳米形态确实发生了变化,储藏的过程中一些增醇、增香的有益物质就产生了。储存之后的酒还得经过勾调,因为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口感。人有百胃,不可能调出一种酒让大家都喜欢喝。古井贡酒通过分析不同的口味,设计出了不同的酒体,在这块有两方面展示:一是,经过国家级酒体设计师的感官勾调;二是,通过先进的科技设备,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怎么样口感最好,怎么样对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通过这两方面,来调出最适合消费者饮用的风格口味来。最后,再经过严格细致的包装,一瓶瓶古井贡酒就可以输送到千家万户了。

储存后的原酒,纳米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更香、更好喝。

打造中国白酒科普馆

古井贡酒的掌舵人梁金辉说过:“要把古井贡酒的科技楼打造成中国白酒的科普馆,普及推广中国白酒的科学知识,让大众看到中国白酒的美。”

在展厅中的“多点触摸电子桌面”上,记者看到了很多与白酒相关的知识。例如,为啥有的哥们儿喝酒会脸红,而有的哥们儿脸会发白?记者先从脸红的原因说起吧。很多人以为是酒精导致的,其实不然,是乙醛引起的。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而脸部毛细血管的扩张才是脸红的原因。所以喝酒脸红的人意味着能迅速将乙醇转化成乙醛,也就是说他们有高效的乙醇脱氢酶。不过我们不能忘了还有一种酶,乙醛脱氢酶。喝酒脸红的人是只有“乙醇”脱氢酶没有“乙醛”脱氢酶,所以体内迅速累积乙醛而迟迟不能代谢,因此会长时间涨红了脸。喝酒脸红的人其实不容易伤肝脏,睡上一会儿就又精神抖擞了。还有些人往往越喝脸越白,到一个点突然不行了,烂醉如泥。那是因为这样的人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均没有,主要靠肝脏里的P450慢慢氧化。那么,这样的人为什么会给人很能喝酒的感觉呢?那是因为他们靠体液来稀释酒精,所以这种类型的人,喝酒最好不要超过半斤,不然会有急性酒精中毒的可能,特别容易伤肝脏。

其实,还有很多白酒知识记者想跟大家来分享,比如白酒是咋酿出来的?老百姓怎么鉴别各企业白酒的真假、优劣?大家伙儿如何健康饮用白酒?与其他蒸馏酒相比,中国白酒有啥特点?白酒的度数是咋确定的?老百姓怎么鉴别各企业白酒的真假、优劣?……不过,担心大家会视觉疲劳,就不在这里跟大家一一陈述了,有机会到古井贡酒参观,大家伙儿心里的疑问都会迎刃而解。

记者觉得,这里还有很多互动游戏会让你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在“技术人员的一天”环节中,通过观看动画的形式,你可以了解到古井贡酒酿造及严格的质量把关全过程。在“电子显微镜”前,轻按设备开关,运用载玻片,旋拧显微镜镜头,便可以在显示端观察到载玻片上奇妙的物质结构。在“手写电子留言板”上,你可以设置不同的背景图片写下你的参观感受并永久保存,你也可以写下对古井贡酒的评价及美好祝福。在“拍照留影”环节,带有古井元素的背景图片可供你的选择,挥手感应“拍摄”按钮,停留片刻就会拍摄并打印出你在古井的美好记忆。

梁金辉为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左)、高景炎(中)介绍电子显微镜的互动应用

从接待记录上,记者看到,长廊接待的游客遍布全国,电子留言板上也留下了大家的笔迹。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在参观了文化长廊之后发出感慨:“科技楼用完全崭新的科技创新的形式,把传统的工业用现代的手法加以描述。这种做法在行业中是第一家,这种形式很有意义。科技楼很简单地告诉游客,古井酒好在什么地方,粮食好、工艺好、设备好、人员技术好等几个方面,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些方面合在一起综合印象,总之就是古井贡酒好。这种宣传具有很强的科普性。”

 
标签:古井贡酒 白酒 大众 
-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