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光大证券发表研报。公开唱空此前被众多基金重仓的乳业龙头伊利股份(600887),引起资本市场一片哗然。当天,伊利股份发生异动,全天股价跌幅达7%。股价异动与唱空研报发布是否巧合?光大与其众多同行公开“唱反调”到底孰是孰非?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张剑秋表示:希望光大研究员能够对乳制品行业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查看光大研报可以发现,其看空伊利的三个理由分别是:1. 低温奶冲击常温奶;2、常温酸奶替换常温高端白奶;3.进口奶冲击国产奶。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专家或行业研究员普遍用“站不住脚”四个字作为对其的评价。
首先,常温奶和低温奶早就并存在于中国市场。两者适用范围不同,低温奶基本上构不成对常温奶的致命冲击。乳业资深研究员陈连芳介绍:低温奶受限制于冷链和销售半径,难以大面积推广;而常温奶则因为适应了我国幅员辽阔的特点,具备非常良好的生命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常温奶与低温奶的销售额比例约为8:2,沿海城市这一比例为7:3。“这样的比例下,非要说低温奶短期内就可以取代常温奶,我觉得难以服众。”陈表示。
其次,常温酸奶和常温奶属于不同的品类。消费群体也有很大区别。彼此不存在替代关系。在众多拥有上百年乳制品消费历史的西方国家中,从未出现过一例常温酸奶替代常温高端白奶的情况。行业分析师测算:目前所有常温酸奶的销量不过50亿,而常温高端白奶的行业规模保守估计也有400亿,超过8倍的市场空间,实在难谈“替代”。更何况,伊利是中国乳业里最早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企业。其早就在常温酸奶领域有所布局——新上市的安慕希已经成为目前伊利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拉动净利润增长的排头兵。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的话说:若更高附加值的伊利常温酸奶替代了伊利的高端常温奶,那么对伊利是喜是忧?
针对进口奶对于国产奶产生的冲击,乳业资深专家宋亮介绍,目前进口奶占到高端液奶的20%左右。虽然进口奶近两年的确给本土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年人均将近80KG的消费缺口,让未来的中国市场足以承载整个高端液奶的市场增量。而进口奶的紧逼将从侧面敦促本土乳企更早的加入全球乳业分工。对此,张剑秋表示:“伊利早就放开怀抱,全面与国际接轨。仅伊利一家,就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三大洲的国际巨头达成了紧密的战略合作。相信消费者看中的是产品的品质,而非产品的国籍。”据AC尼尔森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底,每6个宝宝中就有1个在吃伊利婴幼儿奶粉。在中外竞争如此激烈的奶粉领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伊利的成绩已经足以说明国产乳制品在与进口乳制品的对决中,仍占据绝对的竞争优势。
沈萌对此持有相同观点。他认为,进口液态奶在运输、冷藏、生产等环节的成本是否适合长时间大规模低价冲击的销售模式仍未可知,且上百种进口奶同一时段涌入中国电商渠道本就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目前,伊利这样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与腾讯、天猫等本土电商战略合作,这将让进口液态奶逐渐失去渠道上的优势。最为关键的是,“像伊利与意大利、美国乳企的合作,都包含了高端进口液态奶的合作内容。高端液态奶实质上并不能作为看空伊利股份整体的理由,因为进口液态奶里也有伊利等的影子。”
尽管业内人士一边倒的支持伊利,认为光大证券的研报有失公允,但张剑秋自己对于该研报倒抱持开放心态。他表示:各机构对于乳业的发展都有不同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实属正常。“从我们来看,光大证券研究员此前一直专注于白酒领域,可能在思维习惯及数据估值上有一定的操作惯性。乳制品业毕竟存在一定的行业特殊性,相信时间久了,该研究员对于我们的了解会更加深入。”
经记者核实,发布62页研报的光大研究员此前的确多年浸淫高端白酒行业。但考虑到高端白酒在中国属于奢侈品的一种,兼有投资品属性。如果用茅台、五粮液的估值与作为快速消费品的牛奶进行对比,我们想必可以理解光大乌龙研报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