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
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
河仁慈善基金会发起人
以仁爱之心做企业
编辑寄语:
      "很长一段时间,曹德旺一直是中国富豪榜上捐款最多的人,2011年,她以父亲曹润仁的名字创立了"润仁慈善基金会",并与我儿子曹晖共同捐赠3亿股福耀玻璃股票(过户当天市值35.49亿元人民币)进入该基金会此举开创了中国大陆股权捐赠的方式,打开了中国慈善捐助多元化之门。在曹德旺看来,行善并不在于有多少钱,而在于思利及人,礼待天下的仁者之心。"

      记得小时候,父亲对我说过:"做事要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你数一数,有多少个心啊?"于是我掰着手指数,"用心、真心、专心、爱心、决心、恒心、爱心、怜悯心……"父亲说:"当你悟到爸爸讲的道理时,爸爸或许已经不在人世了。"
      以后,我的确悟到了。随着我的事业的发展,我能数出的心已经不是一双手能容得下了。而且,父亲的确已经不在人世了。
      今天,如果让我在这么多心里选择最重要的,我会选善心、恒心、爱国心,善心排在第一个。因为家里穷,我到9岁才上小学。由于经常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在学校闹出些事来,老师就来做家访,说我上课不专心,不是好孩子,最后我背上了坏孩子的名声。但有一个姓林的女老师却不这么认为,她对母亲说,德旺不是坏孩子,他只是调皮、好动。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位老师。
      14岁时,我又在学校闯了"大祸",于是就辍学了,成了队里的放牛娃。1983年,当我挣到"大钱"时,林老师来找我,希望我能帮助更换学校破烂的课桌椅。我立马答应下来。林老师高兴地说:"德旺,你是好孩子,当年老师没有看错。"
      老师的话再次触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此时我感到万分幸福,我真正感悟到了曾经我幼时的老师对我的真诚、希望与爱,我认为老师是在为我的成才而骄傲。所以,如果我们能给所有孩子一颗爱的种子,那是多么美好和重要。
      1972年,我在一家农场做果苗技术员。夏天的一个正午,我遇到一个急匆匆的赶路人。他急于要喝路边的井水。我劝住他,跑回宿舍给他泡了一壶凉茶。因为暑天猛喝凉水,一定会生病。随后我又给他煮饭菜,第二天送他继续赶路。原来他是一家农场的场长,后来成为我此生第一个好兄弟。而这一切,仅仅因为我心生怜悯,怕他喝生水会得病。
      之后我去了他的农场做推销员,第二年就挣了3万多,第三年又挣了3万多。这可说是我的"第一桶金"了。当时钱赚太多是有危险的,加上其他原因,我就辞职了。
      1980年,场长查出了肝癌,我立刻买票赶到他家,与他促膝长谈,听他说完所有心事。他希望以后我能帮助关照他的子女,我干脆立刻张罗给他大儿子把媳妇娶进了门。后来也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么起劲,我说作为知交,这是义不容辞的。
      当然,仁爱不意味着忍让,而是在关键时候要以直报怨、据理力争。1986年,正当高山玻璃厂做的风生水起时,有一些官员诬告我贪污等罪名。在随后由县委书记主持召开的专门会议上,我用数个小时,将所谓的四大问题从头到尾一一解释清楚,各种资料证据均在,随后形成的会议纪要充分肯定了我的工作。
      但是那些试图整我的人并不就此善罢甘休。这些人又往市里告,市里很快调查清楚了事情原委;这些人于是又往省里告,省里的调查结果同样。最后他们一直告到了中央纪委,大有不把我告倒誓不罢休的架势,但调查结论依然。县委最终召开会议,改组了相关镇领导班子,我的所谓贪污案终于得以昭雪。
      当然,事情的缘分就这么奇怪。没有这次我被整,也就没有县委书记后来到高山来拜年,也就没有宏路的搬迁,也就没有福耀玻璃厂的出现。
      经过这次风波,我更坚定了信念:坚定相信政府有大批好人。只要自己能坚持操守,偶有人兴风,也起不了什么大浪。多为国家、人民、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国家、人民和社会一定会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加倍回馈你。要做事一定会得罪人,因此做人必须行得正坐得端,做事必须非常认真非常清楚。
      建设宏路新厂时,一个闽侯人承包了退土方工程,8毛钱一立方。但之后,他不断要给我送礼,我一直不要,工程却没有进度。原来他雇人退土方的价格是2.6元,他们的潜规则是先把合同拿到,然后通过送礼再来修改合同,但碰到我软硬不吃,他只好拖着工程。
      但合同已经签了,镇上又出面施压,闽侯人只得完成工程。我最后按2.8元每立方付给他款,"我是老板你是打工的,不会让你亏本的。不过以后你要注意,如果再碰到像我一样的,你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从此以后,闽侯人就跟定了我。福耀集团的所有厂房有90%都是他盖的,就连我住的房子也是他帮着盖的。后来他去成立房地产公司,成了影响一方的地产商。
      这件事也给我一个教训。此后,我总是叮嘱下属,签合同时,甲乙双方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你不要骗我,我也不欺负你。这条不成文的规矩延续至今,福耀的供应商不论大小,都乐于和我们做生意的一个原因就是,虽然赚的不多,但总有的赚,且付款及时。
      在创业的路上,我始终认为企业家的责任是应该坚持三个信念:国家会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会因为有你而进步,百姓会因为有你而富足。
      不要认为这是大话。现在满街都是想要挣大钱的,但是作为企业家,你的投资首先要瞄准市场需求,如果你投资的产品确实是社会最急需的,最能够帮助老百姓提高生活质量的,那么投产以后想不成功都不行,想不发财都不行。
      所以作为创业家,要有一个公益的心,这不是说做慈善,而是说要把你的投资投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处。就像孙中山先生讲的博爱,你把所有的爱献给这个社会,你才会被这个社会所接纳、所爱。否则,当你走在街上看谁都不顺眼的时候,所有人也会都看你不顺眼。人活一生,就是为了他人幸福。
      很多人关注我会不会裸捐,似乎认为捐的越多说明境界越高,把身家都捐出去才是最大的善。我的回答是,我不会。我现在还是福耀集团最大的股东,口袋里有4亿股股票,市值应该在50亿人民币左右。
      中国现在面临要解决严重的两极分化的问题。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当然应该积极地倡导自我约束,把财富用来帮助国家、帮助社会,这其实也是对国家、社会给我机会去赚钱的感恩。
      我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已经帮助了上万名学生完成学业,救济贫困户超过十万户,修建学校、公园、道路、寺庙、图书馆,加上捐出的股票,累计个人捐款超过60亿元,他们说我是中国捐款最多的人。
      但是企业家也好,其他人也好,不是为了捐款而捐款。我认为捐款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必须能够满足企业家对企业的有效控制。我现在是福耀最大的股东,我捐赠股票可以,但福耀是上市公司,捐赠股票一定不能影响企业家对公司的有效控制,我需要对公司负责,对股东负责,对员工负责。我有两万多个职工,要为两万个职工的家人负责。如果我失去了控制,这个企业也会出问题。
      第二,不影响到正在发展的企业。第三,你的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也不应受到影响。第四,你的捐助资金的来源是合法的,是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查证的。
雷军
IT企业家
对世界第一心怀崇敬
编辑寄语:
      在中国互联网江湖,雷军是多个领域的先行者,他曾攻城略地于软件、游戏、电商、投资领域,但最终成就他今日地位的,却是40岁之后创立的小米手机。雷军不止一次公开谈论自己对乔布斯的崇敬,他梦想就做一家苹果一样伟大的公司。他也对各个行业里做到世界第一的公司怀抱崇敬。雷军的好学在互联网业尽人皆知,他尊崇强者,也礼敬对手,在近乎你死我活的江湖拼杀中,这样的态度不仅须有磊落的襟怀,也须修炼内功。前途叵测难知,所以尽可能礼待每一位同行者,拥有一颗礼待天下的崇敬之心。

      创办小米时我曾自问:大家都在谈基业常青,到底在中国有没有可能做成百年企业,中国有没有百年企业?我仔细找了一下,其中最出名的是同仁堂。
      同仁堂能做到今天,我觉得最核心的是他们的祖训:"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就是真材实料。可说来简单做来难,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做到货真价实真不容易。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经济比别人起飞得晚,如果每个东西都真材实料,做出来的成本一定贵得要死。贵得要死加上我们中国又没有品牌,你做的东西怎么卖得出去?所以我们就是产品比别人做得差一点,这样我们东西便宜。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都希望做到货真价实,那为什么他们的企业做不到百年,文化传承为什么传不下来?我觉得核心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坚信"货真价实"。
      同仁堂还有第二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意思是你做的事情没有人知道,但是上天知道。用这种约束力让同仁堂代代相传,秉承了"货真价实"的这种经营理念。现在谈小米能不能活一百年为时过早,我们要向同仁堂学习真才实料不偷懒,这是做产品的精神。同仁堂是我在办小米之前琢磨最多的一家公司,也是非常崇敬的一家企业,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找最好的生产资源,最好的供应商其实成本贵。问题是,这么贵的东西怎么能卖出去?因为我们一上来就主张拆机、跑分,把整个产业全透明了。尤其是我跟我们同行竞争时,大家都是行家。他们为什么不用富士康呢?不就是贵吗?但是每个东西都贵的时候,你还有本事卖出去,这就是难点了。我觉得我真的是到了40岁,看了很多很多案例,我认为商业竞争真正成功的核心还是效率。
      在这点上我看过沃尔玛的发展史。老山姆62年前创办沃尔玛,他的诀窍是"天天平价"。60多年前,美国零售业平均毛利率45%,比我们今天还夸张。沃尔玛怎么赢呢?老山姆说我们只挣一半,挣22.5%,挣22.5%公司还能活下去,如果背后没有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革是做不到的。他们做了很多事情,几个关键点,第一,店不是开在贵的市中心,开在城市的边缘。第二是不盖店,直接找旧仓库,简单装修,又省了一大笔。这两个很重要的核心使它的成本比别人低了一大块。
      美国又出了个很厉害的公司就是Costco,美国的成本不比我们这里便宜。从创办之初,他们公司每个商品的毛利只赚1%到14%。如果超过14%的毛利率需要CEO特别批准,从创办以来没有任何一次被批准,最多赚14%。综合加起来大概只有6、7个点。只要你看了这个东西你需要,你是不用看价钱的,它一定是最便宜的,你完全可以相信它。第一东西是好的,第二是最便宜的。
      它的策略是只定位中产阶级。每个好东西大概只有两三个品牌,不会给你搞十几家,而且他们选品都是选最好的。他们毛利率加得非常的低,所以你看中了这个就不用去测试了,你就付钱就行了。后来他们收100块钱的年费,一年大概有收20亿美元。从前你一定是会借朋友的,到后来交100块钱我也认了。因为它的东西真的好,服务很好,很便宜,它绝对可信赖。
      如果产品不能产生超高口碑,那你就需要大量的宣传资源,大量广告投放,不停地营销,所以说回来还得跟海底捞学习。网上有一个段子说去海底捞吃饭,吃完饭人家上了一个西瓜果盘,没吃完结账时问服务员能不能带走,服务员说不能带,但结完账以后这个服务员送了整个西瓜给他,说切开的西瓜带回去不卫生,我给你整个西瓜得了。其实它讲的是超预期,你要的不过就是剩下来切开的几块西瓜,人家给你整个西瓜。
      有一次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了迪拜。帆船酒店金碧辉煌,好像真的贴了金子,但现代人的审美不会觉得这是奢华,而是土。现在回想起来,帆船餐厅好得惊人,但是我的预期如此之高,以至于我真的失望了。
      口碑的核心是超越用户的预期。帆船酒店的服务肯定比海底捞的要好,但是他没有超越用户的预期,海底捞破破烂烂的,进去闹哄哄的,但是包括服务员的笑容在内,很多细节征服了每一个客户,所以海底捞的口碑是无敌的。先把东西做好,它一步一步就形成了口碑。今天你把事情全部简化到你真的用心在把产品做好,你把产品做好了用户才愿意排队,你整个销售渠道才通畅。这个模式有先进性、优越性,但如果不管理好成本,就很难挣到钱。
      所以我们参考了三家公司的本质是三个核心理念。第一个是真材实料才能做好,要好到什么程度?要超用户的预期。第三个是高效率运作,使你具备非常高的性价比,你的优势很明显。核心的问题是你先把东西做好,你做到超出用户口碑,然后通过高效率的运作,能使原来同行要赚一倍到两倍的东西,变成很低的赚。就是你定价可以接近成本价也能赚得多,这就是小米的整个商业逻辑。
      消费者可能过去关心是否是世界第一,今天关注的是你是否好玩。我至今对世界第一的公司,怀抱着很崇敬的心,但我觉得消费者不会为这个鼓掌和激动。大部分消费者还是在乎事情本身。有理想是好事,但不要把理想挂嘴上当口号,更重要的是实践。
      你看到小米,更多的标语是和用户交朋友,为发烧而生。我做三年小米就是这两句话。大的目标没有。企业理念上,去管理层,克制贪婪。你只做你能做得了的事情就行。
陈方
燕赵都市报评论员
你的朋友圈决定了你做怎样的人——我的"治愈系小组"
鄢烈山
杂文家,时评家
我如今理解的"礼"
章文
专栏作家,知名评论员
如何"礼待天下"
曾颖
著名专栏作家和资深媒体人
#礼待天下#贫穷的外公让我懂得仁爱和慷慨
高碧梧
文学博士,媒体人
"仁爱"作为一种传统
笑苑
著名媒体人、作家
"仁爱而有礼"就是"厚待天下"
一娴
旅美华人、专栏作者
从善待乞者至以礼待天下
卫金桂
教授、作家
有事就找刘老师
陈方
燕赵都市报评论员
你的朋友圈决定了你做怎样的人——我的"治愈系小组"

      微信群里有一个特别小的群,取名"治愈系小组"。其实大家都没"病",只是喜欢"治愈系"这个柔柔地有些矫情的名字。所谓"治愈系",也就是大家在这个群里感受着正能量,是那种细小地渗入心扉的正能量,而不宏大。
      群里算上我一共只有四个人,两位奶爸,两位辣妈。"治愈系小组"不是特别活跃,但每天都会有人蹦跶出来多少说几句话。很多群都被我屏蔽掉了消息,"滴滴"的消息提醒对我来说是一种信息干扰,但这个群,我却例外没有屏蔽,甚至,我担心落下其中任何一条消息。 其实我们也是闲扯。奇怪的是,两位奶爸,两位辣妈,这个群竟然没有沦落为亲子群。很多时候,聊的还是和工作相关的话题。比如,聊一聊今天谁的稿子写得好,然后互相吹捧一番。说吹捧有些言过其实,把朋友能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是"欣赏",彼此间互相欣赏,才能产生聊天的气场。我喜欢群里的三个小伙伴,低调,不张扬,且无比谦逊。
      谦逊的人让人感觉舒服,他们不会锋芒毕露,即便是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他们明显比你更有优势,但他们也懂得礼让。他们懂得尊重对方的感受,我不觉得这是圆滑或者世故,而是一种为人的品格。
      两年前读到过一篇文章,说的是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冲突。文章说,"竞争本来就伤害人情,过度竞争则在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如果整个社会所有行业均始终处在过度竞争状态中,很容易导致社会分裂,导致社会缺乏幸福感觉。人是生来追求幸福的,不是追求竞争的。"
      我们置身在一个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哪怕是朋友之间,竞争也不可避免。但是,谦逊的人,他们从来不会把竞争当作第一要务。有的人喜欢置身激烈竞争中刷存在感,有人喜欢坐在路边给人鼓鼓掌,哪种人生活得更幸福,取决于你自己是哪种人。不过我还是不习惯和竞争意识过于强烈的人打交道,我也害怕"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誓言。在这样的人面前,我会感觉压抑不舒展。我喜欢那些随随便便漫不经心进步着的人。相对来说,后者活得更自由。
      群里的三个小伙伴都相当优秀,但他们从来不在朋友面前展示他们的优秀,总是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鼓励对方。能慷慨地给他们以赞誉,这也是一种品格。
      感受一下我们生活的周遭,多少时候,如果我们赞誉了他人,似乎就贬低了自己,或者觉得赞誉了他人,自己的优势再也体现不出来。我喜欢那种毫不吝啬自己对别人赞誉的人,他们自信,从容,而且很有合作意识。
      治愈系小组里的小伙伴们当然也有吐槽的时候。每每有人发泄不满时,总有小伙伴会蹦跶出来倾听。其实我知道这里的人都很忙,不是忙工作就是忙孩子。但只要是有人需要"陪聊",这里总不会沉寂。我知道,他们都是慷慨之人。
      很多时候我们一言及慷慨,就会想到财力。朋友相处是否慷慨,大概就是是否舍得借钱给你,或者是否在吃饭时抢着埋单。但我更喜欢那种舍得花费时间去关心别人的人。无论自己再忙再难,只要朋友需要,他们舍得把时间花费在朋友身上,而丝毫不计较自己的付出。钱可以挣得到,而时间再也挣不回来。所以,朋友之间,慷慨钱物与慷慨时间,到底哪个重要,一目了然。
      和慷慨的人聊天,我们自己也会觉得舒展自己。真正的慷慨之人都是有胸襟的人,你不用担心你的某句话是不是伤着了对方,他们也从来不会去恶意揣度别人,对于让人的过失,他们总以一颗君子之心选择原谅。
      不知从何时起,一直记得一句话,"朋友就是用来相互欣赏的"。彼此欣赏,我们才可以把自己"进化"得更完整。什么样的朋友才让人欣赏,谦逊、慷慨是必不可少的品格。这也是做人的基本修为。
      朋友之间是相互平等的,但是在这种平等之外,其实对朋友还是多少抱有一种崇敬之心的。崇敬不是崇拜,崇拜容易,崇敬则很难。获得他人的崇拜可能唱一首歌就够了,但崇敬则需要一颗懂得尊重,懂得仰慕的心。这种崇敬,其实也是"欣赏"之一种,如果彼此间没有欣赏的力量,无论如何互相也是无法崇敬的。
      做人理应谦逊慷慨,对他人更要仁爱且有崇敬之心。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也影响着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鄢烈山
杂文家,时评家
我如今理解的"礼"

      朋友要我谈谈如何看"礼待天下",也就是说,"做人如何才能'仁爱、谦逊、崇敬、慷慨'。"他进一步解释说,"所谓仁爱:亲人爱物,体恤他人,为他人着想,以温暖之心待世界,这世界也必温柔待你。仁爱也可以是平等待人。因为多数地方先敬罗衣后敬人,那么对待比自己地位低或境遇差的人是何态度,即可显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对待比自己高的人是何态度,又显露他的本心。
      所谓谦逊:谦逊之心是美德,也是襟怀。尤其体现在,自己比别人更有优势时,懂得礼让。尊重他人,礼待他人也是谦逊之道。
      所谓崇敬:崇拜容易,崇敬则很难。获得他人的崇崇拜容易,崇敬则很难。获得他人的崇拜可能唱一首歌就够了,但崇敬则需要一颗懂得尊重,懂得仰慕的心。崇敬的心,也是尊敬他人为人,尊敬有些自然法则不可逾越。
      所谓慷慨:多数一言及慷慨,即是谈到财力。而实际上慷慨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花时间去关心人,为人做事。还有一种慷慨即是君子之心,不以恶意度人,原谅他人的过失。
      这个话题,是我近年思索较多的,不妨借此机会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先说个小故事。2006年5月,我与两个朋友到巴黎,住在通地铁(轻轨)的郊区小镇。三人一起去逛街,我独自进了一家印度人开的日用品店,出门时被一中年黑人兄弟堵在店里,他还有两个伙伴。语言不通,店主也不肯帮我说话,心里不免有几分紧张。心想,我怎么得罪你了?莫非要打劫?好在,同伴D和L来找我,比划着用手势和眼神询问为什么呀,黑人兄弟们就放我出门了。
      我好长时间一直在分析,那黑人兄弟究竟为什么要为难我。我猜,应该是我出门,正逢他进门,他觉得我对他很不礼貌,没有让他先进来我再出去,这就有蔑视之嫌,这就使自尊心很强的他,觉得受了侮辱。在这个镇子上,可能没有谁这样对待过他呢。
      这里有我的不是。因为我在中国习惯了这样。别说在公交和地铁上我们一向是这么"挤"的,就是在本单位的大楼,进出电梯,常常也没有耐心等同事都先走出电梯,就开始跨进了。一来是中国人太多,对挤来挤去的亲密接触习以为常,二来没有谦让的习惯,虽然"先人后己"的高调没有少听少说。
      这些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我对孟子的"四端之说"有了深刻印象。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若)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若)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告子篇上)
      作为"礼"的起始点,这种"辞让之心"就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善意,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乐群"的一面。而在中国的儒道佛三教以及基督教等宗教里,都倡导"谦逊"的价值观。这个"谦逊","谦"即谦卑、谦和、谦虚;加"逊",即逊让、辞让、忍让的意思。总的来说,就是"克制自己,以礼待人",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我如果有辞让之礼,等候那几个黑兄弟进了店门,微笑着对他们点点头,再从容跨出,估计就不会出现上尴尬场面来。
      对人有礼貌,本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善意,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友爱之心。核心价值观个人部分四个词,其一是"友善"。提倡并践行"友善"太重要了!传统的乡土社会,"友善"是对周围熟悉人的。如今工业化、城市化了,我们每天要接触很多陌生人,可是我们并没有与时俱进,还只是对亲友才"友善"。同一个社区同一栋大楼的人,如果不是熟悉的,就舍不得给一个笑脸。这就是一些有海外旅行经验的人感叹的,出境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才知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互相对待。现在这样子,我们实在不好意思声称自己来自"礼义(仪)之邦"!
      "礼"是形式,是手段,它的基础和旨归是"仁爱"。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讲究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表演乐舞又有什么用?"可见,仁爱是内核,礼乐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孔子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可见,在孔子的学说中"仁爱"才是目的。
      请看,那些在机舱里为座椅打群架的人们,那个争执中拿开水泼向空姐的女子,最要害的不是懂不懂礼,而是心中对别人有无仁爱之心——但凡有点爱心,都不会那么横那么狠吧。
      我是1973年秋天进师范学校读书后,才开始接触儒家经典的。其时正是全国"批林(林彪)批孔(那时通常用蔑称"孔老二"或直呼其名"孔丘",称"孔夫子"那就是罪过,是"地主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批判材料说,林彪在他的巢穴毛家湾房子里,挂着条幅"克己复礼"和"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所以我们批得最多最大声的就是"克己复礼"了。现在想来,作为要"篡党夺权的野心家、阴谋家"要取得毛主席的信任,必须做"两面派",当然要克制自己,谨守本分,装出最忠于毛的样子。他时时告诫自己,要压抑自己的欲望和反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牢记"紧跟"毛,是最大的政治,这非常合乎逻辑。
      但是批林彪要捎上孔子,还要"评法(家)批儒(家)",也是毛泽东一贯的思想。因为,他要搞"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要搞"阶级斗争为纲",要"破四旧",要搞"马克思加秦始皇"。
      这个时候我读儒家经典,看到的就是孔子和儒家"反动"的一面。即使今天来看,也不能说全无道理。作为政治理论,儒家的确是为统治阶级着想的。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卷九)一为"安上",二为"治民","礼教"是为谁服务的,还要解释吗?话说回来,那个时代任何人想参与政治,任何一个想当"王者师"的谋臣策士,都必须表明自己的学说是对统治者有利的,是为了君主的国家长治久安。
      孔子尊敬的政治家管子,是个务实主义者。《管子》"国颂"篇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牧民"篇解释"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为什么必须"礼不愈节",因为"不逾节则上位安"!如果我们指望"牧"民者和欲做"牧"民者,讲不是为统治者着想的理念,那只能怪我们自己愚蠢。秦汉以来,讲礼教,为统治者服务的旗帜就更鲜明了。汉代的政治思想辩论文集《盐铁论》"本议第一"篇,儒家思想的代表"文学"说得毫不含糊:"王者崇本(农业)退末(工商),以礼义防民"。
      然而,在社会伦理层面,关于"礼"的学说,不论儒道释,"三家"或者说"三教",都有可取之处;而且,即便在今天看来,可取之处仍然是主要的。
      最近我在武汉一家酒店里,看到床头放着一本精装的《礼记》,有白话今译。显然是学西方旅店里配置《圣经》。虽然无名氏集体译的水平不高,我还是读得津津有味。
      第一章第二节说:"敖(傲)不可长,欲不可从(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就很精彩。厚厚一本《礼记》,教人在家在外如何应对出处,虽说教的礼节,因为成书时还没有桌椅板凳,人们像日本人在榻榻米上一样常常跪着,有些动作过时了,但基本原则仍然管用。"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说得多好!
      过去看茅盾名著《子夜》及其改编的电影,道家通俗经典《太上感应篇》是作为封建腐朽人物的道具出现的。现在读来也是受益良多。如果抛开设神道以教化人们的因果报应说不谈,它讲美恶的标准,几乎都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的行为准则,有些行为规范甚至颇为"新潮",比如,讲人道主义的不要"诛降戮服",讲动物保护的不要"发蛰惊栖"。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你看《太上感应篇》讲善行的标准,哪一条不适用于今?
      至于佛教,《佛说吉祥经》云:"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也是讲仁爱和谦逊的。《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二章,佛言"人有二十难",大多可以看成个人修行的标高。
      总而言之,我认为"礼"的核心是"仁爱"与"谦逊"。道理其实很简单。试以乘公交车为例:等车、上车要有"逊让"之心,不要挤,不要抢。如果让好人一味逊让,可能他就不能按时上班了,这不公平,所以,要按先来后到排队,不许插队,这就是"秩序",也就是"礼制"。上车之后,让老弱病残孕先落座;见后来者有更需要座位的,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这便是"仁爱";受用了人家的让座,对人家的善意应该表达感谢,这是最起码的"知恩图报"……大家都为别人着想,都守秩序,都与人为善,整个社会就显得彬彬有礼,文明和谐了,这就是"礼义之邦"。

章文
专栏作家,知名评论员
如何"礼待天下"

      "礼待天下",最早见于苏洵的《六国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字面上的意思是:用侍奉秦国的心意去礼待天下奇才一同灭秦。字面下藏着作者的感慨:六国向秦国朝拜,表示愿意以臣事之,但终被秦所灭。
      在苏洵看来,六国的败笔之一是未能"礼待天下奇才"。六国远矣,秦国亦远矣。苏洵当年感慨的对象是六国君王。今天重提"礼待天下",就不再是为君王策了,而是面向所有人,也就是每一个普通人如何做到"礼待天下"。
      在我看来,"礼待天下"首先事关个人修养,其中包含四个方面:仁爱、谦逊、崇敬和慷慨。
      所谓"仁爱",也即"宽仁慈爱",指的是爱护、同情的感情。语出《淮南子•修务训》:" 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史记•袁盎列传》:"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
      孔子弟子樊迟向他请教何谓"仁",孔子回答说:"爱人"。"爱人"即是说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爱人"是仁德的基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充分尊重了人性的需要,他的爱是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这表现为"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天下之"民"。
      在孔夫子"仁爱"的基础上,约略可以补充一点的是:"仁爱"也包含了平等待人。因为多数时候人是有功利心和分别心的,是"先敬罗衣后敬人",对待高于自己和低于自己的不能一视同仁。
      在现代功利社会里倡导"仁爱",就是要告诉那些迷失本性的人:亲人爱物,体恤他人,为他人着想,以温暖之心待世界,这世界也必温柔待你。
      所谓"谦逊",是指"谦虚谨慎"。人们称谦逊为一切美德的皇冠,是因为它将自觉的纪律、天职、义务以及意志的自由和谐地融汇到一起。
      一个人要善于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无论人家怎样夸奖你,你都要明白,你还远不是个尽善尽美的人。你要懂得,人们赞扬你,多半是要求你这样进行自我教育: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与人相处时,"谦逊"则是不自夸不自傲,要善于看到他人的长处并学习借鉴之。尤其是在自己比别人更有优势时,要懂得礼让。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谦谦君子"广受欢迎和赞誉,而自矜自夸之徒则令人厌恶。
      保持"谦逊"之风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更有助于团队合作。只有彼此之间谦虚互学,一个团队才不会因相互瞧不起而分裂,才会因相互学习促进而增加了能量。在生活中我们也见多了这样的现象:一堆牛人组成的团队走着走着就中途散开了,而一堆不那么牛的人却能相互扶持着走很远。
      再来说说"崇敬",意思为推崇尊敬。一般指对人和事物的敬仰。语出《汉书•刑法志》:"爱待敬而不败,德须威而久立,故制礼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
      人们常常容易将"崇敬"和"崇拜"搞混。两者都是表示尊敬、钦佩的心理活动。但"崇敬"指特别尊敬,比"崇拜"的程度轻。而"崇拜"指特别钦佩,程度比"崇敬"重,有时甚至达到过分迷信的程度,与"顶礼膜拜"差不多。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不少邪教教徒对于其教主的感情就是"崇拜",愿意为之做一切事情,甚至杀人和献出自己生命。
      在我看来,"崇敬"是在认清对方的基础上发生的感情,不是盲目的。通读了对方的文章,知晓了对方的人格,由此产生敬意。少男少女们的"拜星"不是崇敬,只是很表面的"崇拜"。
      真正的"崇敬"之情,就像颜回等弟子对孔夫子的感情。崇敬者和被崇敬者之间在精神世界是同道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孔夫子虽然是老师,学问比弟子们高深,但他一样平等待弟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最后说说"慷慨",通常意思是指大方、不吝啬。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萝公主》中说:"袁为人简默,而慷慨好施"。就指的是愿意将自己的财富施与需要的人。
      慷慨还指意气上的豪迈。譬如"燕赵自古多壮士,慷慨赴悲歌",譬如"慷慨赴燕市,从容做楚囚"。指的是那些"慷慨赴义"的侠士。为挽国家、民族之危局不惜捐躯的义士,从来都是被人称颂的。
      慷慨也有另一种意思,就是胸怀宽阔。君子之心,不以恶意度人,原谅他人的无心之过。宁可人负我,我绝不负人。如此"慷慨大方"之人,必然广受欢迎和赞誉。
      "礼待天下",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以仁爱之心、谦逊之风、崇敬之情、慷慨之义去待人,无往而不胜也。

曾颖
著名专栏作家和资深媒体人
#礼待天下#贫穷的外公让我懂得仁爱和慷慨

      不知什么原因,只要一看到仁爱、慷慨、谦逊、崇敬,还有勤劳、宽容、善良、大度这些词语,我就会想志我的外公。这位一生都在火热而嘈杂的铁匠工铺打铁的老人,是我人生中遇到的最具这些美德的人,在我的眼里,他就是由这些中华民族用以自夸的主题词组成的。
      外公自幼失去父母,在姐夫家长大,寄人篱下的生活惨状,使我的母亲和她的兄弟姊妹们一生都没有原谅她们的那位姑父姑母。大凡吃过苦的人,都有两种反应,一种是多年媳妇熬成婆,一朝翻身之后,把所受的苦难,变本加厉地报复在比他更弱者或甚至八杆子打不到的无辜者身上,久之,则变成一个内心充满恨意的变态者,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报复世界;另一种,则是因为知道自己所受的苦难的痛苦与难受,而不愿将这些东西再加诸于别人。苦难可以是尖峭与仇恨的根,也可以是仁爱与宽厚的源。
      幸运的是,我的外公成为了后者,缺少爱与关怀的童年不仅没有让他以此为理由,变成一个不懂爱与关怀的人,相反,正是因为知道没有爱的生活的凄凉可怖,他以苦难为师,学会了以仁爱之心,面对他的家人,也面对他遇到的所有的人。
      在认识外公的所有人中,对他的印象,仁爱是不二的主题词。不论是他不顾妻儿反对以德报怨一生好好伺奉曾虐待并伤害他的姐姐和姐夫,还是在冰雪寒天中把满身虱子的卖菜老农带回家中留宿;无论是他那永远不记入账本的赊欠,还是经常收不回本钱的补锅或铧犁营生,都是由他内心那份不知缘由的仁爱之心支配着,乐呵呵地去帮人排忧解困,感同身受地去体会别人的不便和痛苦,并倾其所有地给予帮助。
      通往仁爱最必然的路径,便是慷慨。真正的慷慨,不是浮浪子面对豪宅美人的挥金如土;不是大富豪从牙齿缝里撕出几缕残渣用以济人式的"慈善";慷慨和其他许多好品性一样同,是观心不观迹的,在我眼中,像外公那样心中和眼中装着别人的苦难与麻烦,敢于倾其所有帮助别人的人,才是真正的慷慨,他曾经干过的事包括把家中仅有的一块腊肉交给死去的师弟家中的孤儿寡母,自己举家吃干萝卜叶稀饭过年;他可以自己走十几里路到乡下困难的农家帮人补锅,连材料费都不取。其实,直到他退休那年患食道癌去世,他都是一个如假包换的穷人,但在很多人心中,他是一个慷慨而大方的人,他的心,没有被贫穷的生活逼迫得狭窄,没有像某些已拥有了一大堆东西却还因为没有拥有"一切"而心存焦灼的心穷者。在他的追悼会上,当我看到那么多根本不认识的人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并真诚地为他流泪时,我甚至觉得他是一个顶顶富有的人……
      外公用他一生的仁爱与慷慨,获得了人们的崇敬,以至于直到他去世几十年,人们在说起他时,都会翘大拇指说:"邹铁匠,好人!"我们这些后人,也会荫他的美德,受到令人愉悦的尊敬和善意,体会到外公多年前赠人鲜花,保留并传递了几十年的余香。这种余香,足以让人在心中暗下期许:"要像外公那样,做个好人!"虽然,这时的世风,已渐渐将"好人"与"笨"和"窝囊"联系起来。在年轻人们的词典里,"好人"与"备胎"同义。
      我经常想,假如我的外公生活在眼下这个时代,会以怎么样的心态和行动,去应对这个与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完全不同的时代?在这个每五条短信就有一条是骗子短信,送孕妇回家可以送掉性命,助人可以助得被骗光积蓄,看到老人摔倒不录像或请证人就不敢扶,下水救人丧了命还要被人牵着尸体向家人索要捞尸费的时代,仁心与善行,成为被欺骗和被剥夺的理由;与人为善宽厚待人成为好欺负好占便宜的性格特征;崇高的仁爱被油嘴的文人们调侃成了怀着目的的伪善,人们在"渴望真诚"的幌子下不贻余力地张扬着粗鄙与贪婪,并美其名曰"真小人"。
      每当看到这些场景,我就会想起我的外公,感谢他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从他对世界的善意,咂磨出别的什么意味来——雪天接老农回家,是想要人家篮中的剩菜还是基情使然?自己都穷得跟乞丐一样还容人赊账装大头娃娃?下乡帮人补锅是想当先进?把腊肉往寡妇家送更是哦呵呵!
      感谢外公身边的人们,没有如此的"深刻"与"远见",包括他的妻儿在内,虽偶尔有"到嘴的肉又飞走"了的怨意和不满,但基本还是认同了外公的这些做法,而且,在外公去世的几十年里,他的儿女们,依然对身边的人保持着看似不合时宜的善意,并从中得到愉悦和幸福。这个家族的人们,即便是住医院,也会因乐于助人而结上几对乡下的新亲戚;即使受骗也会给乞丐碗里放钱,因为担心错过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这个家族的人,无论面对的是一个弱势的人,还是一只流浪小猫或狗,心中也会有不忍之心,这份"不忍",或许会为他带来不便甚至麻烦,但他们却大多坦然应对,并乐此不疲,因为他们从外公的血脉与言行中传承下的那份仁爱,告诉他们,与付出的心力和失去的物质相比,他们得来的由内心升起的无以言表的欢快与愉悦,是任何有形的物质所不能取代的,它是神性在内心的复苏,是一种最高形式的幸福。据说快乐有肉体快乐,精神快乐和灵魂快乐三种形式,也许我的外公,已从中体会到了灵魂快乐的甜味,而这,又恰是许多人想都没不敢想的事情。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可以确切地相信,我那贫穷一生的外公,因他的仁爱与慷慨,因他受人们的尊重与崇敬,是幸福的。我也因此获得了"假如他生活在这个时代会怎么样"的确切答案,这其实也是我一直在苦苦追索而又经常怀疑和困惑着的人生答案!

高碧梧
文学博士,媒体人
"仁爱"作为一种传统

      19世纪的最后一个戊戌年,谭嗣同被处决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临刑前最后一句话:"吾有一言。"侩子手手起刀落,他究竟有何言终无人能知。
      想知道他说了什么的人,便只能去看他洋洋五万字的《仁学》。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谭嗣同做了许多那个时代里的新鲜事——办新学堂、新刊物,创南学会,筹办河内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然而,他的精神凝聚在古老的历史和传统上,提炼它的精髓:"仁"。
      他将古今东西影响最深远、最动人心魄的思想,都归结为以"仁"为根本:"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他相信,"仁"是本质的本质。
      作为最后一个最大规模、最轰轰烈烈集中讲述"仁"的传统文人,就像谭嗣同自己所揭示的那样,他只是一个窗口,在他背后有更宏大、久远的背景和历史传统。
      谭嗣同发挥的是程明道、王阳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说,辅以西方格致之学——那是他面对"现代",为古老传统寻找的变通之道。
      阳明心学,注重"仁"乃所谓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又是背对宋明时代朱子理学,而做的推演抗争。
      朱子《语类》谓,"仁、义、礼、智,性也。"同样将"仁"视为第一"性",不过他的"存天理,灭仁欲"面对的是"脏唐臭汉"罢了。
      再向上推,"仁"的理念就产生在中国思想史的滥觞——先秦时代,与欧洲文明最伟大的古典时代一样,是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在那个时代,"仁"的思想与"爱"相连接,曾得到最有力的阐释——对近现代中国仍有重要影响,诸子学说对其多有涉及,尤其儒家和墨家。
      最不遗余力推崇这一概念的,当然是孔子。孔子常常讲"仁",也常常回答他的弟子们关于"仁"的问题,仅《论语》中便有59处,传世古书记载孔子言论者,如大小戴《记》等,讲"仁"之处不胜枚举,且"仁"与"爱"相关联,是最高的精神修养与道德范畴。他讲"仁者爱人",绝不是极端的"大公无私、斗私批修",而是讲要实实在在地把自己当人,也把别人当人。他常说,"仁爱"之道,就是"忠恕"而已。"忠"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和性情,"恕"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也就是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理想中的君子,是能以真性情行礼者。"礼"在孔子的时代,是最重要的社会祭祀形式,也是最重要的个人修养形式。以"仁爱"之心,行"礼"之事,是孔子最高的理想。在他看来,人必有真性情,然后才可以行礼,就像美女须先有巧笑美目,然后才可施粉黛;否则礼成了虚伪的形式,不惟不珍贵,甚至可贱。他甚至严格区分身份上的"君子"和道德上的"君子",惟有道德上的君子才是真君子,所行之"礼"才符合"礼"的高贵。道德上的君子,是有真性情的人、严格追问本心的人,应该追求的更高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推而广之,凭着本心以礼待世人,"仁"便是"爱人"。
      对"仁爱"的思想做了另一种形式的补充的,是墨子。墨子认为当世之乱起于人不相爱,于是便以"兼爱"说救之,不仅要"利他",而且要"自利"。墨子常常将"仁人"和"兼爱"并论,其中也带着他出身游侠的职业道德自然延伸的痕迹:游侠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推而广之,扩大为兼容天下的主张。与孔子不同,他并不认为人本能相爱,因此注重种种制裁——包括物质的、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以使人交相爱。
      返溯历史,"仁爱"这个平凡的词语,如今似乎已带不起最初的思考和触动。它折射着每个时代的历史,高悬着历代思想者个人的精神追求,以及天下理想。
      它曾是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每一代思想者,在自己的时代和现实面前,都寻来"仁爱"这个理念作为根基,并作出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的修身养性提出要求。
      面对当下,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现代社会,何以为当代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归宿?人需要许多归宿来填补自己的安全感,物质的、制度的、社会的、家庭的,以及精神的。基本的安全感得以保证后,人尚需要追寻幸福感,那是更高的精神满足,也是对自身修养与处世提出的更高追求——像"君子"一样生活。这不正是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寻求的精神理想吗。
      自然,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复活整个传统的生活方式,但传统是我们的前世今生,我们可以为它注入新鲜的血液,也可以得其善者而用之。终究,一种精神传统本身亦足以成为精神家园。"仁爱"便是这样一种精神传统。
      古人讲"仁爱",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世则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与敢为天下师的时代;当代是追寻个人幸福与自我价值的时代。我们不妨回到"仁爱"最初的理念,它既是对个人价值的维护,又是对他人存在的肯定。我们的精神传统里,自古重礼,这"礼"逐渐剥离了古老的社会形式,而回归到个人的内在修养——一种落回到个人价值与存在上的精神理念,更实在,也更安稳。这种修养以"仁爱"为根本,推己及人,兼及他人,礼待天下。

笑苑
著名媒体人、作家
"仁爱而有礼"就是"厚待天下"

      中国人都喜欢用"诸葛亮"去形容一位大智大慧的人。然而,同样是三国时期的蜀国,有一个人甚至比诸葛亮更有名。
      蜀国末期,朝中有一位下臣名为杨戏,性格孤僻、讷于言语。杨戏即便见到宰相蒋琬也是只应不答。很多大臣看不惯就对蒋琬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因此,蒋琬成了比诸葛亮更有"大智慧"的人物,大智为大爱,这种智慧即是"仁爱"。
      因为工作的关系,笔者每天都会接触各行各业的名人,官员、企业家、明星等等。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人的名望、社会地位始终与其为人处事的品行成正比,所谓"懂做人才懂做事"。这个过程中,"仁爱"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汇。
      "仁爱"中的"仁"是中国文化中对道德最直观的一种概括。孔子就把"仁"作为最高道德标准、原则和境界,并将"仁"作为核心设计了复杂的伦理结构,包括孝、弟、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等。《说文》有云:"仁,亲也。"韩非子说:"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及:"旧指有仁德的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鲁迅在《伪自由书》中说到:"厚泽深仁,遂有天下。"
      其实,"仁"的产生伴随了社会关系、常伦、生产力等诸多因素变迁。在此之前,"周礼"被推崇为基本的"为人之本",然而"礼崩乐坏"后,众多思想家和有识之士都在苦寻人与人之间新的关系。孔子将"仁"拨乱而过,加以提炼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构筑了儒家思想体系,延续华夏文明数千年。
      也是借助于"仁",儒学将"礼乐文化"根植进来,这便是其后所称的"礼待天下"。孔子曰:"人无礼,无以立。"中国就是一个以礼为美,以仪引德的国度。其中,以"器"载"礼"构成了基本的"工具文明"。如同象棋中的"车",帝王官员座驾、商贾贫民马车以及其在重要场合中体现的庄重氛围,都是行礼者和受礼者身份和素养的基本认证。这都说明了以器成礼,自古便已有之。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礼待天下"将"车"提升到了社交与神交的层面。所谓"当世贤达",也必对其座驾考究与审慎。"选车"这个中国古代最平凡的事件,更体现了以"仁"为本的理念之下,仁者胸怀大众,家国达而兼济天下。
      那么,何谓"仁爱"?
      "亲人爱物"是第一个层次。"亲人爱物"最朴素的含义阐释起来,即是对世界的态度,体恤他人,为他人着想,以温暖之心待世界,这世界也必温柔待你。《孟子》的《尽心章句上》有一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谓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像时下我们经常说的:"让世界充满爱。"那么,充满什么样的爱?孟子则逐层进行了解析。对于"物",主指禽兽草木,爱便体现为"爱惜",爱惜环境、爱惜资源。宋朝朱熹说过:"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就是这个意思。对于"民",主指百姓同胞,爱便体现为"仁爱",仁心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尊老爱幼,孟子在《梁惠王上》注释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于"亲",主指血缘亲人,爱体现为"亲爱",这是爱中最亲密的层次。逐级而说,只有亲爱亲人,才可能仁爱百姓;只有仁心仁爱,才有可能爱惜万物。爱尽管有亲疏远近,但也必含有内在联系,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爱即断层,无力延续。程颐说:"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首序。"爱的层次其实就是孔子儒学经典《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个序列。让世界充满爱,充满的就是这些层次的爱。
      "平等待人"是第二个层次。这种待人接物的方式,也就是通俗说的"以礼待人"。因为多数地方"先敬罗衣后敬人",那么,对待比自己地位低或境遇差的人是何态度,即可显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对待比自己高的人是何态度,又显露他的本心。古人称"懂礼数",不仅指着装、行礼、握手、招手、鼓掌等考究的礼节,更是指"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与人为善"的情操。对此,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君轻民贵。"商鞅说:"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康有为说:"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帮助他人不可少,这些如今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中心思想。同样,不通人情、六亲不认等行径便构成了没有礼貌,对抗人性根本的劣疾。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该胡同存世至今,就是提醒我辈后人——仁爱根本、礼待天下、泽被苍生。

一娴
旅美华人、专栏作者
从善待乞者至以礼待天下
      "仁爱"一词最早见于《淮南子·修务训》:"尧 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在这里仁爱指宽人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古今中外大师智者对"仁爱"做了很多阐述,从儒家到墨家到西方的基督教等,无不立足于一个"爱"字。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主张"修身养性"而至"仁者爱人,是为仁爱"。儒家将仁爱作为核心思想的基础,孔子说:仁者,人也。又说"仁者爱人",后来发展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都是仁爱。墨家的兼爱说提出"兼相爱"或"兼相爱交相",在理论上,它的价值根源也与"仁"密切相关。基督教与儒家不同的是基督教是神本主义,但基督教提出的博爱也有与中国传统文化仁爱内容相同相容的地方。
      对个人来说,仁爱就是要有宽广的心胸,善待他人的爱心,不一定要做成轰轰烈烈的慈善事业,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对人事常怀慈悲之心,尽力尊重他人,慷慨帮助他人,就是具有仁爱之心了。
      前不久和朋友讨论资助路边乞者的事情,刚到美国的时候,以为美国没有乞丐,第一次遇到乞者讨钱,还很意外,后来住久了,慢慢知道美国很多城市都有被称之为"游民"的人群,这些人衣食无着,要靠政府接济,虽然法律不允许乞者随意乞讨,但很少看见警察驱逐他们。每次去罗兰岗中国超市买菜,汽车在一处路口等待红灯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个瘸腿的汉子,手里拿个牌子,上面写着:越战老兵,没屋住,没食物。开始我是很有些疑惑的,美国有专门的退伍军人管理机构,至于有越战老兵出来乞讨吗?后来和美国朋友讨论,有说乞者真实性很可疑,据说这些年,自称越战老兵要求资助的人数,已经远超过当年派出的人数。
      虽然如此,每次看到这位胡子拉渣行动不便的老人乞者,我仍然会给一点零钱。无论他是否真的老兵,但是人沦落到乞讨,想必是万不得已。大家都尽可能帮助一点,让他能过上相对温饱日子,也算作是做善事了。有朋友说,中国大陆也很多乞丐,实际上是职业乞丐,不是缺钱,而是以此为生,这类乞丐,最好不要给他钱,以免浪费爱心。
      对此我的看法不同,我以为即使是职业乞丐,就算他讨到钱回去盖房子,也是不得已拿自尊换来的,若有可能改变境遇,谁会愿意过这种没有自尊的生涯呢。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一种慈悲和仁爱,不仅是为他的物质上加上爱的砝码,也会在他的精神世界上加上爱的砝码。相信总有一天,他收获的同情和爱心,会改变他对世界的看法。再退一步,就算不能改变,我们也应该对境遇不好的人们抱有慈悲,施以仁爱,不能认为是浪费爱心。
      同理,布施于人是一种不问回报的慷慨。慷慨是人性中的美德,很受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也是天主教七美德之一。慷慨实际上基于生活上的一种至善追求,慷慨解囊帮助别人,也是一种仁爱。从仁爱出发的慷慨还包含宽容,强调主体的慷慨行为,不要苛求纯粹的内涵。见到乞讨者衣食无着,既要帮助,就不必去追究乞者的动机想法,何况只是猜度。慈悲之心也是君子之心,不以恶意度人,常怀宽恕之心。
      不久前中国有一大地产商慷慨捐了一大笔钱给美国某著名高校,引发争论,有的人指地产商捐钱实际上是为自己的儿子将来上名校铺路。捐钱肯定是一种慷慨,捐出的钱支持了大学发展,收益的是学生和社会,即使地产商有为孩子铺路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其实没必要苛求。某人在为学校慷慨捐款,同时也有利自己后代的利益,这种做法,似乎更接近墨子的兼爱,"兼相爱交相利,但其出发点,也和仁爱有关。评论者应对他人的慷慨也持慷慨的态度,不苛求,多宽容,故慷慨不仅表现在财力上,也表现在宽容之心上。
      再谈谦逊和崇敬,其根源也离不开仁爱,出于仁爱之心,便懂得谦逊为怀,懂得尊重他人。例如对于乞者,这些年走过很多地方,见过不少乞者,也见过不少资助助乞者的行为,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把钱丢到乞者摆在面前的盆里,一种是蹲下来或弯下腰把钱放进乞者面前的盆里;有的把钱扔到乞者手里,有的把钱卷好塞进乞者手里。不同的行为体现出不同的个人修养。那些弯腰或蹲下来把钱放进乞者盆里的人,或把钱卷好塞进乞者手里的人,是懂得尊重他人,照顾他人自尊心,懂得人与人是平等的人。这种人不会以为自己的身份地位比乞者高就瞧不起乞者,对乞者居高临下地进行施舍,这种居高临下施舍的心态,会对乞者造成某种伤害,应该注意避免。
      中国古老的《易经》有谦卦:谦亨。君子有终。意思是谦逊方能亨通顺利,君子能行谦逊之德至终,是很吉祥的。人们将谦逊成为美德的皇冠,就是因为谦逊是将爱、包容、尊重、自觉的义务和意志的自由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必是仁者,仁者的气度和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人修身养性的结果,从个人修身养性到仁者爱人。这样的人懂得爱人,懂得慷慨,懂得谦逊为怀尊重他人,哪怕是在对乞者的行事态度上,必然能赢得到他人的尊敬以至崇敬。
      中国人讲礼,因其为仁义忠信之体现与外化,其最根本的出发点还是在于仁爱。无论是仁爱爱人,慷慨处事,谦逊待人,都必须首先有仁爱之心,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以仁爱人,直至以礼待天下。
卫金桂
教授、作家
有事就找刘老师
      去年深秋或是初冬,收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刘志强教授本人发来的80华诞微信邀约,依然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谦和与体贴入微:"知道你忙,犹豫了一下,还是给你说一声,没空就别来了。"刘老师大寿,早从他门生们奔走相告的微信中得知。非嫡系的我,本打算单独为老师庆生,如今有了被列入门生队伍的殊荣,有点得意洋洋。寿宴照片发在微信,天南地北的同窗都说我们怎么不知道?好想来啊,刘老师是大家的导师。他在微信群里道谢,说自己也想念各位,就是怕大家忙才没打招呼。学生和老师都不是客套,因为情感就放在那里。
      刘老师的特征,好多年前我俩聊天时他自己有过随口形容:有点黏黏糊糊。或许他已经忘了此语,我觉得用语传神,竟然多年不忘。确实,他在大面上一直给人一种缺乏原则的感觉:从不正颜厉色;从无不可置疑的原则;我甚至想不起来他说过什么事不行或绝对肯定过什么真理,甚至给人除了当教授和研究员他简直找不到工作的感觉。可实际上,作为上世纪50年代研究生的他,既不缺乏为官机会和能力,也不稀缺提携资源,他的同胞和同窗中,多的是要害部门的高官。但刘老师就是在阶级斗争的惊涛骇浪和政争的倾轧背叛中,执着地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爱好,无党无派地独守心灵圣地,不背叛不诛心地走过了新中国几十年的政治江湖。外圆内方,像他的容貌一样结合在一起:慈祥的笑脸上一对深重浓厚的八字剑眉。
      刘老师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对所有的事,他似乎只是略有闻及甚至懵懂,仅仅具备共同探讨的兴趣和共享愿望。如果你要是信口开河忘踩刹车,刘老师就会饶有兴趣地一直听下去,不时还会添茶倒水,来一句:"喝点水再说,口干!"我有过几次这样的忘情经历,有时是不知天高地厚发表浅显的学术心得,有时是述说自己工作、生活的委屈与迷茫。事后也曾羞愧难当自己的浅薄以及对老师的耽搁和消遣,但下次一见刘老师往往又旧病复发,因为有话就是愿意对他说。就这样后悔着,惭愧着,重复着,沉积着近三十年的师生情谊,越来越有浓度。
      刘老师的课讲得很好,但二十多岁时的我还没有意识到遇见一名好老师乃人生幸运。懒床的时候;雨雪日子,会给去上课的同窗捎话:我感冒了给请个假。刘老师绝对不会多问一句,就是捎话过来叮嘱多喝水好好吃药之类,全然不提自己从方庄骑车到北师大给我们上课的艰辛。即便有些选修课只有一名研究生,他也从不怠慢。毕业以后回味,才觉得老师对我撒谎逃课之类的把戏是一目了然的。他总说,大了的人了,点到为止。对年轻的我们,永远抱着期待、平等和爱。我们几个研究生上他的课,休息时他抽出香烟,笑咪咪地给男生挨着递过去"(cou)抽么?"男生们摆着手:"不抽不抽。""那我抽(cou)了?""您抽您抽!"男生们说。他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对女生点头致歉,点燃香烟。
      刘老师在所里似乎永远是消息最闭塞的一个。学生的违纪事件已经路人皆知,传到他那里时他总是睁大眼睛好奇地问:"是么?或许有什么特殊原因?问问再说,让以后多注意。年轻嘛,长大就懂事了。"比如那时规定女生读研期间不允许生孩子,如果怀孕,要么打胎要么除名。作为大龄女的我们,有几个怀孕回家后用各种理由,比如肾炎之类骗得休假。包括刘老师的学生,也这样骗他。事情穿帮了,他总是说,真的吗?传言吧?我怎么没有听说?拖拉来拖拉去,月子满了,"大病一场"的妈妈回来上学了,这事也就迷迷糊糊过去了。如今,我们几个女生当时偷偷摸摸生出的孩子都是985大学的毕业生,他们能够保有生命,得益于包括刘老师在内的善良的导师们的护佑。规则是冰冷的很多又是滞后的,人情永恒。
      刘老师是所里有名的和事佬,不仅调节老师之间的矛盾,也调节别的导师和学生发生的冲突。就说我自己吧,一次暑期回家,铁路被洪水冲垮无法按时返校,给学校发的电报没有及时送达,结果开学来晚了,我被所里点名批评。围绕此事我和导师发生了激烈冲突,不懂事的我停止写硕士论文赌气冷战几个月。眼看只差半年到手的硕士学位要泡汤,刘老师托师妹把我诱骗到肯德基,自己花钱请饭。笑眯眯地说:"小卫,你这孩子怎么天然得跟白杨树上结出来的一样?你是学生,又是晚辈,总不能让导师给你道歉求你写论文吧?其实他也挺惦记你的,也对我说对你态度冲动了。元旦跟师弟师妹一起去看看导师,他的学生他能不心疼么?你们俩都得做做自我批评吧?"就这样,我又嘻嘻哈哈回到了导师面前,顺利毕业。
      现在想想刘老师给我们上课,除了一些有启发的观点一直影响了我以后的读博和研究,关于上课的记忆其实没有多少,更多更深刻印记于心的,是五十多岁的他骑着吱吱呀呀的二八破车为学生奔走。"找刘老师"不仅是他的门生、也是所里大多数同学经常说的一句话。刚从农村和基层考到北京的我们,只想到中国人情社会里刘老师的姐姐、弟弟、同学、师友是可利用资源,很少顾忌老师会有为我们求情时的为难;会有不便为我们打听的消息;会有欠了人情还需偿还的记挂;会有办不到的事。就像父母彻底衰老前孩子不知道他们也会累也会有诸多无奈一样,那时的我们真的没有想过刘老师的辛苦与不便,觉得他是万能的依赖,不知心疼地透支着他。
      可他就那么有求必应地承诺下来,冒着严寒酷暑替这些无名无利的事、忙碌:为外语过不了关需要找定向单位的同学奔走;为患病的学生找临时住所;为找工作困难的同学打听用人信息;为学生折腾一些特殊的证明材料,连学生的孩子、丈夫、妻子、父母的难事,他也不惜援手相助,我们的家人都知道刘老师。这一切,他都是骑在那辆破车上去做的。忘了一次什么缘由我们在一起,从白石桥到北图那段路上,我走得吃力,他说小卫上车我带着你,我竟然什么都没想就坐了上去。六十出头的刘老师顶着北风,带着我吃力地向前蹬。以后每每想起,内疚得脸红。刘老师八十华诞我谈起此事,很多同学竟然都坐过刘老师的老爷车,想必当时都是一样的姿态:老大不小的我们跳车的瞬间老师有点把控不稳,他一边和歪歪扭扭的车头较劲,一边回过半个头问我们坐上了没有?叮嘱我们要坐稳当了。然后师生随便扯着生活或学习的事,吱吱呀呀往前走,如父亲带着放学回家的孩子。
      老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话题似乎永远说不完,刘老师八十华诞时最重要的程序是学生各自说说跟他结缘的大致情景。很有意思的是,没有一个人说老师如何严格管教自己、让学生如何学习怎么求进步,或者在生死存亡关头的大恩大德。几乎都是感念在某个错误或某个低谷老师给予的原谅、宽容和假装不知。温暖和情义都在鸡毛蒜皮里,学业倒极少有人谈起了。该到我时,一下子不知说什么。大爱无疆,自然会使语词表达大而无当,具体罗列反而会词不达意。拥抱一下矍铄的老师:我爱您!就这样。
      人这一生,好书多得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习,但好老师对学生品格的雕琢,不是人人都有此幸运。求学过程中,学知识或许是次要的,跟好老师修了行才是最大的收益和造化。
礼,是鼎盛时代的旷世华章,更是源远流长的至臻美德。全新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为极致礼仪而生。5.45米修长车身,宽朗得体,卓尔不群,于宾客尊荣礼遇,别具一格的专属沉香香氛。匠心独具的立体菱形缝线工艺。礼道之盛,不言而喻,堪比头等舱级双独立行政座椅。宽适静谧的后排列席,待客礼数,无上雍容,雍容尽展,礼行天下。
礼,是鼎盛时代的旷世华章,更是源远流长的至臻美德。全新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为极致礼仪而生。5.45米修长车身,宽朗得体,卓尔不群,于宾客尊荣礼遇,别具一格的专属沉香香氛。匠心独具的立体菱形缝线工艺。礼道之盛,不言而喻,堪比头等舱级双独立行政座椅。宽适静谧的后排列席,待客礼数,无上雍容,雍容尽展,礼行天下。
礼,是鼎盛时代的旷世华章,更是源远流长的至臻美德。全新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为极致礼仪而生。5.45米修长车身,宽朗得体,卓尔不群,于宾客尊荣礼遇,别具一格的专属沉香香氛。匠心独具的立体菱形缝线工艺。礼道之盛,不言而喻,堪比头等舱级双独立行政座椅。宽适静谧的后排列席,待客礼数,无上雍容,雍容尽展,礼行天下。
礼,是鼎盛时代的旷世华章,更是源远流长的至臻美德。全新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为极致礼仪而生。5.45米修长车身,宽朗得体,卓尔不群,于宾客尊荣礼遇,别具一格的专属沉香香氛。匠心独具的立体菱形缝线工艺。礼道之盛,不言而喻,堪比头等舱级双独立行政座椅。宽适静谧的后排列席,待客礼数,无上雍容,雍容尽展,礼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