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丨专访李涛教授:完善预防与治疗体系 持续提升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能力
商业
商业 > 正文

世界精神卫生日丨专访李涛教授:完善预防与治疗体系 持续提升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精神卫生问题正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据世卫组织2022年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已有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而在中国,这一数字的终身患病率也达到了16.6%,影响人群超过2.3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竞争加剧,人们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精神健康问题愈发凸显。

自1992年起,每年的10月10日被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旨在强调社会各界应携手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在此背景下,新华网特别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李涛教授,深入解读精神卫生疾病,传递科学认知,并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李涛教授(左)做客新华网

精神疾病患病率激增,专家建议完善预防与治疗体系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已从极低的水平跃升至2019年的16.6%。”李涛表示,这一数据背后,一方面映射出随着社会变迁,人们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日益增多,精神疾病患病风险随之增加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提示,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知程度有大幅度提升和关注,有助于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专业的帮助。

回顾过去,精神疾病的治疗曾长期处于摸索和试探的阶段。然而,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已成为一线治疗方法,其疗效显著且副作用相对较小。”李涛介绍道。同时,她强调,“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的综合运用,也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全病程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得精神疾病患者能够得到从急性期治疗到康复期管理的全方位关怀。

然而,治疗技术的进步只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及时辨别精神疾病的症状,以便尽早寻求专业帮助,同样至关重要。李涛指出,在当前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的情绪变化,将精神疾病的症状误认为是普通的情绪波动或压力反应。“因此,我们应加强对精神疾病的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认知度和重视度。”她呼吁。

当深入探讨精神疾病的原因时,不难发现,遗传和环境是两大不可忽视的因素。“虽然遗传风险难以改变,但环境和社会因素却是可以通过多方努力进行调整的。”李涛强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的竞争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都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诱因,“因此,我们应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从而降低精神疾病的发病率。”

同时,李涛指出,“精神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会组织以及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她建议,政府应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医疗机构应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社会组织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心理咨询等公益活动;而每一个个体则应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学会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凸显,共筑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

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青少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心理压力。近年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相关数据显示,青少年患精神疾病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

李涛表示,青少年出现精神或心理疾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学业压力、社会期望、家庭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峻。

“现在青少年所面对的压力,包括学业的压力、社会家庭以及他们个人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值,都在不断增加。”她进一步分析,这样的期望值增加势必会形成更大的压力,从而增加青少年患精神心理相关问题的风险。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发现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有问题呢?李涛给出了建议。她表示,首先要提高警惕性,及时捕捉到孩子们可能出现的苗头和信号。比如学习成绩下降、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等,都可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但同时,也不能草木皆兵,偶尔的情绪波动或不愿意与人交流,并不代表一定出现了精神疾病或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李涛还提到,青少年本身也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自己心理方面是否有问题。她表示,现在的青少年都非常聪明,可以从很多地方学习到很多信息。如果他们能够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就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政府应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家长则应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精心管”“聚人心”,医院创新模式助力精神卫生建设

随着社会对精神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作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积极响应并推动医疗与健康工作的深度融合,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专业的服务。

李涛介绍,医院的工作可以概括为“精心管”和“聚人心”六字方针:“精心管”主要体现在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和心理疾病患者的全程管理,医院采用专业方法和全程管理手段,确保他们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针对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患者,医院也设立了专门的亚专科,以满足这部分人群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全病程管理的实施,从早期诊断到急性期治疗,再到康复期管理,都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专业支持,有效防止了病情的复发。

在“聚人心”方面,医院聚焦关注一老一少等特殊人群以及疑难危重患者。不仅关注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问题,还针对他们的情绪问题、睡眠问题以及老年精神障碍等提供了专业服务。对于儿童青少年人群,医院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此外,医院还成立了多学科联盟,针对疑难危重患者,进行多学科讨论和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面,医院也下足了功夫。李涛表示,精神卫生学科人才缺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院在近年来加大了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为医生、护理、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各类人才提供了事业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这不仅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实力,也为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精神卫生事业也面临公众认知不足、专业资源匮乏等问题,需要公众、专业人员共同努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普及相关知识,并提供更多政策支持。”李涛呼吁,患者和家属要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积极治疗,并与医生和治疗师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精神疾病带来的挑战。

“面对精神疾病,尽管挑战重重,但只要我们医患双方及家属紧密携手,正确认知并积极应对,就完全有能力控制病情,引领患者走向正常生活,让希望之光照亮康复之路。”李涛说。

来源:新华网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