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美术馆,让“杜甫很忙”变“杜甫很火”!
商业
商业 > 商业 > 资讯 > 正文

这家美术馆,让“杜甫很忙”变“杜甫很火”!

01

这个春天,坐落于北京CBD的泰康美术馆,人头攒动。

许多人为了一幅特别的画作而来,画中,诗人端坐于岩石之上,双唇紧闭,目光微敛,眉宇间透露出一丝凝重。他迎风远望,似是有感于世事沧桑,又似心怀天下,忧黎民百姓于水火。

这便是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杜甫。

蒋兆和 《杜甫像》 131×90cm 纸本设色 1959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蒋兆和家属供图

天真的孩子站在画前,兴奋地朗诵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是他从课本里学到的诗句。

昔日仅在书本上瞥见的杜甫画像,此刻竟如此真切地展现在眼前,这不得不令孩子感到激动,尽管年幼的他尚不能完全理解诗里的深意。

成熟的中年人也站在画前,比起初见画作的兴奋,更多了一份怅然的思考。

少年时面对语文课本上的杜甫,并无太多感同身受,直至成年后被抛入人海,饱经困顿辛酸,方才读懂杜甫和他笔下的人生况味。

他想起“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这是年少时不曾明白的人生无常与世事难料;

又想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如今才愈发感受深切的家国情怀……

站在这幅杜甫画像前,没有一个人的心中能够不产生激荡,那是幼时埋下的种子,在多年后重新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而这,便是艺术的意义。

这幅诞生于1959年的《杜甫像》早已家喻户晓,其背后的作者蒋兆和先生更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

走进泰康美术馆正在展出的《境在苍穹寥廓中:蒋兆和艺术文献展》,更多人了解到这位画家不平凡的一生。

02

1904年,蒋兆和出生于一个败落的士大夫家庭,从小熟读诗词歌赋、习字绘画,他的心灵早早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或许是天生的才情驱使,1920年,16岁的蒋兆和怀揣着借来的50元路费,只身奔赴当时最繁华的都市上海。

初到上海,蒋兆和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甚至不得不依靠拾取垃圾桶中的残羹剩饭来勉强维持生计。

直至1927年,他通过商务印书馆的外交博士黄警顽,有幸结识了艺术大师徐悲鸿。

蒋兆和 《自画像》 35 × 27cm 素描 1938 蒋兆和家属供图

徐悲鸿对蒋兆和的才华极为赏识,邀请他在南京大学的画库中居住了两年之久,之后又留他在家中生活数月。在亦师亦友的徐悲鸿悉心指导下,蒋兆和的艺术之路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

然而,对于一位画家而言,成熟的道路上往往伴随着无尽的痛苦与挣扎。

特别是作为人物画家,对人性的深入洞察和对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几乎成为了他一生的使命和事业。

蒋兆和 《卖子图》 113×80cm 中国画 1939

后来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蒋兆和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与残暴行径,他看到无数同胞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这让他的画笔不再只是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更成为了沦陷区人民苦难与哀愁的代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蒋兆和逐渐意识到,传统的画幅尺寸已经无法满足他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

他开始构思一幅前所未有的大画。

为了避免引起日伪当局的注意,蒋兆和巧妙地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创作方式——将这幅长卷形式的大画分割成若干看似毫无关联的单张小图。

这样,即使单张小图被单独查看,也难以窥见整幅画的真正意图。

在日伪当局的严密监视下,蒋兆和冒险四处奔走寻觅形象,他深入难民、工人、农民、知识阶层之中,一个又一个人被他请进画室,成为他画中的主角……

经过整整一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1943年10月的某一天,《流民图》诞生了。

蒋兆和 《流民图》 1943 中国画 蒋兆和家属供图

这幅前所未有的巨作,高2米,长27米,由众多画稿拼接而成,上面描绘了百余位形象各异的流民。他们或悲或愤,或泣或呼,凡所看者无不为之动容。蒋兆和说:

“当敌人铁蹄之下,田园不保,庐社为墟,少壮散之四方,老弱转乎沟壑,奸淫掠夺,屠杀焚烧,其身受之惨戚情形,虽人间地狱,不足以喻其万一也。兆和疾首痛心,窃不自量,思欲以素楮百幅,秃管一枝,为我难胞描其境象,远师郑侠之遗笔,而作后流民图。”

对底层人民的关注,贯穿了蒋兆和的整个绘画生涯,从某种程度来讲,他又何尝不是画坛的“杜甫”?

03

岁月流转,历经风霜雨雪,人间已换新颜。

1949年10月1日,举国欢腾。蒋兆和与万千民众一同,高举着由竹竿擎起的红旗,行进在庆祝的队列中,在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当天,他便在高丽纸上将所见所感悉数呈现。画中的工人与农民高举五星红旗,目光坚毅,动作有力,身后是欢呼雀跃的工农群众,脚下是象征和平的白鸽,激动人心的历史性瞬间就这样被永远定格了下来。

蒋兆和在画中题跋道:“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日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兆和”,这既是他对那个伟大时刻的纪念,也是他对新时代的美好期许。

蒋兆和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283×132cm 纸本设色 1949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让蒋兆和的作品再一次不同凡响。

当亿万农民终于能够安心地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时,他灵感涌现,创作了《领到土地证》与《回乡》,画中人物的神态与动作无不透露出对土地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

而当战火再次逼近鸭绿江边,他又挥毫泼墨,创作了《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两个母亲一条心》以及《鸭绿江边》等作品,记录下那个时代的英勇与坚韧。

蒋兆和 《两个母亲一条心》 105×114cm 纸本设色1954 承蒙庆云大观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惠允

他的画笔,始终紧随着人民与民族的命运起伏。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蒋兆和开始了历史人物画像的创作。

张衡、祖冲之、僧一行、李时珍四大古代科学家的形象一经推出,立刻被印成邮票、招贴画,反响热烈。

纪33 《古代四大科学家邮票》 中国人民邮政发行 1955年8月25日发行

蒋兆和对于历史人物肖像画的创作,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杜甫像》《曹操像》《屈原》《曹雪芹像》《文天祥像》……一幅幅经典画作被载入课本。

左:蒋兆和 《悠然见南山》1980 中国画 130×66cm 蒋兆和家属供图

右:蒋兆和 《太白醉酒》 1982 中国画 127.5×67cm 私人收藏

未曾谋面的历史人物,在蒋兆和的笔下被重新赋予了生命与灵魂,从此定格在一代又一代国人心目中,成为了无法磨灭的集体记忆。

在这次展览开幕式上,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先生说道:

“今年是蒋兆和先生120周年的诞辰,这个时候办蒋兆和的绘画及资料文献的展览,我觉得意义重大。我小时候就知道《流民图》,更知道蒋兆和先生。蒋兆和先生画的李时珍,画的李白。我对这些古代名人的记忆形象,就是蒋兆和先生塑造的他们的形象。”

“蒋兆和先生那一代人用艺术、用画笔,来催人奋进,激励人们向上发展,这是老一辈艺术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今天看到蒋先生的画,看到他的经历和人生,历史就是这样一代接一代,一拨传一拨,文化就是时间的积累,就是价值的传承。”

04

举办本次展览的泰康美术馆,其前身可追溯至2003年创建的泰康顶层空间,彼时感念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窘况,泰康开始资助年轻艺术家的项目,以实际行动为他们提供前行的动力。

“让艺术融入大众生活,打造城市文化版图新地标”,是泰康美术馆的愿景。陈东升表示:“纵观全球发展的历史,经济崛起后文化的繁荣随之而来。泰康美术馆是一种商业向善的力量,也是一项高尚的公益事业。”

默默耕耘的二十年过去,今天的泰康美术馆作为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非盈利艺术机构,正在以更崭新的面貌,更包容的心态,推动着中国艺术道路的传承与发展。

其先后举办的“⼊世: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境在苍穹寥廓中:蒋兆和艺术文献展”“赵半狄:创造不止,温暖不息”也给了更多观众走进美术馆的机会,近距离感受艺术的真切魅力。

从杜甫到蒋兆和,从泰康空间到泰康美术馆,每一代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在各自的道路上行进,秉持的却是同样的真心。

对于泰康美术馆的未来,陈东升希望这会是属于中国的“MoMA”,这是一个时间积累和团队奋斗的过程,他对此充满信心。“美术馆就像一个生命,她会自然地成长。”

一切刚刚开始,新的春天正在萌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