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艾莱依董事长陈频认为:“企业转型升级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漫长旅程,它既不是对过去完全颠覆和摒弃,又不是毫无风险意识地一味创新。”实际上,这句话恰是艾莱依9年数字化征程的真实注解。
01 数字化:中国羽绒服行业的第四周期
艾莱依集团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创立不久,就成为中国时尚羽绒服的领跑者。艾莱依虽然在羽绒赛道起家,但并没有局限于羽绒服这一单一品类。历经26年发展,如今的艾莱依业务已覆盖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主要包括服装、家纺、制造三大板块。那么,艾莱依为何要从羽绒服赛道老兵转型成为综合型的时尚潮流集团?这整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一切还要从中国羽绒服行业的数次变迁说起。
回顾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羽绒服行业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其经历了四个跌宕起伏的阶段。
自1970至2000年,中国羽绒服产业处于市场导入时期。彼时羽绒服陆续从国外传入中国,同时随着材料、工艺、技术的进步,中国羽绒服企业开始逐步培育自有品牌。艾莱依就诞生于1997年,并在两年后发明了“锁绒专利技术”,开创了时尚羽绒服的服装品类,成为中国时尚羽绒服的领跑者。
2001年到2013年,伴随中国消费者对于羽绒服接受度逐渐提升,羽绒服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放在更宏观的中国零售消费市场背景下,这十余年又恰好是零售三要素,重心从“货”到“场”的切换期。综合影响下,羽绒服品牌商们也开始通过开店拓张抢占市场,艾莱依在当期总门店数就有约3000家。
2014年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年份,这是羽绒服行业洗牌的开端。随着国内智能手机的崛起,移动互联网向传统行业袭来。老牌品牌商们同时面临大象转身的双难之痛:一方面是上一阶段高速扩张带来的线下库存重负;另一方面是老品牌们要在自身不熟悉的电商平台,“客场”迎战出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生品牌。
在这场胶着的较量中,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变数。2018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尤其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服装出口造成巨大影响。中国羽绒服最早起于贴牌代工,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一直有相当大比例的订单来自海外。从更直观的数据来看,2018年我国羽绒服行业整体产量跌落到19198.6万件,较2017年的28621.5万件下滑了32.92%。
新变数让羽绒服“老兵”们真正重新审视市场——如果以中国市场作为基本盘,那么高档羽绒服作为轻奢物品,下游消费需求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关系。在中国人均GDP冲刺1万美元大关的彼时,消费者品牌意识觉醒,零售三要素中“人”渐居主位,仅有功能性价值的产品逐渐难以说服大众。
中国羽绒服品牌们必须重新找到定位,树立品牌差异,从“产品市场供需”的固化思考升维到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理解与探索。业内一(冬)季养三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主体产业多元的时尚潮流集团或成为艾莱依的出路,而这更加需要柔性、需要对市场的快速反应、需要产品与服务的一体化。该如何实现?艾莱依董事长陈频站在历史的分割点,隐隐约约意识到,未来不仅仅是电商的时代。
如果需要给羽绒服行业的第四周期一个名字,那应该是数字化。
02 艾莱依:以“数字化”为核心的全价值链升级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止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从这一视角来看,艾莱依可能是羽绒服产业最早真正实践全价值链数字化的企业之一。
在生产端,以打造数字驱动的柔性供应链为目标,艾莱依进行了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升级和改造。自2014年起,艾莱依逐步推动搭建ERP,PLM等信息化系统,不断积累与制造相关的上下游数据。直至2019年,艾莱依集团丽水“数字工厂”正式上线,在自主研发的EMES管理系统统一指挥下,将生产全流程仓储、截剪、裁片超市AGV、缝制、自动充绒、自动传送等链接一体化,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产品品质,同时也成为了行业首家具备羽绒服个性化定制能力的工厂。据了解,“数字工厂”上线后,艾莱依生产效率提升了28%,达到每名工人每天平均生产3.8件服装的产能标准,这也进一步助推了艾莱依供应链“快反”机制的实现。
在品牌端,伴随消费者自我意识的觉醒,艾莱依进一步明晰自身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品牌价值主张。从2018年开始,艾莱依加大了升级的力度,进入重塑品牌的战略转型阶段。2020年,艾莱依宣布全新的品牌价值主张,即“从亚洲女性的生活美学出发,勾勒女性由内而外的柔韧,让她们在不同场景下保持张力,在不同角色中切换自如”。2021年,艾莱依启用全新的品牌VI(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与SI(企业终端形象识别系统),重新诠释品牌价值,向消费者传达柔韧、平衡的品牌哲学。
在零售端,数字技术发展与消费主权迭代双浪叠加,线上线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2020年起,艾莱依通过与数字商业SaaS服务商微盟合作,以“门店上云”赋能终端为起点,以“小程序商城+视频号+企微”为客户私域触点矩阵,加强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为消费者提供覆盖全时全域、同时保有鲜明品牌特色的数字体验。基于此,不仅消费者拥有了更自由、更丰富的购物方式,艾莱依也得以强化了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数据显示,2022年艾莱依会员增长率达52%,消费会员平均复购次数达到3.1次/年。
03 九年探索:以零售数字化“三维重塑”为例
以寥寥数百字记录的艾莱依数字化历程,如果换成时间的尺度,实际上是长达9年的探索之路。艾莱依服装事业部智慧零售负责人张峻青表示,以消费者最易感知的零售端数字化为例,其升级也是一系列三维重塑的立体工程。与艾莱依其它环节的数字化升级一样,零售端同样需要思考、回归数字化升级的本质,从系统与工具、门店与流量、组织与人才等维度,逐步重新探索。自2020年始,微盟与艾莱依的深度合作由此展开。
在系统与工具方面,微盟首先为艾莱依提供小程序商城、企微助手等一系列SaaS工具与服务,后续伴随微盟WOS新商业操作系统的支持,艾莱依也同步拥有了一体化的数字新基建。20余年发展过程中,企业不可避免地涉及各类系统的应用。以艾莱依零售端为例,就涉及会员、商品、库存、物流等多系统并存的状态。WOS为企业突破数据孤岛,解决新旧系统和不同工具间耦合提供了更多可能。基于微盟WOS新商业操作系统,一方面企业可以打通内部数据卡点,帮助企业内数据得以顺畅流转;另一方面WOS“迭代快、集成强、可扩展、灵活自定义”的特性,也更易支持数字时代,企业对于敏捷、效率的要求。
从门店与流量角度,根据艾莱依线下渠道“直营+加盟”的主要经营业态,微盟分三步帮助艾莱依串联线上线下场域,推进零售端数实融合。第一步,筛选部分直营门店作为“标杆”架设私域,通过全时全域等数字化经营展现的实效,吸引和激励更多的加盟商参与。第二步,广泛推动门店上云。总部以“赋能”而非“截流”的定位,在提供充分资源和经验指导的前提下,支持每个门店保有一定自主经营的空间,以应对更多实际问题,实践“千店千策”的经营策略。第三步,进一步推进线上线下的公私域联动。搭建“品牌+门店”的视频号矩阵,并投放朋友圈广告引流,通过小程序商城完成交易闭环,沉淀私域用户,再结合企微助手的深度运营,打开流量增长的突破口。
在组织与人才方面,艾莱依一方面在顶层重新设计组织框架,另一方面在终端与微盟携手培育数字时代的智慧导购。首先,艾莱依重新定位零售端的数字化,作为“一把手工程”重点推进。智慧零售部门从原来线下销售的子部门变为独立的一级部门,与线下、线上、品牌三大主要部门平行,直接向总经理汇报工作。同时,智慧零售部门的业绩等与其它部门双算,以实现跨部门共赢为目的,顺利打通了组织关系。其次,在零售企业的数字化、精细化运营中,“智慧导购”扮演关键角色。导购的会员拉新能力,反映了企业能否精准识别、建联目标顾客;首购成交能力,反映了企业周期内的转化链路;老客复购能力,则反映了企业用户触达面及用户认可度。为提升导购数字化意识与能力,微盟组建数字教练团队,通过陪跑、带教,帮助门店终端的数字化能力和智慧导购的相应技能走上正轨。
最终,达成零售端的数字化转型后,艾莱依实现了“研供产销供应链全面一体化”的数字化系统闭环。柔性、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产品与服务的一体化理念……一系列期待藉由数字化成为现实。作为显性成果之一,艾莱依智慧零售板块GMV连年提升,在市场环境较为波动的2022年依然实现58%的年度复合增长率。更值得期待的是,这仅是艾莱依真正达成数字化闭环的开始。未来,数字化将成为艾莱依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创新基石,为艾莱依提供可持续的增长动能。
结语:
当今时代对于企业敏捷的要求不同以往,这也倒推成为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挑战。回头看,羽绒服行业数字化的旅程可能正始于此。以数据为新型生产要素,提升生产效率、强化消费者沟通、重塑服务体验,再将终端信息反馈研发和决策环节,打造“研供产销”一体闭环。艾莱依率先借助数字升级,实现了羽绒服赛道老兵到时尚潮流集团的转型,并逐渐拓展出艾莱依服装、家纺、制造三大业务版图。
这场浪潮行至今日,远未停止。陈频认为,当今世界挑战出现的速度将越来越快。因此,企业未来的核心能力一定是高度适应变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为组织提供这样的能力和数字技术,再辅以面向未来的视野,智慧商业服务提供商微盟为企业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微盟集团副总裁凌芸表示,“微盟将与艾莱依携手面向未来,共同培养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组织和相应能力,以高质增长为目标相约前行。 ”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