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的电影人| 《追月》何赛飞:做女演员不容易,坚持演好戏
商业
商业 > 正文

桃的电影人| 《追月》何赛飞:做女演员不容易,坚持演好戏

电影《追月》在北影节展映的时候,不少观众都流了泪。

展映结束,主创团队上台。

还没说两句,主演何赛飞也湿了眼角。

事后我问她,为什么这么激动?

何赛飞说,“在看自己演的戏的时候,想到当时投入的情感和人物经历的一切,就很有感触。”

“影片中故事里边的人物,我个人认为母亲也没有错,孩子也没有错,却也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果,这是《追月》最打动我的地方。”

《追月》里的女主角“戚老师”,不疯魔不成活。敢爱敢恨,活得酣畅淋漓,一生都不向命运低头。

而面前的何赛飞,也独带着一种温柔却坚定的气韵。

无论举手投足还是一颦一笑,丝毫看不出岁月的痕迹,称得上“顾盼遗光彩”。

恍惚间,那个鲜活的美人似乎从银幕上款款走下,数十年未变。

她直起腰板,像电影里的“戚老师”一样,诉说她的“过往”,她的《追月》,她的故事。

以下是何赛飞自述(由笔者撰写整理):

“好的电影表演是表演不露痕迹”

乔梁导演找我的时候,我正在演话剧《雷雨》。

参演的话剧,这次在鲁侍萍这个角色上进行了新的、更深刻的探讨和剖析,刚好又是巡演季,所以我当时有点犹豫,怕时间和精力跟不上。

但导演特别好。他说“夏天咱们先拍外景,等秋天你有时间的时候,再拍内景。”

我听了特别感动,顿时有种责无旁贷的感觉。遇到这样一个尊重演员的导演,多幸运。再加上我是越剧演员出身,《追月》又是一部以越剧为主题的电影,参演也是在帮越剧做宣传。我仔细想了想,决定接下这部戏。

演电影和演舞台剧是有很大区别的。

舞台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体系,但都需要把技巧揉在里边,用技巧来体现人物的内在世界。

如果你在电影里还用舞台的这种表演方法,哪怕一次呼吸、一个眨眼都是剧中人物的情感外化。

我觉得好的电影表演是表演不露痕迹。你感受到什么,就表现出什么,这样才会有生活的质感。

我拍《追月》头几场戏时,还在演着话剧。有场戏是我坐在车上去看望女儿,演着演着,导演突然说“何老师你现在有点像在演话剧”。我一惊,看来我把话剧的演法带到了电影里,于是立马调整。

电影里,当镜头打到你的时候,哪怕你睫毛的抖动也会被捕捉到。所以一个小动作都表达了万千含义,一次呼吸、一个眨眼都是人物的内心体现。

所以演员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设计,把一些东西呈现出来,但这些设计又不能太明显。

这就是演员的功课。

“塑造‘戚老师’这样的角色,你首先要理解她”

我是学越剧出身的。

从越剧里学到的技能、方法论,直接对之后的影视表演带来了很大帮助。

当时因缘际会,我跟张艺谋、陈凯歌、李少红等导演都合作过,也出演过《大红灯笼高高挂》《风月》《红粉》等电影,走上了电影这条道路。

过去一些年,常有观众反馈说何老师你这个角色好那个角色好,但是从我的内心上来说,我每一个角色都喜欢,因为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但要提到最刻骨铭心的角色,可能还是《风月》里的“秀仪”。

“秀仪”的情感很难捉摸、很难把握,演起来难度也比较大。这点和《追月》里的“戚老师”很像。

塑造这样的角色时,你首先需要理解她。

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她做了这件事,让她走出了这一步。

对于“戚老师”我虽然不认同她的很多选择,对孩子的态度,但我可以理解她的动机和行为。

我认为作为一个演员,你必须比较准确地体会到角色的情感和面临的种种,才能有塑造好角色的可能,哪怕这个角色和你自己的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

“在做追月剧本案头时,我差点打了退堂鼓”

在做追月剧本案头时,我差点打了退堂鼓。

因为“戚老师”这个角色跟我本人差别很大,当我站在她的视角,分析她的过往时,觉得很辛苦。

当时沉浸在角色中有点无法自拔,每天都痛哭流涕的。我说我要给导演打电话了,太痛苦了,实在不能演了。

我需要靠我的情感、我的精神、我的灵魂、我的种种去走入这个角色,去感受她;我还要在自己的身体里、在思维里建立一个她、假设一个她,确定一个她。

你想想这得多痛苦。

“戚老师”这个角色是纯粹的艺术家,她全身心地像嫦娥一样奔月,不问人间几何。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无法在有限的精力里面去照顾到方方面面,作为“戚老师”,她只有在舞台上她是对的。

她抛夫弃子、她不负责任,她不是一个好妈妈。但她同时也富有张力,很清楚自己要什么。

比如最初,“戚老师”就知道我需要动用所有的资源才能把这个戏演好,才能成名,才能成功。她得病之后,她就知道自己一定要回家,不管孩子们同不同意,要去见他们。最后孩子面临危险的时候,她又决定自己挺身而出。

这是一个很复杂、立体又独特的女性角色。

“做女演员真的不容易”

有时候,我觉得做女演员真的很不容易。

就像“戚老师”一样,如果你不生孩子,别人会指指点点,但如果生了孩子不好好照顾孩子们,别人又会指责你。

如果你要做一件事,拼尽全力做成了,别人会猜测你是不是靠别人。男演员不一样,哥们跟你喝两杯酒,事可能就成了;女演员喝个酒,那难听的猜测可能都来了。

就从我自身来说,为什么刚刚映后我哭了,因为一提平衡工作和生活,就觉得挺难。

这是个可能解决不了、平衡不了的问题,你想要有突破、做出好的成绩,一定会牺牲很多东西,可能是家庭,也可能是跟孩子相处的时间。

我其实一直好奇,究竟是审美习惯的问题,还是大家都喜欢看年轻的女演员谈恋爱,为啥我们的影视作品中缺少这种中年人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的感情生活的作品。

年轻人谈恋爱,可能就是比较纯粹的简单的爱。但中年人不同。你历尽千帆,有了阅历和收获,看待事情的眼光也不同。虽然脸老了,有皱纹了,但更有魅力了。

所以,其实我非常欣赏《过往》(《追月》原著小说)和导演改编的电影剧本。他们都是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带着对女性演员有些悲情的善意的目光,在诠释这个故事。

我希望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观众,都可以对女性、女演员有更多理解和认识。

“演员要演戏,要演好的戏”

乔梁导演在《追月》中的拍摄手法是很新颖的。

虽然是一个文艺片的底子,讲的是艺术家的故事,但它同时也有商业片的元素和故事基础,让人看了觉得好看。

譬如戏里以舞台剧的方式呈现的过往,就很有新意。它一方面避免了年纪大的演员演年轻时的尴尬,又呼应了电影本身“台上台下、戏如人生”的主题,特别有意思。

我也感谢出品方爱奇艺,能做这样的好电影,并且让我来演。

我平时都是爱奇艺的会员,经常在爱奇艺看电影。不管是越剧的,还是影视方面的作品爱奇艺上都有,大家有机会也可以去看。

不拍戏的时候,我就在家呆着,有自己的世界。写写字,弹弹琴,练练戏、唱唱歌,我就玩这个,平时人也接触的很少。

所以如果有人想到我,让我去参加表演,就是比较难得,因为平时和业内人士联系并不多,所以感谢他们能想到我这个演员。

但我也不是所有戏都去。

作为演员来说,我觉得要演戏,但要演好的戏,能打动我的戏。

像《追月》就是打动我的戏,是好的戏。接这个本子之前,我怕把握不好这个角色,只有觉得真的琢磨透了,心里稳了,我才定下来。

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表演的程度和结果也由自己工作的基础而定。就像如果你让我演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大妈,我的确也演不来,因为没有那样的生活经验。

我现在这个岁数了,但遇到好的本子还是想演。

只要大家愿意看,我就一直演下去。

PS:想要了解更多中国电影人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爱奇艺行业速递”

https://mp.weixin.qq.com/s/ttYtFj5T1ldg3jDp_cGk2g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