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结构性机会时代降临,五大投资方向须重视
商业
商业 > 商业 > 财经 > 正文

秦朔:结构性机会时代降临,五大投资方向须重视

8月21日下午,“2021凤凰网财经峰会暨天籁思享荟深圳站”活动成功举行。本次峰会聚焦于当前多个财富热点,围绕“深圳的下一个创富新风口” 这一主题探讨城市财经热点新风向。

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发起人秦朔发表了题为《做趋势的投资者,你就是人生的赢家》的演讲,从投资角度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了分析,并给出投资建议。

谈及中国收入结构,秦朔讲道,大部分人的确还是中低收入者,中国2/3人口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内。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最近又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是面对未来的重要战略方向。

同时,“中国高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有可能被低估了”,这是因为统计局系统的城市调查队在对高收入者的收入统计方面,受制于他们的填报意愿不足,会有些低估。根据招商银行和贝恩咨询的《202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数据,到今年底,中国可投资资产达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或将接近300万。从报告也可以看出高净值人群的一些趋势:年轻化程度提高了,40岁以下占比升至42%;董监高、职业经理人、专业人士群体规模首次超越“创富一代”企业家,占比升至43%;新经济群体涌现,从总人数占比16%上升至20%。

未来财富衍化的基本逻辑正在发生变化,过去最基本的模式就是“地产+基建+银行间接融资”,居民资产以房产这类实物资产为主。未来则强调高质量发展,依靠消费、科技、创新、直接融资这方面去拉动。

对于接下来的投资建议,秦朔认为投资者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按照理性化、专业化、配置化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平衡。第二,依靠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第三,要对投资保持敬畏,建立一个合理目标的预期;最后,把握时代的方向,技术创新、数字化、全球化、绿色经济、新消费、人文化等,这些都是结构化机会时代应该关注的方向。

那么,房地产还有投资机会吗?在随后的圆桌论坛上,秦朔表示:“地方政府的收入,有60%以上靠土地相关收入。房地产不可能让它大跌,不然所有人都是受害者,金融机构也是受害者,大量企业都是拿土地和房产抵押,如果价格下跌,抵押品价值不够就要补充。补不上去怎么办?就会面临收贷压力。所以房地产大幅度下跌,将是中国经济不可承受之痛。但是房价再往上走,也是中国年轻人不可承受之重,所以必须要定一个规则——房住不炒。我认为现在也没有办法再炒了,因为全部都是限购、限价,也没有办法再操作了。”

以下为秦朔演讲全文:

很高兴从投资的角度分享我所看到的中国经济。

一讲到投资,大家经常讲“财富自由”。我挑了两组数据,一个是今年胡润做的《中国财富自由门槛报告》,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比如报告说在一线城市如北上广深,入门级财富自由门槛是1900万,具体包括一套120平方米的市区常住房、2辆汽车、60万元的家庭税后年收入、800万元的金融投资;二线城市的财富自由入门级门槛是1200万元,除了房产和汽车外,还有40万元的家庭税后年收入、550万元的金融投资;三线城市的入门级门槛是600万元,除了房产和汽车外,还有20万元的家庭税后年收入和250万元的金融投资。

从三线城市的比较看,120平方米的市区常住房的价值差异,以及金融投资额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到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觉得特别有压力,够不着财富自由的门槛,主要是房产压力的问题。

但如果我们能够自己定义财富自由,比如我的定义是“拥有实现你所希望的生活方式的支配能力,就有财富自由”,那么不少普通人也都可以说是财富自由的。不用攀比,不用想着手里要有大几百万元去做金融投资,生活简单、有基本保障、身心健康、有自己喜欢的事业,这就是自由的状态。为什么一定要跟别人定义的“财富门槛”去比呢?

我选择的另一组数据是国家统计局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数据。2020年全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3.2万多远,城镇居民是4.3万多远,农村居民是1.7万多远。2020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是27540元,换句话说,一个月不到2300元。另外,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869元,也就是说中国有20%的人口每月收入在650多块钱。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644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249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1172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0294元。

最近中金公司研究所出了一个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GDP已经占全球17%左右,人均GDP已经过了1万美金,很快可以达到全球的人均GDP水平了,预计到2025年,我们的人均GDP可能达到1.6万美金,那时候全世界是1.4万美金。我们人口体量很大,若可以在世界平均线以上,将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我们国家的收入结构不是橄榄性结构,而是金字塔结构。按照中金的数据,人均月收入1000元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9%;1000-1500元占总人口的15%。我测算了以下,中国有2/3人口的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内。比如在非常典型的中国低线城市,两口子的月收入加在一起可能就是6、7千块钱。所以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最近又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是面对未来的重要战略方向。

很多人说中国的高收入者特别多,但根据中金的数据,中国人均月收入2万元以上的只占整个人口的0.2%,即千分之二。1万-2万元的占整个人口的2%。当然14亿的基数很大,月入2万元的也有280万人。我自己的看法是,中国高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有可能被低估了,这是因为统计局系统的城市调查队在对高收入者的收入统计方面,受制于他们的填报意愿不足,会有些低估。而中低收入者的填报准确性会比较高。但总体上来说,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事实。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财富究竟是怎么来的。

正当的财富来源就是劳动、创业、经营、投资、继承、赠与,主要是这几种形式。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德龙指出,美国最富有家庭的财富有三个来源:      1、遗产继承,再加上股票市场的繁荣;2、说服政府大力扶持你的企业;3、在恰当的时间占据恰当的位置:创建真正具有巨大社会效用的企业,一方面维持并利用市场地位将大部分社会附加效用变为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占有足够的股份,进入资本市场将企业资本化所产生的利润变为巨额财富。

很多人的观念是,财富都是从自由市场上来的。但德龙教授的研究表明,政府支持不支持,也是很重要的。最近资本市场在调整,教育培训板块大跳水,说明政府的意志会决定某些行业的底层商业逻辑到底成立不成立。所以在中国做投资,一定要看看《新闻联播》,知道政府的导向。

关于投资,大家都会想到巴菲特。他的模式,我总结有三条:第一是生得好。巴菲特在其授权传记《滚雪球》中说:“我在恰当的时间出生在一个好地方,我抽中了‘卵巢彩票’。”他解释,“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上,能出生在美国的几率是1/30,……加之作为一名白人男性,我得以规避当时社会许多人不可逾越的障碍。”我觉得这些年在深圳创业的朋友,如果早些年买了房子,其实代表的是你待的地方好,不见得你就比同班同学聪明很多,只是你待在一线城市,你的同学回到了内地,所以单就财富论你比他多很多。

巴菲特模式的第二个特点是投得准。看不懂、看不清、不明白的,巴菲特基本上不投;第三是赚得稳,即持有的时间长。他前面一波跟上了美国公司的全球化,比如可口可乐、吉列这样的消费公司的全球红利,后来又抓住美国很多结构性调整的机会,如基础性工业、基础设施、能源以及在细分领域的龙头、隐形冠军,甚至把一些公司私有化,大比例增加投资,所以他的财富底仓是非常雄厚。尽管在互联网投资方面,巴菲特好像没有抓住机会,但苹果是现在他的前几大重仓股,因为他把苹果作为消费品,他发现周围很多人都在用,隔一两年就要换,他觉得这就是日常消费。巴菲特对于消费的偏好是非常根深蒂固的,当他把苹果当成品牌消费品时,他就坚定不移持有苹果。

巴菲特提到“卵巢红利”,其实中国也一样。按照胡润排行榜,拥有10亿美金以上的富豪数量,中国已经超过美国。美国2021年的数据是不到700位,但内地已经超过900位,若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加在一起就是1058位。另外根据招商银行和贝恩咨询的《202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数据,到今年底,中国可投资资产达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或将接近300万。从报告可以看出高净值人群的一些趋势:年轻化程度提高了,40岁以下占比升至42%;董监高、职业经理人、专业人士群体规模首次超越“创富一代”企业家,占比升至43%;新经济群体涌现,从总人数占比16%上升至20%。这里“可投资资产”的定义是:除了一套自用房产以及一些耐用消费品之外,用于投资的资产,如投资率房产、资本市场、另类投资等。

通过这个报告,尤其是经理人和专业人士的规模超越了“创富一代”企业家,跟美国当年很相似,美国也经历了从血缘资本主义到经理人资本主义,因为创业代不可能一直都自己干,企业做大了,创始人退休了,就需要职业经理阶层主导。

普洛斯的创始人梅志明先生说过一句话:“我一直相信成功50%来源于运气。但是你现在问我,我觉得运气甚至要占80%。生在哪个时代,处于哪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做多大的事情。我们可以说十分幸运,正好赶上中国的开放,正好赶上了互联网,接下来还有物联网、5G这些新趋势。”所以你有多少财富,跟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高度相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这个时代和国家要身怀感恩,因为在这样的空间和主升浪里,你会实现更大的财富。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个问题。既然中国有“卵巢红利”,国运红利,为什么普通投资者,一般叫“散户”、“中小投资者”,很难分享到这种红利?我们中国资本市场从1990年就有了,30多年过去了,很多投资者都是“七亏两平一赚”,大部分人都是亏的。上交所做的一个分析,A股的散户2016年1月-2019年6月,单账户平均年度收益是负值。2019年、2020年大盘涨得不错,但最近又是哀鸿遍野,很多行业血流成河,甚至一个礼拜基金的净值可能跌6%、8%,很吓人,很多投资者都在抱怨。

为什么会这样?我自己跟很多投资界包括交易所的朋友,进行了一些讨论:

第一,中国的财富创造总量很大,但是竞争非常残酷,机会风口切换很快、更迭速度很快,加上企业规范化、专业化不高,投机性、套利性强,治理能力、核心竞争力、投资回报能力不行。A股上市公司和美国上市公司的可投资资本的收益率差多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俏院长有一个研究,中国上市公司每1块钱的投资资本,上市公司的税收收益是3分钱,美国是一毛四,差不多是中国的4倍。换句话说,中国经济总量很大、机会很多,但可持续发展、基业常青,而且真正有核心能力、有比较好利润水平的企业不多。如果说好企业没有那么多,那么投资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我们现在讲高质量发展也好、专精特新也好,就是希望企业要真正做强,不能都是负债驱动的资产依赖型,靠借钱、投资、扩张、高杠杆,这种模式根本是不可持续的。

第二,在很长时间内,中国的股市、期市等波动很大,牛短熊长,法治化水平也很低。最早A股的重要使命是为国企解困,而不是对投资者负责。不少公司就是为了“圈钱”甚至不惜造假。所以投资者一不小心就会撞上噩运。除了标准化的资本市场,像P2P这样的非标市场等也让非常多人受伤。当然投资者喜欢击鼓传花,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容易被忽悠被收割,这种情况也有很多。

第三,标准化资产的市场发育相对滞后,但非标市场很流行。比如前几年带有固收性质的刚兑,大部分钱都投到房地产,因为正规银行渠道很难拿到房地产的融资,所以房地产大量通过影子银行,保底给你8%、10%,但很多项目无法持续。刚兑型的、非标的资产正在大规模退出市场,很多投资者当初觉得稳赚不赔,现在付出了血泪代价。

所以,总体上,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快,但表现在微观的公司治理、市场法治化等方面,问题很多,同时也有不少优秀公司不在A股上市,这都导致内地投资者没有分享到红利。

跟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投资者的差别在哪里?我们的实物资产占比还是高于金融资产,美国跟日本投资者的金融资产占比大概70%、63%,中国的金融资产占比低于50%。换句话说,房产这样的实物资产占比达到一多半。实物资产里面主要又是住房,住房占居民总资产的比例是46%,美日的比例是24%,只有我们一半的水平。

此外,中国居民喜欢刚兑型的高回报固定收益产品,很多是非标,而发达经济体的金融产品是更加标准化的;中国居民喜欢自己做投资,喜欢自己当专家,而发达经济体更依靠专业机构。这都是财富管理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讲讲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过去是“地产+基建投资+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居民财富配置中实物资产占比高。未来强调的是高质量发展,依靠消费、科技、创新、直接融资等拉动,加上房住不炒,所以居民财富中金融资产比例特别是股票市场的投资比例将会提升。

由于全球的低利率环境,会提高风险偏好,对于另类投资、商品投资、衍生品投资的配置比例都会上升,另外FOF(Fund of Funds)、MOM (Manager of Managers)组合,还有“固收+”等产品的吸引力也在提升。

很多传统的模式,比如包括地产在内的泛金融,现在的估值很低,说明大家不看好其未来,最多把它看成固收类产品看待,没有想象力。这些传统企业除非自我超越、转型、升级,投资人会一直对它们不待见。投资人的兴趣,前几年消费比较热,今年像科技、新能源、芯片,这些拉动得比较厉害。

最后对投资者,如果说要有一些建议的话,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按照理性化、专业化、配置化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平衡。第二,依靠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第三自己一定要对投资保持敬畏,要建立一个合理目标的预期。

什么是“合理目标的预期”?有一个基准。我们国家的社保基金,是给老百姓未来准备以防不测的养老钱,一个投资机构能够被选中作为社保基金的管理人,那是无尚的荣耀,证明它的诚信度、稳健度、收益性与流动性匹配得很好。截至2018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7.82%,超过同期通货膨胀率5.53个百分点。2019年投资收益率达到14.06%,并将自成立以来的年均投资收益率拉高到8.14%。我们国家队的专业化高水平,一年做到8左右。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说,我们搞一个东西一年有百分之十几的回报,这个时候要冷静一下,它到底靠谱不靠谱?

投资是投未来的,把握时代的方向很重要。随着中国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到慢慢进入“五”时代即每年增长5%,总体来讲,大的、全面的、普涨的机会,不太有了。未来的机会是分化出来的机会,是结构性的机会。结构性机会的时代,主要方向在哪里?

技术创新。过去我们都讲规模。现在要看是否有核心专利、核心技术,是否这个市场离开你就不行了。最近国家讲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向冠军、小巨人,这是国家现在大力推动的,过去我们都讲“博大”,现在要讲“精深”。

第二是数字化。我国提出数字经济和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渗透率,服务业40%,不错了,但工业才刚刚20%,农业不到10%,才到百分之九点几,所以未来利用数字技术在第二、第一产业会有大量创业创新、提升价值的机会。

第三是全球化,因为中国制造增加值占全球28%,生产了太多东西,自己消化不了,所以要慢慢走向全球市场,包括“一带一路”,中国的东西便宜,质量又过硬,这是全世界都需要的,疫情这一两年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的出口反而在增加。

第四是新消费,一头是Z世代/新世代,一头是银发浪潮。在60后、70后退休的时候,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自身的财富状况,和以前的代际相比,会有更大想象空间,对美好生活的标准会更高。健康、养老的需求非常大。

第五是低碳、零碳、负碳的绿色化浪潮,这个不用更多展开,大家看今年资本市场是极其强烈的。

最后就是人文化。这几年我们的国潮,以及很多中国本土、东方审美、传统文化的兴起,比如跟故宫的联名产品,在年轻人当中获得非常多的追棒,像此次河南洪灾期间的鸿星尔克现象,也说明了本土企业正在获得年轻人的追捧。如何塑造品牌和软实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会有一个强烈的带动。喜茶最近一轮估值达到600亿人民币,目前他们有800家店左右,换句话说,一家店值七八千万。很夸张,但是从线上线下一体化、新生活方式、类目的衍生性,这可能又是合理的。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还是在充满想象、值得奋斗的大时代。美国从1900年-2017年,用117年时间实现了GDP36倍的增长,中国从1987年-2017年,用30年的时间实现GDP36倍的增长。换句话说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美国117年时间所走过的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长周期增长非常强劲,全球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预期也很高。我觉得无论是历史还是对未来的预期来看,今天的中国可能会有很多的挑战,但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值得去创业、创新、创富的热土,也希望大家在这样的时代可以把握住属于你们的机会!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