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普会创新药发展峰会:万亿市值药企同台,共论新药商业化
商业
商业 > 正文

西普会创新药发展峰会:万亿市值药企同台,共论新药商业化

8月13下午,博鳌亚洲论坛大酒店,2020西普会健康产业资本峰会继续火热进行。在这个下午,中国医药健康行业头部公司纷纷登台,介绍公司历程、业务进展、发展战略等,异彩纷呈、引人入胜。

然而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来自6家中国医药行业知名领军企业的6位高管之间的对话,6家公司分别为:医药龙头、“研发一哥”恒瑞医药、首仿之王中国生物制药、国际化生物技术公司的代表百济神州、首家A+H、首家上市国产PD-1单抗的君实生物、中国生物类似药领军企业复宏汉霖、医药商业知名企业百洋集团。六家企业市值合计近万亿元人民币,堪称万亿市值的对话。

主持人:俞文冰君实生物总经理助理对话嘉宾(按姓氏拼音排序)

付钢 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

刘世高 复宏汉霖联合创世人兼首席执行官

陶维康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吴晓滨 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

谢炘 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资深副总裁

下面,我们跟随主持人的问题,聆听各位企业家对创新药商业化和未来竞争态势的真知灼见。(按发言顺序排列)

一 创新的方向

俞文冰 从研发和商业化看创新药的立项选择

主题研讨的嘉宾设置非常完美,既有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这种由仿到创,转型成功的大型制药企业(big pharma),又有专注创新的生物技术公司百济神州、复宏汉霖,还请到了医药商业公司百洋集团。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的药企如何选择未来的创新之路,是以me-too(仿创)为主,还是做first-in-class(同类首创)?从商业化的角度以及商业与研发结合的角度,各位嘉宾怎么看?

付钢:我们的任务是把好的产品和技术高效率的送入市场

付总认为创新药商业化的第一个问题是准入。过去中国的医院是药品的主要销售渠道,随着集采进行,医院需要优先使用集采中选的医保药品,未进入医保的药品需要选择专业的药房做供给。专业药房相比医院具有速度优势,从生产到拿到处方最快只需要3天。国内能做专业供给药房的有30多家,但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精准选择。

第二个问题是支付,专利药如果想进入医保,也要面临残酷的现实。2019年关于PD-1单抗的医保谈判,信达生物最终中选,但是大幅度降价。价格虽然承压,但是一旦进入医保确实放量很快。现有的抗癌药如果能降价纳入医保,从而普惠患者是很好的事情。

第三个问题是药品使用要规范。全球批准的新药中,有31%要有标志物的要求,但是中国在使用中存在较严重的超适应症使用的现象。滥用可能会扰乱市场,甚至导致一些安全性问题,对创新药长期发展不利。未来应该针对患者真正的需求,在用药前进行规范的筛查,并在用药后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估,并且长期稳定的坚持下去。

可喜的现象是创新企业真正走向市场,但是医药商业从业者要帮助他们稳健的进入市场,真正的服务于他们。

刘世高:生产工艺的创新也很重要

对于创新的定义不能太局限,生产工艺的创新也很重要。在创新药研发集中在同一靶点上,很难区分好坏。在这种情况下,同质化竞争可能会导致投资回报不达预期。一般而言,十个研发项目才能成功一个,一款新药研发成本可能要10亿美元以上,那么失败项目沉没成本由谁买单?以双抗为例,针对其中单一靶点的单抗非常多且可能创新度并不高,但是两种靶点组合之后的双抗分子结构是创新的。

陶维康:选择要看有没有市场价值

制药公司的创新和仿制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创新就没有仿制。创新是多维度的,有分子、靶点、机制的创新,还有新的组合、新的分子形式的创新。创新最终是否成功取决于在临床上有没有价值,如果有价值,那么就会得到市场的承认和合理的回报。对于仿制药,各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机制,恒瑞的是“新特难”:新就是争取很新;特就是要是有特点的东西,比如说剂型;难就是技术相对比较复杂。在仿制的过程中也可以有创新,剂型的创新也是一种创新。选择专利药还是仿制药,要根据公司的情况考虑,最后要看在市场上有没有自己的位置。

吴晓滨:中国之大完全可以容得下仿制

中国之大完全可以容得下仿制药。80年代中国涌现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企业的时候,国外说这是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但是现在家电市场基本都是中国的。现在一台大屏幕的小米电视机只要2999元,可以声控而且节目丰富,而其他国家在这个价位买不到这么好的电视机。高铁不是中国原创,但中国高铁的稳定性、智能化的程度别的国家都难以超越。创新药研发的风险很大,在有巨大的临床需求的时候,是不是只做first-in-class就满足了?我们既要关注传统,也要比原创做的好,这样我们就胜利了。

谢炘:仿制药自己做,创新药合作较好

做创新药,不管是研发的效率还是生产的效率,是有限的。公司为了应对4+7带量采购,现在建了5个原料厂,其中3个已竣工。如果找其他公司成本会增加,所以公司尽可能自己做,降低成本。销售网络也一样,需要维持13000多人的队伍,成本是非常大的。除了要考虑疗效,效率和成本也很重要。研发同行可以联合,仅靠自己就做的较慢。公司和亚盛医药合作HQP1351,就是互补。一些没有竞争关系的事情可以一起做,如果一味的竞争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消耗。一方面要和同行来做,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能力。

小结

对于中国制药行业,创新的形式是多样的,按照创新的难度由易到难一般可分生产技术工艺的创新、改良型创新(结构微调、新剂型、新复方、新适应症)、跟随性创新(同样的靶点与作用机制,不同的化学结构),以及原创性创新(新靶点、新作用机制、新的化学结构)。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商业价值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中国广阔的市场存在多样的需求,对于创新的要求也是多样的。很多创新并非易事,适当的合作有时也是必要的。

二 商业化难点

俞文冰 商业化的困难及从仿到创的模式变化

现在创新药研发众多,使投资人忧虑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零和博弈。嘉宾的讲述反映出都在思考差异化,这对于行业生态很好。百济神州、复宏汉霖都是近两年才商业化,恒瑞医药和中国生物制药都是行业中的“老大哥”,商业化的经验丰富。那么,“老大哥”在刚开始商业化时遇到哪些困难,以及从仿制药转到创新药时,整个销售模式和推广模式,是否需要产生变化?

刘世高:规划好产能,确保供应链安全

公司面临的困难不少,去年第四季度的产能跟不上,供不应求。2017年底之前不知道产品这么快要进医保,在2017年规划2019年产生的时候估计不足,导致后来措手不及。经过我们的加班,产能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将来要确保供应链的安全,会有很多的挑战。

吴晓滨:百济独特的商业化,高效的外企团队

百济从研发到商业化的转型非常有意思,不是自己从头开始,而是接力的。2017年,新基公司(Celgene)的业务由百济全面收购,这奠定了基础,而且新基给百济投了一笔钱。正如前面谢总说的,不是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从头开始做,这样对新基也好。新基以前的经营规模只有6-7千万,百济接手就做到了2个亿。新基公司以前是步步为营,百济则是要全面提升。

百济中国区做商业化的人员,95%都具有外企工作经历,作为中国人,同时又对中国市场很了解,但是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官僚的东西”,避免了很多莫名其妙的问题。中国的环境会越来越往创新走,创新药最关键的是要把病人的病治好。产品突出的疗效是商业化的根本。

陶维康:研发建立的高标准有助于销售,重视转换医学

2000年恒瑞在上市融资后,孙老板(孙飘扬)决定开始做创新药,绝大部分资金投入了上海闵行的研发中心。至今恒瑞已走过将近20年的创新药研发之路,开始是做小分子,也想做大分子,但是当时很难招到有做大分子经验的人,而且较少有海外人才回归。恒瑞自己从头做起来的小分子药,里面有很多相辅相成的关系。做小分子药的时候建立起了很多的体系和机制,使恒瑞的小分子药在中国率先进入欧盟,锻炼了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这对后面做创新药非常有帮助。

然而,创新药的临床开发及上市后深入市场是很难的。创新药的组合怎么做需要很多的临床前的支持,所以近几年恒瑞重视转换医学,在后期要做很多的试验支持创新药的临床开发。同时,销售也做了很多改变,比如说分线的销售,从新的机制上或临床的数据上用这个做一个销售的平台进行销售,从理念到方法都有很大的改变。

谢炘:创新药研发要循序渐进,着眼长远

2020年公司的创新药的销售可达到60多万,预计明年还有PD-1单抗,后面也有PD-L1单抗等。公司在2008年就成为中国首家向日本出口注射剂的药企,近两年氟维司群也成功出口,口服药也进行了出口。

在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传统的工业企业,公司的结构完备。从原料研发到实验室,公司有400多个项目。公司在研发和创新上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如果能力和实验室不够,才会外包。下一个阶段,公司的创新生物药将大规模的进到临床。

未来的创新药方面可能还是循序渐进,从传统的仿制药企业到创新,公司对于风险比较看重。如果公司今年增加10亿元做研发,当期利润就会下降。如果投资人着眼于长期利益,就不要把当期利润看的太重。为了满足投资人对利润的要求,来压制研发投入是不理性的。

付钢:创新要多样化,中国市场需求大

恒瑞是坚持做创新药的杰出代表,复宏汉霖、信达生物这些科学家抓住了生物药创新的机遇,使中国形成国际竞争力,也特别值得尊敬。创新药不仅是生物大分子创新,小分子也要创新,中药也要创新。中国真正的优势是人多,每年有新发400多万的肿瘤患者,可以容纳大的产能。

小结

对于创新药的商业化,需要严格质量标准,甚至是按照国际最高质量标准,这是保证商业化成功的前提。产能和供应链的稳定对于商业化非常重要,最好能够自建生产设施,以便同时保证质量和产能。经验丰富且执行高效的销售团队对于商业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持续的研发是维持营收的规模和增长的根本,但研发费用会导致企业当期利润的下降,资本市场需要对此有一定容忍度,放眼长远。

三 国际化难点

俞文冰 医药企业国际化的难点

讨论完创新药在国内的商业化之后,下面的问题是关于国际化。吴博士提到其他的行业,比如家电业席卷全球,医药行业将来也会有这样国际化的公司。想听各位嘉宾分享一下国际化时遇到的难点,或者说需要克服的一些事情,不论是已经克服的还是正在克服的。

刘世高:质量标准向国际水平看齐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兼顾产品质量和国际标准,通过FDA的核查需要长期的积累。在BMS(百时美施贵宝)工作的时候,2015年第一个生物药批准经过了多年的努力。BMS本身的小分子质量体系已经很健全了,但多年之后大分子才勉强过关。一家小公司没有长期的积累,想通过FDA核查是非常困难的。

如何达到国际水平,生物药不可能没有偏差,但是偏差如何处理?在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申请欧盟上市时,很多政策规定的解释是完全没有弹性的。在检查的时候,报告需要是英文。如果没有国际化的人才,很多东西是无法做的。

陶维康:取得国际认可,商业化团队要求高

国际化很多企业都在做,但各有策略,都很不易。国外已经有的研发项目,尚未上市,或者即将上市的,这个是恒瑞考虑最多,或者研究最多的问题。除了项目的选择,还有操作层面的问题。

恒瑞在中国制药界被认可,但是到了美国就不是广为人知,需要做很多工作。最近几年,恒瑞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做了很多交流,在美国取得了很多的认可,仍需要继续做下去。恒瑞在美国成立了一家控股合资公司,在美国进行创新药的临床开发。十几年前也成立了一家公司做高端仿制药。在美国,商业化团队的要求比临床试验的要求更高,这方面恒瑞有许多工作要做。

吴晓滨:企业本土化,临床与生产全球化

第一是本土化,百济的创始人欧雷强(John V. Oyler)是本土美国人,所以在美国的员工基本上都是美国人,销售队伍和与美国医生打交道的都是美国人。百济美国从长相、做派、语言都是一家美国公司,所以在美国本土从文化和融入上不会有问题。

第二是全球化,临床试验就是布局全球,生产则由国际知名公司代工。比如PD-1单抗百济也能生产,但是要摸索,还要满足国际标准,不如选择和全球最好的公司(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一起研究生产工艺。如果在美国申报上市,临床是在美国做的,生产也是在美国进行的,这样就减少很多麻烦。

谢炘:创新药需要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

中国医药行业的两个课题是国际化和创新。公司前几年的布局就是设立BD(商务拓展)网点,在美国有BD负责人,收购了日本的3个项目和瑞典的1家公司。20多年前,公司的原料药已经出口到外国,注射剂也出口到日本。

下一个课题是创新药怎么办?现在遇到的问题正如吴博士所说,如果选择商品出海有两种,要么中美双方一起做,要么在中国先做,然后再由美国继续做,但是现在百济开发了一种新的模式。制约中国创新的两个要素是资金来源和人才。近年来有很多海归回来,使得技术慢慢提高了,但是资本市场仍需要进一步开放。在资本的加持下,创新药研发可能会经历一些失败,但最终一定会成功。

小结

国际化首先需要遵守当地的法规政策,并尽可能的建立本地化的队伍,以便融入当地的文化和做派。实现产品国际化需要对质量标准严格要求,这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通过本地化和高质量的产品,赢得当地市场的了解和认可。在某些情况下,先实现研发和生产的国际化,商业上的国际化则是顺水推舟。

结语

围绕“创新药商业化与未来竞争态势”,来自5家知名领军企业的5位嘉宾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创新药领域的3大问题:创新的方向、商业化的难点、国际化的难点。我们将各位嘉的金句总结如下(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付钢:我们的任务是把最好的产品和技术高效率的送入市场;创新要多样化,中国市场需求大。

刘世高:生产工艺的创新也很重要;规划好产能,确保供应链安全;质量标准向国际水平看齐。

陶维康:选择要看有没有市场价值;研发建立的高标准有助于销售,重视转换医学;取得国际认可,商业化团队要求高。

吴晓滨:中国之大完全可以容得下仿制;百济独特的商业化,高效的外企团队;企业本土化,临床与生产全球化

谢炘:仿制药自己做,创新药合作较好;创新药研发要循序渐进,着眼长远;创新药需要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

希望领军企业的企业家们的真知灼见能够启发启迪中国创新药行业,同时也祝福各家企业未来会更好,共同推动中国创新药产业进入全球领先水平,满足全球患者的健康需求。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