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第三站:万茶拥翠,我闻见都匀新融合
商业
商业 > 正文

骑行第三站:万茶拥翠,我闻见都匀新融合

提到都匀,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还是《无名之辈》中的桥城美景,又或者是《陈情令》剧中“云深不知处”的螺丝壳瀑布?

这次就随着“云端骑行·发现多彩贵州”之大型古茶树寻根骑行之旅,

从骑行者的视角去发现都匀这个安静的贵州小城。

高原桥城,见证都匀发展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高山深谷、激流险滩,适宜人类聚居的平地只能分布在狭小的山间河谷。都匀便是一片较大的河谷,剑江河蜿蜒穿城而过,让这座城市的河岸线曲折漫长,并形成独特的一江两城和十里剑江看匀城的魅力景观。

为了不让密布的河道阻碍交通和城市发展,都匀人便铆足了劲建桥。被《无名之辈》带火的“网红桥”西山大桥是采用布依族、苗族、水族形式的风雨桥,在交通体系上设置观景平台和美人靠,实现了市民通行、休闲、娱乐的需求。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百子桥,因为历史悠久并且多次扩建装饰成为了都匀桥的典范。关于它,都匀方言里还有一句顺口溜:“都匀大桥头,汽车打转转,火车打圈圈,压死一条大老蛇,板弹板弹的。”因都匀山高路陡,旧时开进西南的火车要在山里绕行,百子桥距都匀老火车站直线距离不超200米,火车到此就调头了;当时百子桥是唯一直通都匀南北两城的跨河大桥,担心安全的重型汽车也在这调头,才有了这个顺口溜。

目前,都匀有桥171座,其中剑江河上24座。从建筑时间上看,新中国成立前仅有7座桥,其余164座都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从“桥城”之桥的数字变化可看出都匀经济发展的一斑,而桥也是贵州交通建设的一个“缩影”,代表贵州人民与闭塞交通抗争、积极走向世界的奋斗进程。

贵州早年交通不便,原生态之美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但如今,坦荡如砥的高速公路网彻底压缩“千山万壑”,让更多的人走进贵州。

骑行螺丝壳 闻见茶业新融合

9月21日,“云端骑行·发现多彩贵州”的骑行队伍来到螺丝壳。螺丝壳位于都匀市西15公里处,海拔1738米,为斗篷山的姊妹山,因山形酷似巨大的螺丝而得名。这里峰峦叠嶂,峡谷纵横。最重要的是,螺丝壳还是都匀毛尖茶产地,行走在山中,路边那些不起眼的矮小灌木就是著名的茶树。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泡好一大壶茶,作为日常饮品,路过的时候可以讨一杯尝尝。

这一次,他们通过骑行螺丝壳发现都匀毛尖。茶园里,阵阵采茶歌不时飘进人们的耳朵,悦耳动听!一些布依族茶农也和城里人一样用手机玩起了自拍,秀出自己采茶风采,茶园深处不时传来布依族茶农的欢声笑语。

顺着视线向远山望去,万茶拥翠,翠色覆盖了正在采茶的布依族少男少女,唯独那穿着鲜红衣服的布依族采茶少女,就像盛开在茶园里的朵朵鲜花,光彩夺目。

畅想作一叶小舟,风日和美,一叶如萍,徜徉于螺丝壳茶山里,喜闻毛尖茶香,享受片刻安宁也好。

螺丝壳山不只是都匀抑或是黔南州的螺丝壳山,更是中国的螺丝壳山。喜欢品饮都匀毛尖茶的人,随时随地可以来到螺丝壳山,亲吻毛尖茶的芳香,徜徉于溪水山涧,释放心灵的空间,让自己的生命得到一次深呼吸,重要的是感受一杯都匀毛尖茶的美好!

从与茶农聊天中得知,黔南州早在2013年就开始实施了一系列关于发展茶产业措施,促进“茶旅”融合。以茶为主题、以茶资源为基础、以茶基地为载体、以市场为动力、以旅游为内容、以一体化为目标、以产业化为导向,形成黔南州茶旅一体经济链,实现产业共融。同时,将“住茶园、品茶饮、购茶产、赏茶景、体验茶俗”等贯穿于茶旅一体化发展的全过程,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将茶民俗、茶文化打造出特色旅游产品,以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一体化局面。

此外,黔南还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让老百姓积极参与茶旅产业,成为建设主体,通过外来人员的休闲旅游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从而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好处,实现良性循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