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讲座 | 儿童的美育
商业
商业 > 商业 > 资讯 > 正文

林曦讲座 | 儿童的美育

美育是什么?

在暄桐教室2013年开学讲座上,我们的分享题目叫《爱艺术,爱哲学》,其中提到了民国的蔡元培先生大声疾呼:“美育可以代替宗教,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他讲得真的很有道理。

大家作为父母,或者作为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里的人,扪心自问是否觉得艺术其实是用来点缀生活的?在忙完别的事情之后,还会弹个琴、画个画、写个字、唱个歌……这样度过时光,或者说消遣,是一件还蛮好的事。

但其实美育真的不是这样,它远远大于生活的点缀或消遣。我也非常认同,的确一个散发着艺术光彩、有才华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宠爱。所以,我们也希望孩子们,或者我们自己能够艺术一些。

一位画家朋友有次跟我聊到顾城的写作,还有他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他说他明白了一件事情,一个人最值得珍视的是三件事情,一个是童心,第二个是才华,第三个是心地光明。他说得非常好,如果这三个特质存在一个人身上,就像植物和小动物都愿意呆在有阳光的地方一样,你很愿意趋近这样的人,这样的存在。

美育是一种人生态度

如果美育不是简单的弹琴考级,或者画画考学,或者会唱个歌的话,那美育是什么呢?

美育让我想起了一次旅行。

那是我11岁的时候,大概11月底12月初。我妈妈说武夷山下雪了,我们明天去武夷山吧。我小时候住在重庆,离武夷山真的蛮远的,而且那个时候去武夷山很不方便。

我说好。她说因为我之前去过武夷山,武夷山上的风景加上雪会特别美。然后我们就开始收拾行李,先坐飞机到了厦门,从厦门坐火车到了南平,然后从南平坐了好几个小时的汽车到了武夷山,已经是晚上了。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就看见所有的树上都是白雪,然后我们去了永乐禅庙,去了桃源洞。桃源洞是一个道观,要走很久很久的路,然后有一个小小的洞门,进去之后是一片亭子,很多道长请我们吃饭,然后聊天,很开心。

我小时候经常出去旅行,但这次旅行对我来说很不一样。如果别人问我小时候受到的最震撼的美育是什么?我不会说是听了一场什么样的音乐会,也不会说我看了一个什么样的画展,或者读了一本什么书……这次旅行对我的美育体验来说,是最震撼的。后来我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些完美的人格,他们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兴之所致,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因为我体验过那样的时刻,可能就是忽然看见树上的白雪,看到了花上一滴滴落下来的雪化成了水,那一刻明白了人生可以这样过。

这样空泛地讲,可能听上去美育好像是所有的事情,但是还有一些具体的,所以我打算从四个方面跟大家讲一讲我认为的美育大概长什么样子。如果说定义美有千万种答案,书上有说审美情感的教育,非常学术,我们不知道如何把握它的定义。但是如果落实到要使用,或者要在生活中践行,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美育培养的能力

首先,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培养某种能力,而美育培养的能力是一个人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感知力就是一个孩子从这个世界吸纳的能量,吸纳所有信息的能力,就是他采集信息的能力。你会发现孩子比我们更容易发现所有视觉上的差异,声音上的差异。表现力是说当他吸纳之后,加上他自身的东西能够再表达出来。这对于一个人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和地球上其它生物最大的不同是,人类更善于观察情感,观察它、梳理它、抒发它、放下它,这个过程本身就很美。

而如果一个人散发着艺术的气息,你会发现他更容易跟人沟通,更容易打破人和人之间的隔阂,融洽地生活在人群中。用丰子恺先生的理论,小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有敏感、丰富、真挚的感情,但是这样的感情又不是黏着的。我想所有的妈妈都体会过小朋友上一秒哭天抢地,但是下一秒因为另外一个事情他就笑了出来,这其实是非常艺术的特质。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感知其实要先于表现。而现在艺术教育的重点都放在了如何表现上,以及提高所谓的表现技巧上。而感知要从生活中吸纳营养,这是没有人教的,没有人来告诉你应该如何调动你全部的能量来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带给你的所有触动,然后把那些真正打动你的东西再用你已经学会的技巧打动他人,这样你跟他人才是使用艺术这个媒介进行交互。

所以第一条我说的是,美育是关于一种能力。

美育关乎快乐

第二,美育是关于快乐的。

这个快乐有两方面,一方面所有的哲学传统里都提到了人为什么会痛苦,是因为自他,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分离。尤其在青春期长大之后,你会发现在人群中的疏离感很难受。你跟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坐在一起,发现无话可说,或者你觉得不被他人接受,跟一个群体无法融合,是非常难受的。一切的痛苦如果是这样构成的话,那一切的快乐来源于消除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离。

庄子在他的著作里提到,如果你能够专精于一项技能,不管你是厨师也好,还是一个打渔的人,还是一个会游泳的人,如果你能够跟你的技艺融为一体,一个写字的人能够和毛笔融为一体,一个唱歌的人可以和音乐融为一体,那么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暄桐教室”成立的初衷很简单,我发现自己从小到大都是一个过得很开心的人,我开心的主要原因就像禅宗所说的“扯脱”,就是我有一个法宝,天要塌下来之前我也可以把纸铺开,安安静静地写一页字,然后那个天要塌下来就被个儿高的人给顶住了。我有一套让自己快乐起来,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方法。而且屡试不爽,每次都奏效,无论多么严重的事情都会因为这样的二三十分钟而过去。

孩子也是一样,如果他需要非常密切的肯定,或者他的成长过程里过多的依赖于人群的陪伴,才能快乐的话,是一件蛮辛苦的事情。如果他从小到大有一个爱好,或者有一项技艺,或者有一项手艺是真的能够让他自己跟自己在一起,并且玩得挺开心,能够自己培养出一个小小的园地,这个园地的果实还能分享给他人,他的人生势必会快乐很多。

艺术其实是关于秩序

第三,艺术其实是关于秩序,学习艺术的过程是学习秩序以及秩序的超越。

其实不是每个艺术家都像疯子一样,我认识的所有优秀的艺术家像疯子的很少,大多数的艺术家的感情非常真挚,但同时又非常理性。艺术的训练都是古典式的,不管是素描,还是古典音乐,还是所有其它诗歌等艺术门类,都有非常苛刻严格的规矩。比如说临帖,就是从临摹、双钩、对临,然后不断地一遍一遍去跟帖试图长得一样,从形似慢慢到神似,然后到揣摩古人的心理轨迹。

训练除了能让人真正安静下来,其实培养出非常宝贵的东西叫做定力。我不止听到一个厉害的建筑师、中医大夫,或者有名的教授,他们认为对自己人格最大影响的教育是,家长逼着他们每天放学回家写大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磨炼出来的定力和冷静的观察,是最宝贵的财富。

而当学会这样的规矩之后,你要用它表达自我,学会的是超越秩序,每一位艺术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多长出来那么一点点,成为他自己。这其实就是我们在当下,在这个社会里面的生活,我们不可能完全违背秩序,而是要更好地顺应秩序,不管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以及在秩序里面找到自己。

美育是最好的人生观教育

第四,美育是最好的人生观教育。

如果从美的角度来看待人生,很多教育都会变得容易一点,容易在哪里呢?艺术的本质,它做的所有事情就是创造作品。如果把人生当作一件作品,大多数的决定、尴尬和不够优雅的时刻都可以去掉,因为我们在完成一件作品。

传统的儒家教育说,人要自律,独处的时候要像待客一样,待客的时候要像独处一样。或者更直白地说,小时候我外婆经常说,“头顶三尺有神灵”,或者“人在做,天在看”,这是中国人非常宝贵的自我观照的系统。而艺术或者美的训练,是更高一层和更主动的,不是说有他人在监视你,或者头顶有一个光屁屁的天使一直拿一个小本记录你的言行,我想这也是蔡元培先生说艺术可以代替宗教的原因。宗教还是多多少少会感受到束缚,而艺术是非常主动的,你把人生当作一张画纸,你的每一笔都需要谨慎,每一笔都需要表达出美的状态,以及每一笔都更希望它更优质化地表达出打动你的东西,然后打动他人。

如果一个小朋友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关注着美,不仅仅是每天穿得很好看,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说话要好听,处事更得体,而是说他会始终带着一个观照的态度看他的人生。音乐可能更简单,因为音乐是跟时间紧密相关的艺术,如果把人生当作一首曲子来听,能够从容地在单位时间里注入更多的情感,创造出更多的感受,这样的人生真的很美好。

以上四点是我对美育的全部感受,基于以上四条,接下来讲大家经常问的一些问题。

艺术的训练是在表达感情

大概在去年夏天时,我跟陈丹青老师一起做了一个关于“美术教育”的家长小朋友见面会,事后陈老师觉得每个家长问的问题,小朋友要不要学画画,要不要学素描,非常具体,也非常的技术。

我一直坚信只有快乐的过程才能够到达快乐的目的地,如果这个过程不够开心,改变路程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目的地。我们需要检讨或者审视一下,关于美育的目的是不是有问题。

关于训练,所有的艺术都在干一件事情,就是表达感情,这也是对诸多有关艺术问题的第一条答复。

音乐家用音符来表达感情,画家用笔触来表达感情,诗人用诗句来表达感情,最后都是关于我们的这颗心,心里有多少真情才能打动他人。一个人所有的心得和见识,都会完整真实地降临在他的艺术作品里。其实每一个小孩随便拿出一张纸画的画,或者练习弹了一首曲子,也是他人生的作品。所以作品跟人是一个主机跟云端下载的关系,或者是一个打印机与电脑主机的关系。我们可能花了太多工夫在下载端的升级上,但是没有注意表现内容产生的主体上。

孩子如何拥有这样的自觉?我想是父母引导的。父母或者说老师不够重视美,美在他生活里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小朋友会很困惑,为什么一方面整天让我弹琴,但是你从来不听音乐呢?这是我听到很多小孩跟我讲的话。我妈整天逼我画素描,她连伦勃朗是谁都不知道。如果你不够爱艺术,孩子不会爱艺术的。

我成长的过程中,艺术从来对我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重要,是一件特别平常的事情。

王国维先生说了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很容易被误解,他说:“艺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他说得很有意思,当人们脱离了生存的基础需求后,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和慰藉,那么艺术就是一个家园,是一个保护。这个听上去,会觉得对艺术很痴狂,好像是一小群不食人间烟火,或者已经跟我们普通人生活完全不一样的一小撮人的生活,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如果艺术只是一个给人看的东西,或者说你生活的外挂,我们现在逼孩子花那么多时间去练琴、画画,值得吗?他再也回不来的童年,天天被逼着要死不活的值得吗?显然不值得。

每个孩子其实都他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点,自己做的决定是比较容易坚持的,而逼迫做的决定即便是努力,将来还是会有很多负面的情绪要处理。

所以我觉得在选择什么样的美育具体项目和具体技艺的时候,不要太着急了,等一等,听一听,小朋友会有他自己的角度,或者真正感兴趣的,每个人都带着热情来到这个世界上,热情是最宝贵的,千万不要用我们的意志力或者某种强迫去消磨了孩子的热情。

艺术的学习

艺术的学习具体来说是关于眼界、入手。

入手可能还有另外一个词叫取法,以及专精,我取了一个搭配。具体来说,眼界呢,这是一个金字塔型的成长,如果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让小朋友接触到经典,其实不用太多,带他多去博物馆,多去看画展,多给他买尽量精美的画册,陪他一起看,然后带他去听小朋友音乐会,或者多给他听一些经典的音乐,而且你不怕要小朋友听不懂。

不要太拿我们的思路觉得小朋友应该听什么、看什么。市面上由简到难的思路我觉得有点问题,因为对小孩来说只有多跟少的差异,没有简单跟难,他接触到什么,他入手是什么,他就认为是什么。所以最开始如果能够起手高一点,眼界宽一点,取法来自经典,对他来说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开始。

关于专精和博取的搭配,他应该在一件事情上或者一个阶段上取得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然后他在现阶段广泛地吸取营养。就是千万不要在没有量变产生质变的时候,赶紧换各种各样的花样给他,这是没有效率的办法。

不要介入小孩的艺术学习

我最想告诉在座的爸爸妈妈,或者将来的爸爸妈妈的小建议,就是不要介入小孩的艺术学习。

简单的说,什么都不管,让孩子自己随便学。我自己的经验是父母该鼓励什么,是一门非常复杂而且有难度的学问。

有一本书叫做《天才是训练出来的》,我记得在微博上推荐过,大家有兴趣可以买来看。其中也提到我刚刚讲的这一点,父母要学会鼓励孩子。退一万步来讲,如果家里父母是画家,或者音乐家,出二代艺术家的可能性蛮小。就是因为爸爸妈妈说得太多了,有太多的想法,太多的建议,太多的观念,小朋友真的消受不了。

所以父母最好是在旁边给他鼓掌说,你真努力,为他的努力和勤奋,为他的鍥而不舍鼓掌,而不是为他做出来的成果鼓掌。

而艺术的学习,甚至每个阶段都是在打破自己,不打破是不能往前走的。你的赞美相当于给他设置了最严酷的壁垒,他由于想永远得到你的表扬和肯定,就会试图保持,一旦需要进步打破自己时,心里会有很多难受的情绪,所以尽可能在旁边当一个啦啦队,鼓励他的努力,以及他在过程中不断往前走的表现,而不是鼓励他的成果。因为你的表扬的累积起来,就是他未来突破自己的压力。这一点是我今天讲座最重要的一点,我一定要告诉大家,真的不要进行结果性的表扬。

不管是正面的表扬,还是父母的批评都没有什么特别好的结果,因为他们是一棵小小的苗,不管你做出什么样的动作,其实对他都是有影响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动作,给他把周围的环境整理好,让他晒到太阳,让他自己成长。

我之前讲的那四点对在座的都有帮助,是老天爷设计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孩子们都很自我,希望有一天,当他们处在周围有很多人,在一起非常严酷地竞争时,有一个自娱自乐的园地,自我平衡的地方,和一块休息的地方,可能他喜欢的某一个手艺,某一个艺术的种类,以及由于他身上多多少少散发出阳光的艺术气质,得到他人的眷顾多一点。

跟自己玩儿,是每个人需要的能力

自己跟自己玩,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能力。

如果你的快乐一定要他人给予,这个局面已经不够优雅了。我倾向于自己玩得很开心,然后分享给大家。当自己玩得足够开心时,才有吸引力让他人来陪着你玩。

将来一个很自我的人,怎么在社会上混?这跟时代有关系。普遍70后或60后,更多的时候被强调一致性,就是很怕别人不带你玩,或者很怕跟他人没有共同的游戏、话题和喜好。但是从80后、90后,甚至我们身边的00后、10后,这个担心已经逐渐减弱了,发达的虚拟网络世界,让人们对直观的反馈会少很多依赖。现在的小朋友,你很难让他不自我,也很难让他服从规则,服从可能没有什么原因的集体纪律。

不安全感来源于不确定,但是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经历很多交替考验的过程,这一轮一轮的考验下来后,你依然是不确定的,不见得考验完了就有确定的结果。

反过来,什么东西是确定的?其实就是庄子说的“艺道的专精”,也就是说手艺人一般活得比较踏实。这一点点的踏实,对我的人生非常重要。因为我不是一个世故的人,活得还蛮幼稚的,每天看上去很淡定,其实每天的人和事都给我非常强烈的冲击,都是崭新的,都是考验。为什么我显得好像很有主意,很淡定?是因为我有手艺。同样,艺术的美,任何一门技艺如果能够通过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变成一个长在自己身上,跟生命连接为一体,是自己的一部分,我想这个安全感比任何人际的、金钱的安全感,或者说某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和保障带来的安全感更重要,是对人生更好的保护。

为什么佛教说人生是苦的?不是因为没有快乐,人生有太多快乐了。只是因为我们的人生注定有一天,一切都要消失,这一点已经足够苦了,足够作为一个需要从有限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所拥有的时间、精力和一切,如果不能正视这一点,将来我们都要面临这一刻的时候是慌的。

回顾历史时,我们不大会记得当时最有钱的人是谁,当时的君主是谁,当时呼风唤雨的将军是谁?通常会记得当时的艺术家是谁,当时最有名的文豪是谁。所以艺术可能是最直接或者人类最幸运的一个拥有,它在某种程度上让有限变成无限,让我们知道关于名利,关于一切东西的妄念是会幻灭的,但是美是不朽的。

冰心先生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她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这真的是艺术的力量,我还蛮开心的,但每次读到这个地方想哭……真的写得非常好。

人生有太多艰难的时刻……我真的好喜欢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娜塔莉·波曼问让·雷诺:真的是童年那么艰难吗?他回答说:不是的,整个人生都很艰难。

作为一个成年人过儿童节,就是因为成人的世界太复杂,我们只能坚守自己的童心,自己的才华,自己的心地光明来获得更多的快乐。也希望美育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不是香菜啊、葱啊,这样可以不吃的东西,而是成为孩子们人生最丰富最美味的营养。

林曦水墨

免责声明: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凤凰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