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冠中:设计的本质在现象之外
商业
商业 > 商业 > 资讯 > 正文

柳冠中:设计的本质在现象之外

柳冠中,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兼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华龙腾奖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所长。

1984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多年来勤奋耕耘、为人师表,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已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其教学、学术和设计实践活动遍布大江南北,培养了大批该专业的教学和设计精英、骨干;其“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事理学”等理论方法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都产生了导向性影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

12月18日,在忽米网联合CIDI主办的工业设计大数据融合创新论坛上,柳冠中分享了主题为《设计——再格式化的思维方法》的演讲。他提出,好的设计师要具备三大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贴近生活,研究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归纳、联想、创造、评价,形成设计的思维逻辑。

1545209223544955.jpg

以下为柳冠中演讲实录:

各位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个会场上跟大家分享设计思维,现在国内对工业设计的推广、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高潮。下一个阶段我们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思考?工业设计在中国推广了40年,接下来的路我们怎么走?这件事值得大家一块来探讨一下。

我的观点是“再格式化”,就是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多规矩和标准了,那么在转型期间,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也就是再开发,产生一个新的机制,抓紧时机,使国家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

什么叫再开发?首先是眼界决定宽度,格局决定高度。高度和格局不一样,思考问题才会不一样。有了这两点,才有速度。不然这个速度就会往相反的方向。所以转型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转型。

科学告诉我们,左脑是逻辑思维,右脑是形象思维,但是中间没有钢板,从来都是综合思维,而综合思维最重要的就是抓到抽象的本质。所以抽象思维的培养是设计思维最重要的前提。我设计的不是杯子,而是提供一个解渴的方案。对商家来说,消费者想要的是杯子,但是设计师设计的初衷是解渴。

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是什么?我认为是实事求是。咱们中国人有句俗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么,眼见真的为实吗?眼见绝对不为实。我们看的都是眼前的东西,都是凭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最后要走到死胡同的。感觉就是感官,感官看见一件东西,但背后的东西却不知道,所以都追求眼前的利益,看见了眼前的好处,但忘掉了本质。

我们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过去几十年,我们其实更偏向加工型制造大国,一部分“制”是引进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技术,我们只是在“造”。但我们不满足于“造”,也不能满足于“造”。大家都在讲工业设计,到底工业设计是什么?酷、炫、时尚、爆品、痛点吗?不是,这些都只是商业词,不是设计词。我们做设计不能只追求的表面的东西,我们设计要研究的,是解决人的需求,而不是拿技术来炫耀。

而现在我们要走“中国方案”,我们要研究中国的事情:中国的地理环境,中国的气候,中国人的各种行为方式,把握了这个源头,你才能真正创新。这就是实事求是。我们中国处在世界的什么位置?是什么气候?有哪些地貌?我们中国的问题有哪些?如果这些问题不思考清楚,只是去跟时髦,跟欧美国家的路子,我们就永远走不出来,永远跟在外国人后面。

学设计的关键是要学什么?是抽象能力。就是通过学一个知识,抓到了本质以后,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世界的知识分两种,一种是可编撰的知识,即书本课堂的教材;而另一种是体验的知识,必须自己体验,去身体力行地生成程序知识。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在于人具备抽象能力。所以我们要培养抽象能力,而不是被具体的对象束缚住。

我们学习都是从自觉到自发,学习以后致知格物。有了理论的指导,才能够举一反三,到了社会根据中国发展的情况,变化的发展,再去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要对这个世界,对我们周围的环境重新格式化,要把这个规律重新摸到。我们设计者要创造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健康的生存方式。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时代?柯达胶卷是被另外一个胶卷厂顶替了?不是,是数码相机。数码相机被谁顶掉了?是手机。康师傅是被另一个方便面打倒的吗?不,它是被外卖代替。这些都是所谓跨界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不能永远在跟在人家后边。现在所谓的跨界融合,融合创新,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平台,一个重新格式化的生活方式,这是设计跟科技结合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银行就是金融、出纳吗?机场难道就是候机的吗?我们的思考必须要跨界。

我们人类从来不会被某一个阶段的问题阻挡住。中世纪之前,罗马的古建筑非常有名,你们如果到意大利罗马去看看万神庙,万神庙的确是非常美。太阳从中间射下来,在那儿待一个钟头,你看光柱在移动。这个建筑技术后来到了中世纪就失传了。但是人类不因为它失传就停止进步了,后来哥特式又出现了。人类的历史从来都是一个技术代替一个新技术。

所以我们说设计教育一定要培养能跨界的人才,要能够整合复杂社会系统的人才,因为社会是系统的,你必须跟别的行业的人沟通。在当代,我们提倡的是十字型人才。在横向展开的领域钻深以后,必须要开辟一个新的领域,这是社会世界竞争的焦点。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

我们必须深入生活,所以研究从生活中入手,从生活中提出要求,让技术去实现。给技术出题目,这是我们设计师的责任。大家可以回想,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基础研究的厚积薄发。现在又到了这个时机点,我们能不能走出来?如果我们仅仅是靠引进来发展经济,我们永远受制于人,我们必须自己要做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创新。长期研究基础,才能有强大的工业产业支撑,才有我们自己的体系,才能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理论。

所以一讲基础,什么是基础?什么叫基础研究?基础,你根本看不见的,所以基础的概念伴随着外因的复杂。我们看到世界上任何新鲜的东西,一定要思考,必须追根溯源,而不是看到现象,得学会追根究底,而不光是字面上的理解。这是我们学习扩展知识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去探索,要去实践,要找到新的理论、新的规律,这世界才会精彩。这就是实践,这就是基础。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试错,是探索,是打破,是提出新的做法,我们到社会上,因为社会是个复杂的综合体,你必须跟其他专业人才合作,你还得跟政府合作,跟房地产商,跟投资者打交道,这种能力的训练,是在教室里边培养不出来的。

所以设计师必须学会从外因去思考。研究外因,回过头来矫正你的目标。目标系统跟外因的关系,这是我们设计师的一个设计逻辑。因为设计都是一个适应性系统,你要适应,那就绝对不是适应一个物理环境,而是一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比物理的要复杂得多了,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这个过程,你必须知道一个有限的合理性,这是我们要训练的能力,也就是思维的逻辑方法,把研究目标系统化,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罗马不是在一天建成的,新的东西永远不是一下子就产生,往往都需要一个迭代,需要去优化。所以创造机遇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世界在变化,一切都在变,那么我们设计师能不能适应这个变化?这个问题非常难,但是我们必须要有方向的指导。设计师跟艺术家以及科学家在思维上有很大的区别,艺术家是见自己,从自己角度去观察世界;科学家是研究天地,找自然规律;而设计师呢,是见众生,要解决社会问题。这是我们设计师跟科学家,跟艺术家的差别。可持续生存对人类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设计师一定要牢记这点。

所谓“真善美”不是孤立的“美”,是在“真”的基础上,“善”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称做美。否则只是时尚,而时尚是短命鬼。时尚,不是设计师追求的,那是商业追求的。所以我们搞基础设计,基础研究,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人才成长的起点,一个国家的强盛都是教师在讲坛上完成的。所以我们希望教师成为一个最伟大、最美的职业,成为优秀青年的向往,用最优秀的人才去培养更优秀的人,这是我们设计教育必须担负的责任。

中国有一句格言: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必须离开庐山,看了黄山、喜马拉雅山、泰山,你才有资格评价庐山。设计的本质在现象之外,设计不仅仅是技巧、知识,而是在掌握知识以后去创新,去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这是我们设计师的主要职责。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