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华涛:记录时代,潜心创作

小寸头、微胖的脸、微胖的身材,四十五岁的滕华涛从片场来到茶馆接受采访。穿着衬衣西裤的他,儒雅谦逊,说起话来很温和,正如何东在《非常道》里对他的形容:这是一个不像导演而更像西方作家的导演。

2007年后,《双面胶》、《蜗居》、《裸婚时代》等等这些爆款都市情感剧,让滕华涛成为了最懂时代的人。那几年他是真的火,拍一部剧红一部。而他导演的电影《失恋33天》也成为黑马,拥趸无数。他就像挥舞着一面旗帜,随时告诉观众这个时代症候在哪里。

所有人都认为滕华涛就应该一直拍都市情感题材时,他却毅然放弃“安全牌”:不导演电视剧了。他选择弢迹匿光,做一个潜伏者,默默地创作新的电影作品。不惑之年,他不再为光环而欢呼,安心做自己想做的,用更多的时间打磨作品,同样也是在打磨他那更好的天籁智尚人生。

大时代里的记录者

于众人而言,滕华涛一直是那个读懂时代机关密码的导演。

刚开始做导演时,滕华涛就遇到了一个“好时代”。千禧年之后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相应的价值观还没有培养起来。精神上迷茫和撕裂,物质上患得患失,都市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元化,冲突感愈加明显。这些时代特征,让滕华涛拥有了足够的题材去创作。

2007年,电视剧《双面胶》播出,讲述上海姑娘和传统的婆婆相处磨合的过程,播出后获得了极大的反响。这部作品的走红,也把导演滕华涛推向了观众面前。

实际上,不管是刘易阳和童佳倩曲折的裸婚爱情,还是为了房子而矛盾频频的普通人;亦或是失恋33天里的失恋故事。他的作品都是当下社会热点话题的聚焦,是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度剖析。观众们经常从剧中找到自己,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有评论认为滕华涛的剧就像“新闻话题剧”。他却认为自己并非负责研究市场热门,而是记录社会变化轨迹,“影视创作不是报道,不是先去调查哪些东西是热点就去拍。从剧本的打磨到拍摄出来再到播映要一到两年时间。如果是报道式的一味追求热点,播出时就已经过时了。”

刨除表面的热点效应,凸显里层的时代变迁、城市文明的冲突、普通人群的价值观流变等等,才是影视最需要关注的东西。

在滕华涛的作品里,会有渣男、小三、贪官等等角色的冲突表现。但是,这位导演又费尽心思地想让观众看到在“坏角色”之外,更多的是生活常态,是为了梦想而打拼年轻人,是为爱情而坚持的情侣,是为生活更美好而努力的普通人,这些才是他所想表达的主流价值观。

“拍摄小人物已经演变成了自己的一个喜好,如今更成为一种责任”,此前滕华涛便表达了内心的使命感。他要记录时代的变迁,希望有一天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一起,就像一本社会百科全书一样,里面尽是人生百态中极致细腻的情感。

滕华涛对时代脉搏天生敏感,他拒绝浅层地跟风热点,而是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用极致寻真的态度去探索,拨开表层找到最核心的症结。他又并非一味地说教,而是让主流的观念和非主流观发生碰撞,用普通人细腻又复杂的情感,来记录一个本就百态的丰富世界。

在产品打造中,更需要用极致寻真的态度追本溯源,找到客户的核心需求。进入中国十三年,天籁始终在深入了解客户,在不同时期找到不同的突破点,打造更符合消费者所想的产品,让客户实现智能驾享,获得最随心所欲的生活体验。

“按戏选人”,用理智和克制导演

滕华涛被视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之一。这一代导演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重要时期,新旧思潮交替,“叛逆与反思”是共性,代表导演有张元、王小帅、管虎等。

不过滕华涛却认为自己不属于第六代,“第六代属于比我们更早一批。只有在特定历史和社会状态下才要分代,大家都有共同的主题要表达,比如第四代的沉重社会,第五代关注文化冲突,第六代注重个性解放。第六代之后中国电影没有所谓第几代导演了。”

随着社会进入多元化发展,每个导演的关注点不一样,爱情、历史、科幻等等题材都有,滕华涛认为这才是目前正常的现象,“什么样的导演都有才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独立的想法”。

也正因此,复杂而细腻的都市情感生活剧,也就成了滕华涛最明显的个人风格。

被问及自己本身就很细腻敏感时,滕华涛说,“其实我不太确定自己是不是很细腻的人。但是我确实能够把文字当中,人与人之间比较细腻的东西想办法表达出来,传递阅读这个小说时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

导演的想法要通过演员的演绎表达出来,演员的表现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优秀与否。

“演员演得好不好其实是导演的责任。如果没演到位,导演就不该喊过。放映出去观众不喜欢那就是导演的问题,不能说演员自己演砸了。”滕华涛说,在开拍前,自己会告诉演员:我来负责你们的表演状态,告诉你这个人是什么样的要怎么演。

演员选得对,成功了一半。而滕华涛曾一手捧红了海清、张嘉译等演员,被誉为荧屏“伯乐”。

选择演员时,滕华涛的方法是“按戏挑人”。通过和演员不停地聊天,让演员放松下来,慢慢呈现出自己原来的模样,他再判断这个人与剧本中的人相似度有多少。“不管是多大名气或长得很出众,如果跟我的剧本相似度只有10%,我是不会选择他的。”

确定演员后,是反复的沟通。“演员经常产生疑虑‘我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导演就需要不断地和他们沟通,这个角色的年龄、性格、家庭背景是怎样的,分析出其中暗含的人物逻辑。如果演员有好的想法,也会适当采用。这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滕华涛非常注重故事逻辑。《等风来》中男女主角只有短暂的友情而没有爱情,很多观众为此感到遗憾。滕华涛却说:“一个旅行就十来天,可能会有很多感触很多思考,但是来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我很难接受。”在他看来,角色不应该脱离现实而存在,每个人物的言行都有逻辑,不会突然这样或突然那样。

作为一个导演,滕华涛非常理智,他“按戏选人”的方式,实际上是当前影视业最需要的。用对的演员而非贵的演员,不断引导演员回归的演戏核心,做出最好的作品来回馈观众。滕华涛也是克制的,他坚持人性化的角色,人该如何做角色就该如何表现。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天籁的产品设计中,从不缺乏理智与克制。天籁拒绝跟风式地为设计而设计,而是在对客户需求进行大量的分析后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也正因此才有了每一处设计均体贴入微,并且符合精准客户特性的好产品。

放弃“安全牌”,潜心修炼做更好的作品

显然都市情感类题材是滕华涛的王牌,但他却在2012年的《浮沉》后宣布不再导演电视剧,仅以监制身份出现。很多人都为他放弃了这张“安全牌”而感到可惜。

滕华涛却说:“影视创作如果太安全是没有太大意思,也没有太大的冲动继续做同类型的事情。每个时期的创作想法都不太一样。”他希望把更多精力放到电影创作中。

《失恋33天》、《等风来》之后,滕华涛又并没有其他的电影作品呈现。众人讶异,却不知,这其实是滕华涛的蛰伏期,他在全身心筹备着科幻电影《上海堡垒》。他说中国的观众应该需要这样的工业体系电影,而不仅仅是小而赚钱的电影。

滕华涛很了解自己:“比较喜欢按部就班做一些计划内的事情,像《上海堡垒》会花比较漫长的时间,一点点做计划,一步一步实现,才会有更好的东西出来。”

有观众说,滕华涛“心平气和讲故事的能力很强,而且没有大部分导演那样的自恋和急躁”。不过,一旦对话起来,耿直的他却容易“把天聊死”,甚至有些令人“泄气”。众人以为的他应该是那样做,而他却偏是这样做。他相信,先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别人负责。

理智如他,从不会因为爆红而膨胀,也不会因为所谓的低迷而惊慌,他不着急着把作品推给观众,也不害怕过去累积的成就被消解掉。他始终坚定地在自己的界限里自如行走。

毋庸置疑,滕华涛一直过着天籁智尚人生。他用智慧的双眼和极致寻真的信条,挖掘出社会中奇形怪状的问题,记录着时代的变化。他又坚守正能量的一面,主张大众认可的价值观。他放弃“安全牌”,走出过去的辉煌,退回内心世界潜心修炼,做出更好的作品,这才是他对观众的负责态度。

弢迹匿光,潜心修炼,在人生百态中揣摩情感的细腻极致,把作品做成一部社会百科全书,这就是滕华涛的天籁智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