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天下多名寺 还看此寺奇——千年名刹凌云寺纪略

2010年10月29日 15:19
来源:乐山广电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

2010年11月,千年名刹凌云寺二期维修工程将全面完工。同月21日(农历十月十六),还将隆重举行“乐山凌云寺重光暨照观法师荣膺凌云寺方丈、乌尤寺晋院法会”及庆典。

本报从本期起推出《“凌云寺重光”专题聚焦》,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凌云寺一千三百多年的厚重历史文化。敬请关注。

■凌云寺重光专题聚焦Ⅰ

天下多名寺,还看此寺奇——千年名刹凌云寺纪略

千年名刹凌云寺,位于乐山岷江东岸,古楠环翠,寺宇轩昂,俯临岷江、大渡河、青衣江,雄踞凌云山就日峰、丹霞峰、望云峰、祝融峰、兑悦峰、栖鸾峰、集凤峰、灵宝峰、拥翠峰九峰,与峨眉山遥遥相对,蔚为西南第一。寺旁是天下闻名的乐山大佛,寺外气势浩荡滚滚而来的三江水汇流凌云山麓,从大佛足下向南迤逦而去。

凌云寺是大自然奇景和人类杰作的奇妙和谐组合。天造妙景,彰大自然之奇美;千年古寺,显佛文化之深邃。因寺前三江交汇的临江峭壁上,凿造有世界之最的弥勒佛坐像,人们将乐山大佛作为了凌云寺的象征、标志,所以普遍称乐山凌云寺为乐山大佛寺,大佛也就称为凌云大佛、乐山大佛。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嘉定州志》称“凌云寺在凌云山,一名大佛寺”。凌云寺也因高僧海通禅师首倡修建乐山大佛,更加名声显著。

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五年(1510)嘉定州同知胡缵宗《凌云寺》诗赞凌云寺:倚江山突兀,夹涧草葳蕤。客击云中磬,僧磨石上诗。泉声流竹细,塔影照山迟。天下多名寺,还看此寺奇。

寺早于佛

凌云寺建于初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618—626),距今近1400年,早于乐山大佛的建造,是中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凌云寺名取意高入云霄,山河升腾,意气昂扬,佛法宏远,佛圣之地。

唐开元初,开凿大佛前,寺宇又有扩建,有“历朝敕九顶山凌云大佛等额”。唐宋以来就是著名的佛国名刹、朝拜灵域。凌云寺殿宇布局独特,寺宇辉煌,有历史悠久的佛教文物,摩崖诗文,石刻佛龛。亭塔楼阁依山傍水而造,错落巧构,各具风姿。寺周名花异草,古木参天;岩畔仙禽语,林端花露香。晨钟暮鼓,梵音缥缈,涤滤心清,体绝尘俗。

开元元年(713),凌云寺方丈海通禅师发宏愿在寺旁开山劈石建造大弥勒石像。开元十八年(730),大佛“全身未毕,禅师去世。”海通去世时,阻塞三江急流的山崖已全部打通,大佛的头部和胸肩这段设计精妙、费时费工的工程已完成。

“开元初,有沙门海通者,哀此习险,厥惟天难?克其能仁,回彼造物。以此山淙流激湍,峭壁万仞,谓石可改而下,江或积而平。若广开慈容,增廓轮相,善因可作,众力可集。由是崇未来因,作弥勒像,俾前劫后劫,修之无穷”(唐•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

“有黔僧因山凿像,绀殿十层,其徒日众,盘礴至今”(明•彭汝实《嘉定州创建九峰书院记》)。

“在昔凌云寺处水势湍急,行舟每致撞破,为害甚大。唐初,海通禅师见而愍之,欲为救护,遂于山上錾一当来下生弥勒尊像,高三十六丈,所坐莲华不在数内。由师愿力感佛慈加,水改其道,靠山之处,涌一沙洲而居人焉。师意以弥勒为当来世尊,慈无能胜,造此大像,不徒仗佛慈力,救护行舟,深冀见闻之人,纳于八识田中,为现生发心修行,往生西方,将来回入娑婆,辅弼龙华,一大因缘。终师之世,尚未圆功,至德宗贞元间始成。”“此吾国第一大佛也。然佛真法身充满法界。至于应化所现,则渺无一定”(民国•释印光《四川乐山县大佛凌云寺创建藏经楼功德碑记》)。

开元二十八年(740),剑南道节度使章仇兼琼、贞元初年(785),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继续修建乐山大佛,于唐贞元十九年(803)峻工,前后历时90年。

唐建中元年(780),德宗颁《修葺寺观诏》,要求各州府培修振兴寺庙。凌云寺随即进行了大规模维修。

唐会昌五年(845)七月,武宗李炎下灭佛令。“佛教除长安、洛阳各四寺,地方诸州各一寺外,悉毁坏之”(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嘉州、眉州、陵州等奉诏毁佛寺,凌云山上八寺俱毁。凌云寺因当时属“上州”的嘉州最具规模“中心大寺”,且“工作精妙”,得以保存,并在佛教寺院改名现象较普遍的唐宣宗时,一度改名报恩寺。南宋祝穆所撰《方舆胜览》云:“九顶山,在城左,有九峰……会昌以前峰各有寺,今唯存报恩一寺。”明万历进士、四川按察使曹学诠《蜀中名胜记》指出:报恩寺即凌云寺。

唐宣宗元年(847),废除灭佛令:“其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应会昔五年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住住持,所司不得禁止”(《旧唐书》),使佛教“法难”之后得以迅速恢复。

唐僖宗年间(873—888),凌云寺僧众在凌云九峰的灵宝峰顶建凌云塔,后称灵宝塔,封藏高僧舍利,供奉法物珍宝。第三层塔门洞顶上有唐昭宗光化(898—900)年间渭南贺雨诚墨字。“书院西为浮图,唐时建,十三级,石磴可登”(明•范醇敬《凌云寺志略》)。

州之胜曰凌云寺

五代、两宋300多年间,凌云寺保护完好,香火旺盛。

北宋末,于凌云寺南栖鸾峰清音亭故址,始建蜀中名楼东坡楼,初名载酒楼,取苏轼“载酒时作凌云游”诗意。南宋时曾一度改为横山堂,后邵博复名清音亭。

南宋绍兴八年(1138)同进士,曾任果州(今四川南充)知州,后居四川嘉定犍为而卒的邵博游访凌云寺,请教照禅法师,了解凌云山清音亭历史,写下著名的《清音亭记》:“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寺,寺之南山又其胜也。嘉祐中,东坡先生字其亭曰清音,则又南山之胜也……”

宋末,元兵至蜀,战乱迭起,祸及嘉定。宋军率嘉州百姓、僧众,与元军作战长达32年。凌云山“九顶”外围军事城是主战场之一,凌云寺建筑、文物古迹毁坏严重。元时,凌云寺毁于兵燹,明初重建。“元时寺废,国初重建。寺麓有唐放生碑。循石磴而上,有雨花台,有兜率宫,弥勒石像甚古。山门曲转,为殿三层,两庑列罗汉十八……海内梵宇所仅有也”(明•万历《嘉定州志•寺观》)。

明永乐十四年(1416)春,僧正海觉及凌云寺住持心果大和尚化募铸造“佛日增辉”大钟一座。钟高2米,重约两千多斤,质料为铁合金,两瑞兽跃然钟顶复为钟钮,钟上莲花、祥云图案铸造精美,音色纯正,声彻九重,响遏行云。钟面铸文至今清晰可辨。根据铸文判断,凌云寺在明代永乐年间称“大佛禅寺”。此钟至今完好,存于寺内,有重要的文物史料价值。

明成化十五年(1479),凌云寺僧正常真募资对凌云寺加以扩建。明弘治七年(1494)端午,历时十五年的凌云寺扩建装饰完工,蔚为西南大寺。常真及僧正明福等立石碑《重新凌云寺记》。此碑现存凌云寺藏经楼旁桂园。

明嘉靖十年(1531)秋,“御史大梁熊子爵奉命谕蜀,所至以兴学育才为务”,拨公银五百两,由嘉定知州郏鼎在凌云山创建九华书院,嘉靖十二年(1533)建成。院址在今凌云寺拥翠峰。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嘉定知州袁子让编撰《峨眉、凌云二山志》,作序赞叹:“云之胜,如入金谷,诸华争丽。登峨望峨,乾坤一目,云物百出,于天下无不有;人云玩云,芙蓉九削,锦炼三文,于天下为希有。一擅至大,一穷绝奇,其赋形供眺,各树一帜,其为域中佳山水则一也。得天下于蜀,得蜀于嘉,得嘉于峨眉、凌云。登峨眉、凌云,乃知天下有如此流峙也。噫!夸父之技,巨灵之工,一至是耶!二山据天下之胜,二山乃贵;嘉州并得二山,嘉州乃愈贵。”

“明末袁韬、武大定作乱,(嘉州凌云)寺为灰烬。”(清•王士桢《蜀道驿程记》)。“凌云之胜,古今人人能言……袁韬起营,并毁此寺及僧舍百余。千年古寺,一旦成瓦烁之场”(清•康熙《嘉定州志•卷之二》)。

清康熙六年(1667),四川按察史李翀霄出资,由凌云寺方丈重建凌云寺,维修大佛,修复寺内外古迹。现在的凌云寺大雄宝殿,弥勒殿皆为那时所建。此后又经过多次修葺,保存了现在的面貌。

“凌云寺在县东过江二里,唐建。康熙六年按察使李翀霄重修,一名大佛寺”(《四川通志•四十一卷》)。“寺内所塑十八罗汉,曲尽其状。”“山门曲转,为殿三层,两庑列罗汉十八,甚有生气,海内梵宇所仅有也。”(清•康熙《嘉定州志》)。

(本报记者整理)

[责任编辑:刘延清] 标签:凌云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