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创 ifeng.com
girl
赢创

赢创德国发现之旅散记

唐驳虎 唐驳虎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10月10日-13日,受全球化工巨头赢创工业集团的邀请,我和美丽科学创始人梁琰博士,赢创-凤凰网联合主办的“发现化学之美”创意摄影大赛冠军杨智浩同学等,共赴了一场短暂但收获颇丰的赢创德国发现之旅——准确说是鲁尔区之旅。

这既是一次参观游览,又与通常的个人旅游相当不同,因此所见所闻值得记录与分享。

德国吸引人的元素很多,它的汽车、机械制造、足球、啤酒、不限速高速等等一直都令人向往,再加上童话世界,阿尔卑斯山,魔法森林,人间仙境等等,这也是欧洲的一个旅游资源大国。

但这次我们去的,却是它传统意义上最“乏味”的鲁尔重工业区,除了唯一著名的历史遗迹科隆大教堂,还有什么好看的呢?——当然有啦。

【莱茵河谷——传统与森林】

从欧洲航空枢纽法兰克福坐火车到鲁尔区,一路上欧陆风景铺陈开来,乡村大片大片的田园、绿地、植被,路边开始被秋雨初染红的缤纷色彩,宛如油画般美丽。

但更令人吃惊的,是这里一路延绵的森林。

德国的面积3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加河南;而人口总数也达到8200万,接近这两个人口大省的一个。而东部和南部的黑森林山区地带,人口密度并不高,莱茵河沿岸正是德国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华北平原相当甚至略高。

但火车一出了市区,就是大片的山峦、森林,到处绿树成荫,碧草似毯,郁郁葱葱的草木覆盖了建筑之外的每一寸国土。

而当驶入中莱茵河谷,这个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运输线路时,更是诗情画意和传统文化扑面而来。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延绵65公里的中莱茵河河谷,和她沿途的古堡、历史小城、 葡萄园,生动地描述了一段同多变的自然环境相缠绕的漫长人类历史。几个世纪以来,为无数的作家、画家和音乐家提供了灵感。

在这并不宽阔的河谷坡地上,矗立着众多的中世纪的古堡、上千年的葡萄耕作文化,以及沿河古镇景观。这里发生了众多历史事件,演绎了许多传奇,记录了德意志的国家历史和日耳曼民族精神。

尽管遇上了德国初秋晦暗的阴雨天气,但莱茵河上,仍然是一艘又一艘的长长游船穿梭往来,环境优美,风景如画。

间或有满载着煤炭的敞舱货船、管道密布明显是运送化学品的驳船驶过,提醒着我们这条清澈纯净的观光河流,依然是欧洲繁忙的运输大动脉,更是承载过德国煤钢化工工业腾飞的历史。

略懂一点世界历史地理的人都知道,鲁尔工业区,因其自然资源禀赋,自十九世纪初期就开始成为普鲁士的煤炭钢铁基地和工业中心,也正是德国这个欧洲大国崛起的源动力。

【红点博物馆——工业与转型】

抵达鲁尔区中心城市埃森后,我们一行人参观了赢创工业集团总部,并有幸与赢创品牌传播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赢创的历史。随后,我们驱车前往大名鼎鼎的红点工业设计博物馆。

红点设计大奖是世界三大设计奖中最大最有影响的一个,拥有超过60年的历史,素有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而在这里,超过4000平方米的展区,有超过1000件的近年获奖精品展出,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家居行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博物馆。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太多太多来自中国的产品设计,既有知名的大公司,也有不少小公司的创意。

通体来看,来自中国的产品占了近1/5的规模,虽然还没有达到中国作为第一制造业大国的体量,但相对先前的初级加工角色,在工业设计这一创新领域,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红点设计博物馆的迷人之处在于,由全世界最杰出的设计师和公司设计的最美观实用的现代工业消费品“组合而成”,而它所处的工业建筑本身就是个美观实用的工业设计,还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而其原先的用途竟然是——锅炉房。

是的,红点博物馆所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曾是鲁尔煤矿集团下属的世界上最大的煤矿及焦化厂。

在1986年停工之后,因其修建于三十年代的包豪斯风格厂房的建筑文化价值,以及其作为鲁尔区煤钢化工复合产业的工业历史价值,被保留了下来。并在整修后于2001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并成为鲁尔区的地标建筑。

这是一个坑口焦化厂,坑口就是指它直接坐落在煤矿矿井口。这里的12号矿井,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矿井,每天大型举升机举升出近一万吨煤。而焦化厂,则是将煤炭变成化工产品的生产场所。

这里出井的煤炭,直接输送到边上的大型加工车间,经过筛选、洗煤、分离和高温干熘工艺后,留下来用于炼钢的焦炭,提取出用于煤化工的煤气,还留下了氨,粗苯和焦油等副产品。煤气再经过一系列的化工工艺流程,可生产出数百种重要化工产品。

这就是煤炭-钢铁-化工复合产业,也是德国崛起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今天,前两者在赫赫有名的鲁尔区已经烟消云散。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德国将在明年关闭鲁尔区最后的两个矿井,彻底结束采煤时代。

现在,德国的用煤和中国沿海的相当一部分来源一样,用的是来自遥远南半球,新世界澳大利亚的煤。

尽管跨越了整个地球运过来,再经过荷兰鹿特丹的卸载中转,海运转河运,送进莱茵河,价格依然只有德国开采成本的一半不到。

甚至因为领先激越的零排放环保主张,德国更是计划2030或者2035年,彻底关停煤电厂,全部转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告别烧煤时代。

唯有德国一直领先的化工产业,经过复杂的升级转型留了下来,并且发扬光大,成为今天鲁尔区的第一大产业。

世界顶尖的特种化工企业赢创工业集团,就是其中的主力骨干。

【赢创马尔生产基地——战争与文明】

作为一家主要面向工业体系的特种化工公司,赢创对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且毕竟启用这个名字的历史只有短短十年(2007年9月起)。

若提起其主要前身公司,历史长达150年的德固赛,可能了解化工领域的人就不会陌生。而作为德国煤钢化工复合产业密不可分的传统,赢创的创立,实际上又是一统德国煤矿开采的鲁尔煤矿集团(RAG)转型的一部分。

德固赛、赫斯、罗姆、斯卡维、高施密特等数家历史悠久的专业化学品公司在新世纪之交先后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特种化工集团德固赛。在政府的推动和参与下,德固赛最后并入逐渐停止煤炭开采的RAG,目的是用化工为主的“白色”业务的利润来支付煤炭业“黑色”业务关停善后的费用。 随后,RAG一分为二, “白色”业务以赢创为新品牌, 并于2013年成功上市。

轰鸣的井架、烟囱和高炉沉默了,但安静的化工反应塔、贮罐、管架依然在清洁、环保、高效地生产,支撑着鲁尔区的现代经济。

这就是我们第二天一大早参观的赢创马尔生产基地。

马尔是埃森北边的一座小城市,可以说完全是一座化工之城。二战时,这里是德国合成橡胶和轮胎的制造中心,战争末期被美军战略轰炸几乎夷为平地。

但在停战之后,工厂主管仅用了几个月就恢复了生产,令进驻的美军大吃一惊。这就是赢创前身之一的赫斯公司。

说到当年的合成橡胶,又不得不再提一下德国的煤化工业,以及20世纪上半叶德英争霸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

19世纪后半叶,德国以鲁尔区煤钢资源为支撑快速崛起,威胁到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更直接搅动了欧洲的地缘格局。

所有的人都知道大战将至。而英国是海洋国家,拥有强大的无畏舰队,控制着海洋,并且在两次大战中都牢牢地将德国海军战舰封锁在北海的港口。

德国仅能靠潜艇群的设伏偷袭和巡洋舰的独狼自杀出击搞出一点战术反击,但并没有什么用——制海权仍然毫不动摇地掌握在英国手里。

失去海洋就意味着丧失了资源通道,像石油、橡胶之类的一系列海外战略物资无从补给。

作为大陆国家,德国只有煤和钢,造枪造炮不成问题,但一系列重要化工产品都遇到了难题——从炸药到化肥。

像1914年一战爆发,英国人就估计战争顶多只会打半年,原因是德国进口智利硝石的渠道已经被强大的皇家海军牢牢封死,硝酸和火药生产必将无以为继。

(大部分炸药都是硝化物,硝酸不仅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化工原料,而且也是制造战争炸药的重要物资。而当时天然硝石是制取硝酸的仅有来源)

但英国人忘了,那时的德国已经成为遥遥领先的世界第一化学强国,是世界化学乃至科学研究的中心,在前40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当中,德国就占16人。

于是,在德国化学家的努力之下,仅仅以炼焦煤气为原料,他们制出了氢气,发明了高压催化氮气、氢气,人工合成氨气、再进一步和氧气催化生成二氧化氮,注入水中形成硝酸的办法。一举解决了炸药和化肥的来源。

与此同时,德国化学家还研究出了用石灰和煤制造甲基橡胶的办法,用煤高压加氢液化获得人造燃油的手段,还从木材中制出了木糖醇等一定数量可供食用的物质。

化学家智慧的角逐,使大陆国家德国冲破了资源封锁,可以仅依靠本国的煤、石灰乃至空气和水,变戏法般造出全套经济和战争必需的化工物资。

这就是煤化工。它不仅影响了两次大战的历史风云,这些天才的头脑,发明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概念,直至今天对全人类的文明都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这里面,就有赢创历史序列上的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高压加氢煤变油,从木材中提炼出木糖醇、蛋白质,都是他的天才创造。

当然,现在这里的基本生产原料也变成了原油管道送来的北海石油天然气,毕竟石油化工运作成本更便宜、产品更丰富,而生产种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马尔生产基地是赢创公司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多用户基地,生产着各种各样的特种化学工业品。

化工厂因为高危行业和安全要求,向来是戒备森严之处。(遗憾不能拍照留念)这次得以参观生产中的世界级化工厂,壮观的现代化工业设施,密集的管线反应回路,复杂而精巧,令人眼花缭乱。

而置身其中,看到的却是蓝天白云、花草树木、潺潺河水、清新空气与厂房林立、管道纵横的设备和谐共存的景象。

高环保要求,使得这里本身就是一片宁静的花园式工厂,更遑论对周边环境的压力了。

【赢创Creavis创新中心——创新与力量】

就在化工园区和森林的包围当中,坐落着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地——赢创Creavis创新中心。

赢创聚焦于高价值的特种化学品,业务研发以直接市场和生产技术为导向,用于现有业务的维护和扩展;而赢创的技术与创新部门Creavis负责战略性研发,以开展集团现有产品之外的创新探索活动,拓展全新的业务增长领域。

据悉,Creavis创新中心拥有150-200名科学家,一般由20-30名不同业务专长的科学家们,组成若干个跨学科项目组,集中起来进行中长期的集体研究。如果获得突破性的成果,再转交相关的业务部门对项目组的成果进行生产化研究。

他们是优秀的科学家,同时具备商业头脑、项目管理能力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但更重要的在于创意培植。

令笔者印象深刻的,就是Creavis中心展出的明星专利产品聚酰亚胺沼气提纯膜,这套膜及设备看起来和已经普及到家庭的RO膜净水器非常像,工作机理类似但实则不同。

常见的RO膜实际就是纳米级别孔径的精细分子筛,水分子的直径是0.4纳米,因此可以通过,其他大于1纳米的杂质、微粒乃至病毒都不能通过。这样就制备出了净水。

而生物沼气中除了甲烷CH4,还有多达四成的杂质二氧化碳C02,用于民用燃料生火做饭可以,但用于工业发电,热值是不行的。

而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直径分别是0.38和0.33纳米,非常相似,无法通过简单的分子筛予以分离。

传统的沼气提纯方法有加压水洗、变压吸附法和氨洗法,这些技术需要依附于较多的外在能源和辅助化学品材料;随之产生的废物和废水必须及时处理。

而Creavis中心研发出的聚酰亚胺提纯膜,具有更加精细的多层变孔径控制,以及纳米尺度的分子间作用力效果,可以实现甲烷分子的迟滞和阻纳,二氧化碳分子的选择性渗透,从而几乎可以完全分离。

其实这种材料较早就作为纯技术探索被Creavis中心的科学家研发出来了,但因造价较贵未找到应用方向。后来经过创意搜索,发现了沼气的选择性分离需求,因而一举成为明星新产品。

现在,采用赢创膜技术的设备已经进驻了山东的大型肉鸡养殖场。大规模收集的鸡粪发酵生成沼气,再经过膜提纯,得到纯度99%以上,符合一类天然气标准的生物甲烷,用于生物发电,也可直接进入天然气管网用作工业用途,成为大规模生物污染废物清洁利用的典范。

虽然这种复杂提纯膜价格较贵,但是耐高温高压,寿命长达10年之久,业主使用2-3年后即可回本,因而具备很高的商业价值。

这就是胜出一筹的产品力。赢创对自己的要求是每个产品都要做到世界前3,如此,他们会持续集中精力和资源做好核心业务。

赢创公司的口号就是Power to Create,创新原动力。若想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创新就得更上一层楼。

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各种3D打印材料、新型建筑隔热材料、耐清洁塑料光泽涂层、特殊清洁剂、保护剂、高性能运动材料、LED透镜材料、改性沥青薄膜、天然植物萃取等等不同方向的高科技研发。

还有赢创对未来至关重要的氢能源,在水解分离、储氢、氢燃料电池等三个核心流程的探索理念,真是大开眼界。穿行于敞亮的现代建筑当中,纵论科学风云,也是一件快事。

【多特蒙德队——激情与精明】

第三天,我们又驱车向东,参观了著名的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也就是BVB09,普鲁士1909球类运动俱乐部。

鲁尔区是德国的工业和人口中心,这里不大的面积就有多特蒙德、沙尔克04、门兴格拉德巴赫、勒沃库森、科隆5支德甲队伍。还有波鸿、杜塞尔多夫和杜伊斯堡3支德乙球队,几乎每个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的主队。

但其中最著名的,还是目前德甲总体实力排名第二,世界前十的多特蒙德俱乐部。它的主场,著名的威斯特法伦球场,是世界足坛闻名的第一魔鬼主场。

而多特蒙德的主赞助商及最大股东,就是赢创——由赢创负责赞助事务的负责人带队,我们享受了VVIP的待遇。直接乘电梯进入了球场上层的高级包间,俯瞰世界球坛著名的南看台。

这是欧洲所有体育场里最大的一个单独看台,因为保留了传统的全站席,可紧密地容纳25000名球迷,单就这个看台所能容纳的观众人数,就要超过了不少德甲对手的整个体育场容量。

而整个威斯特法伦容量包含站席为81264人,是全德国最大的球场,也是全世界上座率最高、上座数最多的巨型球场。平均每场均稳定在8万以上的上座数,实际是场场爆满,超过了皇马、巴萨、米兰和曼联这样的豪门,被列入吉尼斯纪录。

尤其是南看台更是气势惊人,比赛时,统一身着黄黑色“大黄蜂”队服的球迷,把这座陡峭的看台变成了“黄色之墙”。

球迷的掌声和对对手的嘘声,铺面压来的气势,让人甚至会产生窒息的感觉。在那看球的基本上就是从父辈开始支持多特几十年的死忠会员,球迷也都有习惯固定的站位,互相之间也都认识。

要知道,多特蒙德虽然是鲁尔区第二大城市,也只有58万人,相当于全城一半的成年男性(当然也有众多女球迷)每周都要固定来这里看球,这座球场就是全城的公共客厅。而且若不是因为球场“太小”,干脆全城都来了——

81264人的球场,其中53000张是资深会员持有的“祖传”固定季票,这还是俱乐部控制数量不再增长后的结果,所以只剩29000张可售球票。

扣除要给客队和赞助商约10%的票之后不到20000张。官网只优先卖给其他10万没有套票的普通注册会员——每五个人才有一张票,然后非会员只能等到开赛前几个小时才能买,基本没有希望。

这里有最忠诚和最狂热的球迷,而球队始终对球迷维持着平均每场10多欧元的低票价,仅相当于当地一顿午饭的价格,球迷与球队之间纽带牢不可破,令人十分羡慕。

多特的中国球迷也为数不少,像此行我们的华人地陪,还有俱乐部配备的中文讲解,就都是因为喜爱多特,来到鲁尔区读大学并留下的。

在狂热和激情的球迷前,在为下轮联赛做养护的空旷球场里,自然也会冷静的想到这么一个问题:

作为供应工业产业链,并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化学工业公司,为什么每年要花那么多钱赞助球队,甚至入股,成为其最大股东呢?

和同行伙伴讨论并一番思索后,笔者总结出有这么以下好处:

一是树立公司品牌形象。说到中文名字赢创大部分人还很陌生,但英文名紫色的EVONIK标记,即使对于中国非多特的足球迷来说,也很可能是见过甚至认知的——那就是多特蒙德队的胸前广告。

主赞助世界前十的顶级俱乐部,拿下胸前广告的全球曝光,这笔市场费用并非不高。但赢创这等作为年销售额130亿欧元,税后纯利10亿欧元量级的国际大公司,负担得起。

二是还有俱乐部的利润返还。赢创和多特蒙德同是法兰克福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多特还是德国第一支上市的俱乐部,在商业经营、电视转播权上有丰厚收入,上市以来一直处于稳定的盈利状态,每年净利润在几千万欧元量级。

赢创作为股东享有回报,还冲抵了赞助费用。这和中国的土豪老板年复一年砸进几亿几亿的钱买球星烧足球自我娱乐完全不同。

三,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商务上的便利。面对全世界最火爆狂热的球场,主赞助商的VIP包间观看和其他权益,在接待商务客人时是非常特别而有面子的。尤其在多特蒙德这座鲁尔区的商务城市。

可以说,赢创与足球的关系,既是激情的,也是精明的。

其实,光说多特蒙德队,十多年也有过为了成绩失控烧钱的时代,结果在2005年陷入了入不敷出的财政危机。在转卖大牌球星自救的同时,也恰好地遇上了合并整合启用全新名号的赢创工业集团。在多特蒙德队最困难的时候搭救了一把。

赢创果断地以适宜的价格拿下了十年的赞助期(现在又延续了十年),并在后来正式入股。更换董事会的多特蒙德也从激情有余的球会,改变成为一支在财务上稳扎稳打的商业公司,尤其是它成功的青训体系,培育出了一大批年轻球星,使它不必像那些豪门一样,浪掷千金搜罗成名球星,陷入烧钱游戏当中。

作为赢创邀请的客人,我们自然也去参观了多特的青训营。观看了各年龄梯队的训练,体验了多特引进的全世界仅有三台的大型全向传接球自动训练平台,这都是普通旅游者无法收获的体验。

【鲁尔之行总结——绿色与未来】

在离别的晚宴上,满目深邃的蓝色和漫天的星辰,我们和刚刚庆祝过赢创品牌创立10周年的德国朋友,彼此聊起了对方的国家。

德国朋友大多去过中国,更惊叹于中国的飞速发展——十多年前,莱茵河口的鹿特丹是世界第一大港,中国只有对应的上海港勉强进入前十;现在鹿特丹已经被甩到第十,前十除了新加坡全是中国港口。莱茵河航运曾是长江的6倍,现在只有长江的1/5。

而就中国的污染问题,他们则达观地表示,我们只不过是比你们早了那么二三十年。

今日山清水秀的德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其环境污染之严重,与今天的中国相比,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莱茵河污染之严重,恐怕今天中国还远不能比。

上世纪50年代末,德国作家是这么描述鲁尔区的——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

大量的工业垃圾和生活污水,尤其是六万种不同的化学药品使莱茵河沦为“欧洲的下水道”,不但鱼虾绝迹,甚至连两岸的植物也受到影响。尤其是地底下矿工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左右。一代代人子承父业,在煤烟中过着卑微的生活。

在当时的德国人看来,天蓝水净,绿草如茵的家园,一样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今天的青山碧水不是等来的,深受污染之痛的德国,花了30多年的时间和精力,终于让莱茵河污水变清、鱼儿重现。

环境逆转奇迹产生的背后,是德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严格立法执法,是企业的高度重视和产业转型,是人民的素质提高和社会责任感。 三方合力共同带来的。

站在曾经世界最大焦化厂高高的楼顶,鸟瞰苍穹下曾经家家点火、处处冒烟的“千火之城”,星罗棋布的商务楼、居民区沉浸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之中。

已经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棕红色工业建筑,就如同战舰一般漂浮在绿海上,蓝天下。

即使在人口高密度的鲁尔区,绿地和森林面积也达到了30%以上,大部分都是人工补栽恢复的林地。森林绿化已经进入了城市,许多城市边上就是森林,甚至城市中也有那么一两片森林。

以前我们穷困的时候,认为家家小汽车小洋楼就是发达国家;今天我们又认识到,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发达国家。

在不断追赶的路途上,也希望我们中国的广袤国土,早日重现优美的环境和美丽的自然。这有赖于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环保,一旦变成多数人的行为选择,其社会理性的效用就自然显现。

蓝天离我们并不遥远——中国和德国煤炭工业对比

唐驳虎 梁琰

美丽科学创始人

缘起

今年夏天,美丽科学作为协办方,参与了由全球特种化工企业赢创工业集团和凤凰网主办的“发现化学之美”摄影大赛活动。十一长假之后,我和大赛获奖者杨智浩、凤凰新闻客户端的主笔唐驳虎老师一同来到位于德国埃森市的赢创总部,近距离感受这家具有悠久历史的化工公司的企业文化,并深入了解赢创创新中心Creavis如何为这家企业在全球化时代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活力。此外,我们也参观了关税同盟煤矿遗址(该煤矿也与赢创的历史相关),参观经历让我有很多感悟,也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于是在查阅了很多资料后,写下这篇总结文章和大家分享。

本次“发现化学之美”摄影大赛的获奖者杨智浩和他的作品

关税同盟煤矿的昨天和今天

关税同盟煤矿遗址是少数必须在专业讲解员引导下参观的博物馆之一。走进这个遗址仿佛回到了过去。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体验,遗址与过去不同的只是机器并没有运转,没有让人窒息的灰尘,也看不到工作的矿工而已。

关税同盟矿井遗址,之前黑烟笼罩的矿井已经被绿色环绕

关税同盟1号矿井在1847年开始运行。1932年,关税同盟最后一个矿井——目前遗址的标志性建筑12号矿井——建成,并一直运转到1986年。根据讲解员介绍,几十年前的德国,每天有几千名矿工和几千匹马在地下工作,平均每天都会有矿工受伤,每周会有一名矿工丧命,而在地下服役的马只有在生命最后的短暂时光才能被运到地面,享受一下阳光。矿车从煤矿被运送到地面后,会聚集在一个工作间卸下煤,然后返回矿井。这个工作间的噪声极大,以至于在里面工作的人最后都会变成聋子。

讲解员正在展示当时矿井机械师修理机器的工具

煤炭运送到地面后,进过清洗、自动分拣,一部分煤被运到炼焦场,得到用于化工生产的原料和用于炼钢的焦炭。长期高强度的采矿和炼焦对矿工的健康和周围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矿工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而当时煤矿所在的鲁尔区大部分时候都是被黑烟笼罩。50年前,生活在矿井附近的人如果要在室外晾衣服,他们必须得看风向;因为如果风把矿井的黑烟吹过来,衣服会变成黑色。

遗址展示的矿工照片

在12号矿井关闭的31年后,关税同盟煤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关税同盟煤矿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2017年,关税同盟煤矿所在的埃森市获得“欧洲绿色首都奖”(European Green Capital Award)。1961年前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向污染宣战,要把蓝天还给鲁尔区。如今,当时的人们很难相信的口号已成为了事实。而当时最多时候有8000名矿工在地下工作的关税同盟煤矿,经过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设计央视大厦的建筑师)等国际一流建筑师的改造,已经成为每年吸引150万游客的欧洲文化和艺术中心。

12号矿井

之前提过赢创工业集团与关税同盟煤矿遗址有关。关税同盟煤矿之前归属于德国最大的煤矿集团RAG。2007年RAG将化工等产业分离出来,成立了赢创工业集团,而赢创的一部分利润将解决煤矿关闭后矿工的安置和采煤带来的永久性环境问题:虽然所有煤矿将在2018年后关闭,但鲁尔工业区有13个水泵站必须常年不间断工作,否则地下水将会涌入煤矿,将煤矿上方的城市淹没。目前煤矿的永久性环境问题仍然是困扰全世界的难题,德国的工业界和学术界正在寻找更经济、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德国鲁尔区正在工作的13个水泵站(白点)

图片来源Matthias Müller,Proceedings IMWA 2016, Freiberg/Germany

煤和德国的未来能源战略(Energiewende)

煤炭是一种化石能源,和其他化石能源相比,煤炭的价格最低,但却最不环保。如果产生等量的能量,煤炭生产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两倍。而且因为煤炭中的成分复杂,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粉尘和重金属等多种污染。

煤炭工业在德国二战后的快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造成了之前提到的环境问题。2015年煤炭仍占德国能源总量的44%左右。到2018年底,目前德国正在运转的最后两个煤矿将被关闭。除了环境因素,关闭煤矿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现有煤矿的开采成本已经高于进口煤矿的价格。在德国关闭煤矿后,煤炭的来源主要将依靠进口,但问题是如何减少煤炭在总能源中的占比?一个答案是可再生能源。

2010年德国立法部门通过了Energiewende(能源转型)计划,在40年内从化石能源逐渐过渡到可再生能源。根据该计划,到2020年德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将比1990年减少40%, 而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将比1990年减少80%–95%。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计划,而且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提出了可以与Energiewende相比的计划。对德国政客来说,Energiewende类似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但和登月计划相比,Energiewende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且可能需要每一个德国人的参与。不管这个计划能否最终成功,德国将为其他国家在可持续能源和治理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提供非常宝贵的经验。如果说关税同盟煤矿遗址是德国人创造的一个转型奇迹,那么也许他们的Energiewende计划也可以成为人类的第二个奇迹。

在可再生能源的创新方面,赢创发明的模块化热电装换装置(HighTEG)很有新意。如果这项技术可以得到大规模应用,那么在很多能量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废热都可以得到利用,提高能源转化的总体效率。这项技术也获得了2016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大奖。

赢创发明的HighTEG热电转化技术荣获2016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奖

煤和中国能源的未来

我国煤的产量和用量都在全世界排名第一。2016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总量的62%。和西方工业革命类似,煤炭在我国过去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煤的大量使用,最近几年也出现了大家熟悉和关心的雾霾等环境问题。世界上用煤第二大国是美国,但是煤在美国能源的占比要远小于中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拥有廉价的天然气资源。而对中国,更为清洁的天然气的成本要远高于煤,美国的方案并不适合我们。

减少煤的使用,提高空气质量仍然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但中国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

1.煤在我国总能源中的占比在逐年减少。1980年煤在总能源中的占比为75%,而这个数据在2015和2016年分别是64%和62%。随着我们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这个数据会继续下降。

2.我国新型燃煤发电站的能量转化效率和排放标准都是世界领先的。2017年5月,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发表了关于我国煤炭使用的报告。报告中对比了我国和美国的最高效的100个燃煤发电站,发现我国的发电站在发电效率和用煤量方面都领先于美国。另外,在我国低效率、高污染的陈旧的发电站正在被高效率、更清洁的新型发电站取代。

3.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能源占比在逐渐提升。中国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居世界第一,是排名第二国家的两倍。2015年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主要来自水电和风能发电)占我国发电总量的24%。2015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入也在世界排第一位。种种迹象表明,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安全问题,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入和产出会继续提高。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提供的信息,中国正在稳步实现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比例15%和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0%的目标。

一句话结语

关税同盟煤矿在30年间的成功转型让我们看到从雾霾到蓝天的渴望并不是梦想;而中国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如高铁建设)让我们相信一定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找到最适合中国自己的能源和环境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