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英

我在番禺抗日
寻访南网抗战老兵

1

陈文英,1924年出生,广东珠海人,原珠海供电局局长、党委书记。1945年加入东江纵队,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在湛江市农垦局、湛江农垦第三机械厂、珠海供电局等单位工作。1985年离休。

 

子弹就在我耳边"嗖嗖嗖"不停地飞过

1938年日寇攻打斗门时,我还曾被日军骗过去做苦力。当时日寇通过本地的维持会,骗了不少年轻人过去,说是给维持会干活,有钱发,有东西吃,到了那地方才知道,原来是给日寇背干粮、扛炸弹。我听说很多给日本兵抓去当苦力的都死了,便寻思如何逃脱。很幸运的是,当时我比较机灵,瞅准一个机会及时逃掉,才没有沦为日本兵的枪下鬼。也正是这个事情,让我参军打"鬼子"的愿望愈发强烈。

1945年1月,我看到了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招兵的传单,便毅然报名参军入伍。那个时候当兵,十有八九回不来。可每当我想起日寇各种奸淫屠杀的残暴行径,心里就恨得咬牙切齿,更加义无反顾。我第一次参加对日作战是在番禺,我所在的班一举消灭了8个日本兵。那场战斗非常激烈,子弹就在我耳边"嗖嗖嗖"不停地飞过,我亲身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当时打"鬼子"那种兴奋又害怕的感觉,我至今还记得一清二楚。因作战勇敢,半年后,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五十五岁,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1981年1月,广东省电力工业局批准珠海供电局成立,我被任命为局长,负责统筹全局工作。当时的珠海供电局管理人员奇缺,分给我们的干部只有29个,全部员工加起来才100多个。设备和技术也落后,全局仅有一个110千伏变电站,办公场地接近于零,办公设施几乎是要啥没啥,穷得叮当响。我记得当时办公室内连个水壶都没有,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如何改变企业这种"一穷二白"的局,而且要白手起家,成为摆在我面前最棘手的难题。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大刀阔斧的基础建设被提上了日程。那个时候,我总是带着严卫干、陈林森等几位老同志,聚在一起研究问题,整天忙着建办公楼、建变电站、建配电房,通宵达旦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的事。在这期间,最苦、最累、印象最深刻的,当数建设珠海市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的整个过程。

那时电力建设条件甚为艰苦,运送物资的工作都要用自行车来完成,自行车上要带电表、材料、铁板、横担,重得不得了。建设工地上,我们在烈日下校对图纸,安装器材,大汗淋漓,饭菜晾在一边,等去吃的时候早已凉了。我记得,为了赶进度,有些同志一连好几天不回家,在工地上"驻扎",我也不例外。

变电站主变安装的关键时刻,恰好是我的五十八岁生日,家人希望我能够回去一起过,但我不放心,就没有回去。后来不知道是谁把这时透露给了大家,那天晚上,全体建设人员在工地给我过了生日,伙房还特别加了两个菜,大家吃饭聊天,特别开心。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1983年9月,220千伏珠海变电站顺利建成投产,并为省澳联网、向澳供电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1985年我离休时,珠海供电局的年供电量已较成立之初增加近7倍,固定资产总额增加近6倍,位于市区中心的供电大楼也建成投入使用,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口述/陈文英 整理/胡晨凡 邱晓丹 林丹丹)

来源:@南网50Hz

林绍梧

曾是曼谷抗日义勇队队员
寻访南网抗战老兵

2

林绍梧,1931年生于海南省文昌市。13岁即成为泰国曼谷抗日义勇队队员,1945年4月入党,1949年回国。1954年11月以来先后在海口电厂(现电力设备厂)、潭口电厂(现电力线路器材厂)、海南叉河电厂、海南电力工业公司、海口火电厂、海南省电力公司等单位任职。1995年离休。

 

马蹄声碎 少年一身是胆泰国抗日

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在战争年代只身飘洋过海,远赴泰国寻找父亲——这不是电视剧里的离奇桥段,而是林绍梧的亲身经历。

当时,他的父亲和大哥都在泰国一个碾米厂做工,他们介绍林绍梧进入曼谷机械厂,当上一名小学徒。在那里所学的电力与机械知识,为他日后从事电力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被吸收进了由党领导下的曼谷抗日义勇队,在抗日义勇队里,林绍梧积极地为党工作。他人小鬼大,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因表现突出,1945年4月,14岁的林绍梧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林绍梧在革命斗争中迅速成长。1949年,他在党的安排下回到海南,投身于海南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

 

荣归故里,点亮琼崖不灭灯

回国后,林老先后当过军事代表、澄迈土改队长,1954年进入海南机械厂。此时的林绍梧虽然年纪轻轻,却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同年,他调任海口电厂担任书记。从此,林绍梧投身于电力系统,一干就是41年,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  

在海口电厂的"万国牌"汽轮发电机组成功投产发电之际,林老又被调任海南潭口电厂筹建处主任,后来还担任了潭口电厂支部书记兼厂长。"在潭口电厂的时候,粮食非常紧张"林老谈到潭口电厂筹备初期的情形时说,"找吃的成为工厂运转的头等大事"。1962年潭口电厂成功投产送电以后,和海口电厂初步形成了海府地区的供电系统。

1960年,海口电厂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还在潭口电厂的林绍梧临危受命,重新担任海口电厂厂长,全力挽救危局。有一台锅炉烧得很严重,省里来的专家检查过后称没有办法修好了,他偏带领厂里的技术骨干爬进锅炉,直到最终修复。

 

说干就干 "8年抗战"艰苦而光荣

不仅如此,林绍梧还高度重视职工的健康状况。当时喝水都是从山上引,有一阵子当地疟疾横行,死了一些人,不少职工也因此生病。"解决水源问题必须打井。"林老派人到广州、上海了解情况,学习打井经验,这事让职工们非常感动,有员工送给厂长一个绰号——"西线司令部的司令"。

在林绍梧的领导下,叉河电厂重新焕发了生产活力,当时缺少变压器,"局里问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自行制造,我们就立下军令状,说啥也要造出变压器!"说干就干,从那之后参与设计制造的职工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电厂,吃住都在厂里,连洗澡的时间都没有,全身奇痒无比,他们就擦药止痒,"没想到药性太大,我一擦脸,连眉毛都给擦掉了!"

在全厂职工的努力下,变压器仅用15天就制造出来了!当年,电厂在全年无事故的情况下超额完成了供电任务,林绍梧至今仍记忆犹新,"职工们能吃苦,有干劲,很团结,那段工作真是艰苦而光荣啊"。

8年叉河的工作经历,林老称之为"8年抗战"。在被问到叉河电厂为什么能这么快走出困境时,林邵梧沉思了一会,缓缓说道:"既甘于奉献,又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智慧,这是电网人该有的精神。"(邱宇 林丹丹)

来源:@南网50Hz

康祥庭

上了战场没功夫害怕
寻访南网抗战老兵

3

康祥庭,1928年10月出生,河北涉县人。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清匪反霸工作。先后在贵县糖厂、西津电厂、广西河池地委建工局、广西送变电公司等单位工作。1988年11月离休。

常胜之师129师的小战士

别看当时的康祥庭年纪小,但他很快就学会了使用步枪,加上胆子又大,不久就跟着部队上了抗日前线。"部队里有很多跟我一样的新兵蛋子,大家初上战场,不少人连枪都不会打,但上了战场都没有功夫害怕了,害怕也没用。在团长的指挥下,我们反而越战越勇。"康祥庭回忆说。

战争是残酷的,在一次战斗中,康祥庭所在的队伍和日军僵持了五六个小时,一直到晚上战斗才结束,不少战友都牺牲了。康祥庭突然觉得手里有点热乎乎的,摊开一看,靠近太阳穴的头皮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子弹擦伤了,要是稍稍再偏点命就没了。

 

奔赴新的"战场"与电结缘

多年的戎马生涯,铸就了康祥庭坚毅的性格。

解放后,康祥庭来到广西富钟公安局完成清匪反霸任务,紧接着又先后到广西富钟县(现广西富川县、钟山县)六区人民政府、贵县糖厂任职。

1964年6月6日,广西西津水力发电厂第一台机组组装成功并网发电。周恩来总理闻讯欣然写下诗篇:"指点邕江变古今,西津灯火照天心。千帆东去传佳讯,大海潮回报德音。碧浪欢心输水电,田园任怨唤甘霖。舟人不复悲滩险,两岸黄莺唱绿荫。"

此时,康祥庭奔赴新的"战场",来到了广西南宁担任广西南宁电业公司送变电工程处党委书记,虽然退伍多年,康祥庭仍坚持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在部队养成的良好作风带到工作中去,很快胜任了工作,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信赖。"工作积极肯干,生活朴素、作风正派,群众威信高",这是当时广西南宁电业公司送变电工程处党委对康祥庭的评价。

康祥庭的忠诚守责、工作卓见成效,1973年调任到河池地区建工局任副局长。1982年,广西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同年3月,康祥庭再次调任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担任党委书记。任职期间,广西送变电参建了中国第一条直流输变电工程--葛洲坝~上海±5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该工程加快推动了直流输电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为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坐在我们眼前,不是一位沉默的老人,而是一部"沉默的历史"。这部历史记载了一段个不平凡的爱国救亡岁月。我们从一枚枚残存的勋章,从亲朋好友及其战友口中窥见了泰山片叶,窥见那一段历史的沉重与辉煌。(整理/韦静 方宇 林丹丹 陈海堂)

来源:@南网50Hz

孙景令

当时的鬼子特别狡猾
寻访南网抗战老兵

4

孙景令,1928年4月生于河南清丰孙庄。1943年2月成为山东鄄城县县大队的一名战士,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1954年开始,先后在贵州省水利局、贵州省水电厅、贵州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处、贵州省电力物资供应公司任职。1985年离休。

年届87的孙景令精神矍铄,说起话来逻辑分明、条理清楚,丝毫看不出已经是个耄耋老人。他年轻时候跟着共产党的部队转战大半个中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国内剿匪,用血肉之躯铸成中华民族崛起的钢铁长城。如今,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宠辱不惊,因为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

 

电视里的都是假的,当时的鬼子特别狡猾

1940年,孙景令一家跟随难民逃荒到了临近的山东鄄城,孙景令的母亲张氏加入了"妇女救国会",并当选区里的主任。孙景令在12岁的时候就成了儿童团团长,"电视里的都是假的,当时的鬼子特别狡猾","儿童团员营养不良,所以一般只能站岗、送信、放哨。"

 

一个鬼子用刺刀捅我,我也用标枪捅他

1943年,年仅15岁的孙景令扛着红缨枪跟着部队直奔100里地外的南乐县城。"一个鬼子用刺刀捅我,我也用标枪捅他。"1945年2月,孙景令在冀鲁豫军区八分区七团服役,歼灭日伪军2500多人。孙景令在战斗中左腿肚子被贯穿,左边胸口中了流弹。8月,孙景令在攻打滑县的战斗中再次受了重伤,后脑勺和胸部都被击中。1950年初,孙景令奉命到贵州安顺旧州剿匪。孙景令因腹泻不止临时换人。"我们闻讯赶到的时候,只能漫山遍野的寻找尸体","一起走过来的生死兄弟,说没就没了","尤其是带队的王连长,他根本就是替我去死的。"

八年戎马生涯,孙景令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两次立下二等功。"我三次濒临死亡,能够活到今天,已经是莫大的福分。"说这话的时候,这位饱经风霜的钢铁汉子眼角上溢出了泪花。

 

电力人生:尚有一大愿望

孙景令于1952年转业。从1954年开始在贵州省水利局机械大队当队长,1985年离休。

1965年,时任水电厅行政处处长的孙景令被指派到清镇电厂筹备部当指挥长,在任职期间曾担负着给省城贵阳供电的重要任务,在一年内建成一、二号机组发电,结果完美完成任务。1978年,时任贵州省电力物资供应公司党委书记的孙景令获得了人生的最高荣誉。他以"工业生产学大庆先进模范"的身份,在人民大会堂被时任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孙景令算得上是电力局的创始人之一,看着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感觉十分欣慰,"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挥电力的引擎作用,带动贵州经济腾飞!"(龙玉玺 李芝刚 林丹丹 王雪)

来源:@南网50Hz

魏中立

土坦克掀掉鬼子炮楼
寻访南网抗战老兵

5

魏中立,1929年2月出生,天津市宝坻县人。1945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参谋长等职。1958年6月转业下地方,先后在贵州猫跳河水电工程指挥部、木工厂、水电工程处、贵州水电厅安装公司、贵州送变电公司任职。1989年5月离休。

 

扛活小伙:夜逃参加八路军

1945年,在魏中立扛活的地主家里驻扎了一个讨伐队的日本兵。日本兵经常跑到粮屯里拉屎。"日本鬼子坏透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魏老依然愤恨交加。

后来,宝坻县区助理找到魏老村里的穷人,动员他们去参军打日本鬼子。魏老跟和他一块扛活的伙伴决定出逃,两个小伙伴连夜赶了30多里路,终于找到了区助理说的集合地点,正式参军。

 

护体神功:土坦克掀掉鬼子炮楼

魏老第一次打鬼子是1945年在玉田县,当时日本鬼子都猫在一个炮楼子里面用机枪射击,连队就想了个办法:上土坦克炸鬼子炮楼!

土坦克就是一个木头架子,上面蒙一床棉被,用水浇透,再牢牢系上一根绳子,为的是防止土坦克下面的士兵炸楼后来不及跑或者负伤牺牲,后面的人能够及时拽绳子把人拉回来。

炸楼的过程中,一名士兵牺牲了,但是此时土坦克却被路上一个土坎卡住了。连队干部就让魏中立去把土坦克卡住的地方抬一下。

魏中立抬坦克的过程中,鬼子一梭子就扫了过来,子弹擦着魏中立的右脸射过去,把魏中立的脸拉了一个大血槽。"要是敌人的枪口往右边偏一点点,我就没命了",魏老心有余悸地回忆说。

作为一名新兵,魏中立负伤后就被撤了下来。后来,解放军还是用这不起眼的土坦克把敌人的炮楼给掀了。

1960年,王培金的爱人带着三个儿子也一并来到宣威电厂工作,分开两年的家人终于得以团聚。"先生产,后生活",王培金一家人暂时住在电厂附近的老乡家里。那一年,王培金的爱人怀有身孕,她说,"房屋太简陋了,用外面下大雪里面飘小雪来形容毫不夸张。"

 

扛活小伙:夜逃参加八路军

1945年,在魏中立扛活的地主家里驻扎了一个讨伐队的日本兵。日本兵经常跑到粮屯里拉屎。"日本鬼子坏透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魏老依然愤恨交加。

后来,宝坻县区助理找到魏老村里的穷人,动员他们去参军打日本鬼子。魏老跟和他一块扛活的伙伴决定出逃,两个小伙伴连夜赶了30多里路,终于找到了区助理说的集合地点,正式参军。

王培金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待就是20年。(阮松萍 林丹丹)

 

清剿伪军:差点被打断一条腿

1946年攻打宝坻县,魏中立是工兵,负责炸城门。魏中立提上炸药包刚出来,就被城墙后面的伪军发现了,伪军一枪打在他右腿上。

"后来我想,鬼子估计是瞄着我白色的炸药包一枪打过来的,正好打在大腿上。往右一点打到炸药包,往左一点打在肚子上,往左往右都是要命的啊",魏老回忆说。

 

湖南剿匪:鬼门关里走一遭

1949年9月,魏中立随部队到湖南剿匪,在交火中因头部负伤栽倒在一条小河沟里。部队卫生员找到魏中立的时候,他已经昏迷了。

手术之后,医生认为魏中立颅骨有裂纹,又躺在河沟里感染了,手术成功的可能性很小,直接把他送到太平间了,但后来魏老苏醒了过来。"我才知道,之前我是住在太平间里,鬼门关里走一回啊",魏老回忆道。

 

转业地方:与电结下不解情缘

1962年11月,魏中立被调往贵州送变电工程处工作。1958年6月,魏中立从空军某大队参谋长转业下地方,先后在贵州猫跳河水电工程指挥部、贵州送变电工程处工作,1989年5月在贵州送变电离休。

离休后,魏老也长期关注着南网的发展,关注着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的发展,时不时会要求家人陪同他回到公司来看看,了解一下公司的情况。

(余小冬 王雪 林丹丹)

来源:@南网50Hz

李子龙

我曾是一名机要员
寻访南网抗战老兵

6

李子龙,1928年10月生于河北顺平,15岁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6岁正式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1年转业后先后在云南省政府、禄丰钢铁厂、水碾二厂、巡检司电厂、云南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任职。1986年离休。其事迹曾载入大型文献《开国将士风云录》(第四卷)等。

 

十四五岁时,加入了儿童团

1928年10月,我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完县(现改名顺平县)狼牙山脚的一个小山村,那是第一个革命老根据地——晋察冀边区。那个时候,鬼子经常在春播、秋收和严冬时来村抢牲口抢东西,烧、杀、抢、掠无恶不做。

十四五岁时,我加入了儿童团,负责村中的消息传递。在进步老师的影响和带领下,我边读书,边抗日,并于1943年入党。

 

不分昼夜 加班加点译电报

西北、华北部队联合行动攻打桌资山,仗打得非常激烈,听到枪声,我们马上就地卧倒,保护好"武器"——译电用的皮包和密码本,然后根据号音慢慢向自己部队方向靠拢。

1948年至1949年间,形势大为好转。解放石家庄是一场攻坚战,部队急行军一天一夜来回二百多华里,敌机在头上轰炸,我们机要科不分白昼黑夜加班加点译电报,以保准确、及时将命令下达到各部队,大家都很紧张和辛苦。

 

多年的工作经历磨练了毅力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决定抽调大批军队干部直接到地方工作。1951年8月,我调到云南省人民政府机要室工作,之后又从县到州、从基层再回到省城,先后在农业、工业、财贸战线工作。

1969年春节后,我被分配到水碾二厂当革委副主任,后来根据上级指示,电厂"封存备用",归口交省电力局管理,我个人也从工作了几十年的党政、财贸系统转到电力行业,从滇中调滇南电业局,参加巡检司电厂的筹建工作,任筹建处副主任,小龙潭电厂指挥部副指挥长。

面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我都是只有一个心声,那就是服从党的安排,老老实实,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离休生活: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离休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经上级批准,1986年底,我放下担子。离休后,我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打太极拳、散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我还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听新闻,记录整理一些小资料,关心国家大事。最为得意的是,我还圆了一辈子不敢想的大学梦,走进了老年大学,学习了三年的大学历史,还学习了武术、花卉等专业的课程,充实和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女儿们眼中的父亲:没沾父亲一点光

从记事开始,我就知道父亲是一个"公家"的人,家里很少见到他的身影。他从来不会用他手中的权力为家人儿女办一点点事情,哪怕就是搭一下他管辖单位的便车,父亲也会认为是占公家的便宜。

我们姐妹4个从小到大的学习、工作都是自理自立,没沾父亲一点光。对比那些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儿女安排前途的父母,我们也曾抱怨过,但是父亲的回答是:"我问心无愧"!

(口述/李子龙 其女李岚 整理/利佳 阮松萍 林丹丹)

来源:@南网50Hz

王金岑

我最近最高兴的就三件事情
寻访南网抗战老兵

7

王金岺,1925年生,山东齐河人。1945年5月在冀鲁豫边区独立团山东长青警卫连入伍,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1954年11月开始,先后在云南以礼河水电局、原滇西电业局任职。1982年12月离休。

王金岺说:"我最近最高兴的就三件事情,一是就是(纪念)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这是最大的事情。二是我过了我的90岁生日;三是我跟着伟大的党,走向革命道路70年。"

 

日本鬼子的暴行令人发指

16岁那年下半年,日本鬼子就到了我们村子,强迫村民修碉堡出工。外村一个老人拉肚子没法出工,日本兵过来,二话没说,用枪托几枪托打到老人脑袋上,把老人活活打死了。

还有一户姓潘的人家,两口子刚刚结了婚。那天,5个鬼子冲进家里, 5个鬼子当着丈夫的面,轮奸了他的妻子,然后用刺刀刺死了妻子和丈夫。老人说起,日本鬼子残暴的情景,声音哽咽。 

17岁那年,我和一个侄子到济南去打零工去,在日本人的工厂,日本人用刺刀逼迫我们,一天干18、19个小时,天不亮就起来,一直干到月亮西落还不收工。

 

成为八路军战士,驰骋在游击战场

有一天,肖华支队的骑兵团从我们村子旁边路过,看到军纪严明,威风凛凛,冲锋杀敌的军人,我脑子里萌发了参加八路军的念头。

1945年5月,我本家的一位叔叔管征兵,他说八路军,是好兵。我和叔叔还有一位姓田的同村年青小伙子,三个人偷偷去报名当了兵。母亲知道这个消息,哭了几天几夜。一个婶婶给母亲讲,说我去当的是好兵,是八路军的队伍,母亲深明大义,非常支持我。

 

每天都是隆隆的炮声和接连不断的枪声

解放战争打响时,我们冀鲁豫边区独立团攻打国民党的一个据点,我小腿被炸伤,伤痕至今清晰可见,可我继续坚持往前冲。右边的战友下巴被炸脱落,右边的战友耳朵被炸掉了一块,可我们继续冲锋在前。

虽然负伤,但是我以年青人的勇气和执着,坚持着爬上梯子,用机枪消灭了盘踞在碉堡里的敌人。后来,我在医院里住院了一个月。那一次,我立了团里的三等功。

出院以后,我仍继续战斗。淮海战役的时候,每天都打仗,每天都是隆隆的炮声和接连不断的枪声。大家都充满战斗激情,接到战斗命令,大家都很振奋、高兴,没有一个人退缩。

 

投入电力建设的火热战场

新中国成立后,我从部队转业,为改变云南边疆的面貌,投入到电力建设的火热战场。1954年11月至1957年7月,我在以礼河水电局保卫处工作,担任副科长职务。

为增加知识,实现军人向电力设者的转变,1957年8月到1959年7月,组织上安排我到杭州水电学校学习。学习结束后,1959年8月,我回到云南省电力局水电一处,先后在保卫科、行政科担任科长职务,奋战在西洱河电站建设现场,一直到1978年。1978年2月到1982年12月,我被调到云南省电力局滇西电业局行政科担任科长,1982年12月离休。

(李灿斌 阮松萍 林丹丹)

来源:@南网50Hz

陈海顺

24年的战争经历都在这了
寻访南网抗战老兵

8

陈海顺,1926年12月13日出生,1934年开始参与对抗日寇战争,1945年正式加入八路军成为一名战士,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陈海顺已经是近90岁的白发老人,但精神状况不错,只是听力不太好,他的老伴徐碧荣奶奶,便一直充当着他的"耳朵"和"嘴巴"。

 

血腥味、烧焦味,至今他都还记得

陈海顺出生在河南内黄县南传宝村,他出生没多久日本人就来村子里扫荡了。"鬼子都是穿着一样的衣服,儿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看到这群个子偏矮,穿着黑色长靴,同一个颜色衣服的人,就得拼命跑",陈海顺回忆着,"鬼子们成群进村,看到人就杀,进屋就拿,一切他们需要的都拿走,拿完了,还要把房子烧了。乡亲们都恨死鬼子了。"陈海顺说,第一次鬼子进村扫荡,就杀了半个村的人,血都把村子里的一条河染成了红色,血腥味、烧焦味至今他都还记得。

 

8岁就参加儿童团抗日

陈海顺说,抗日那些年,田里种庄稼的都是老年人,年轻人都去打鬼子了,就连当时的他只有8岁,也参加了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做一些通风报信的事,一起抗日。"当时乡亲父老不要说穿衣了,饭都吃不饱,有点粮食积蓄的,都被鬼子抢了,能保住命就算万幸了……"说着说着,老英雄用手抹抹眼角。

陈海顺一心想着打鬼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从儿童团到民兵团,再到1945年正式加入八路军一纵队二旅十六团,成为一名战士。陈海顺回忆说,那时就是跟着部队从东北打到延安,从延安打到贵州,打完鬼子了,还参加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了,还到了贵州毕节剿匪,这也是第一次到了贵州,"当时也没想到会和贵州解下不解之缘,在这里结婚生子定居了。"

 

24年的战争经历,全部都在这里了

陈老从裹了5、6层油皮纸的包裹里,慢慢、小心地拿出来他珍藏了多年的"宝贝",除了多年打仗的奖章和纪念章外,还有一本战友的照片。"24年的战争经历,全部都在这里了。"

 

军人般作风,很顾家也很温柔

1958年陈海顺从四十九师147团副连长转业到贵州省水电厅,成为一名电力职工。战士出身的他,很快就适应了电力工作。后来因为工作能力强,1963年到了贵阳供电局总务科担任副科长。退离休服务中心黄艳清回忆说:"当时我还刚进局里,就认识陈海顺了,他军人般作风,说一是一,不会含糊。后来我开始做离退休员工服务工作后,才慢慢了解他,他是个很顾家,很温柔的男士。"

说到顾家,也源于陈海顺娶了徐碧荣,有了家,后来还生了个儿子。"现在和原来根本就不能比,原来肚子饿已成一个习惯,顺军打仗,天是蒲盖地是床,没睡个安心觉。现在,我有爱人、有儿子,有自己的家,打仗时想都不敢想的,我现在什么都有了",陈海顺激动地说。

(张洁 王雪 林丹丹)

来源:@南网50Hz

何保林

野人山的惨烈这辈子都忘不了
寻访南网抗战老兵

9

何保林,1920年12月13日生于湖南祁东县。1940年应征入伍,被分配在中国国民革命军第5军200师598团,曾经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在缅甸英勇抗日,保家卫国。从1945年2月开始,先后在昆湖电厂、昆明供电局任职。1980年离休。

 

脚踝处留下了至今清晰的疤痕

1920年冬天,何保林出生于湖南祁东县,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与父母兄弟相依为命。日军进犯,山河破碎。1940年,刚满20岁的何保林走上了参军报国之路

说起何保林和队伍在同古激战的12天,何保林仍然眼含泪水:"仗打得非常惨烈,日军攻势凌厉。战士们都交代相熟的人,自己是哪年的人、家住哪里,希望如果自己回不去了有人给家里捎个信。我最信任的班长也受了重伤,被担架送走时他哭我也哭,从此我就再也没有见过他。"

身边不停有人被抬走,何保林自己也受了伤,子弹擦过他的小腿,在脚踝处留下了至今清晰的疤痕。面对敌人他只有咬紧了牙,一声不吭坚持战斗。

 

惨烈的野人山大撤退 ,那段路这辈子都忘不了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最终失利。何保林所在的部队被打散,经历了史上惨烈的野人山大撤退。

没有补给、没有水源,还有日军的不断追击袭扰,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何保林被任命为班长,领着剩下的兄弟往外走。何保林回忆起这场仿佛没有尽头的行军,依然心有余悸。6、7月间,丛林里瘴气特别厉害,各类蚊虫叮咬散播病菌,水肿、回归热、疟疾、破伤风以及说不上名的怪病接踵而来,吞噬着这支疲惫、饥饿的队伍,何保林也在路上患上了疟疾。"就是想回家,无论如何要回到中国去。"

 

以穿越野人山的毅力面对一切

1944年,何保林离开部队进入昆湖电厂当工人。昆明供电局的老领导曾经评价他是一头老黄牛,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超级工作狂。刚进电厂的时候,何保林在供电科是一个没有技术没有文化的工人,到退休前,他已经成为专家级别的昆明供电局生产科科长了。

(曹春霞 阮松萍 林丹丹)

来源:@南网50Hz

汪大套

一辈子改不了当兵的脾气
寻访南网抗战老兵

10

汪大套,1927年生,安徽贵池人。1944年5月端午节当天(16岁),参加皖南新四军。此后一直到日本投降前,汪大套作为皖南新四军7师临江团的一名普通士兵,一直跟随部队在皖南打游击,其所在的排,在一次战斗中独立歼灭过一个班的日军小分队。从1964年5月开始,先后在云南水电建设公司、云南省电力局任职。1983年退休。

现在,汪老的右耳基本失去了听力,但是说起话来却显示出不折不扣的军人味道:不仅说话中气十足,而且思路清晰表述简洁。提起曾经的抗战岁月和在艰苦年代的工作经历,汪老不仅思路清楚,很多细节经过回忆仍然能够娓娓道来。

 

16岁"小帮工"偷偷参加新四军,和家人一别就是5年

安徽是传统的革命老区,汪老从小就对"为穷人当家作主"的新四军有好感。1944年5月端午节,由于不甘于压迫和贫穷,16岁的汪老和一起给地主帮工的5个小伙伴作出了共同的决定:"走,参加新四军去!总比现在强。"

而参加新四军的不告而别,让汪老和家人一别就是5年。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离家多年的汪老才回到家乡和父亲团聚。

 

眼睁睁看着排长扑到了鬼子的枪口上

汪老记忆中比较深刻的一次战斗,是1944年末和日军的一次狭路相逢。当时汪老所在的沿江支队采取游击战、运动战的方式和敌人周旋,转移时,汪老所在的排突然碰上了日本人的一个班,战斗中,为了减少同志的伤亡,排长奋不顾身地扑向鬼子疯狂扫射的机枪。汪老说:"他当时就从我身边跳了出去,我眼睁睁看着排长扑到了鬼子的枪口上。"

 

"我要是负伤了,你给我补一枪。"

1944年末到1945年初,是汪老所在的沿江支队最艰难的阶段,大家都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心理准备。汪老笑着说:"死我们倒不怕,就是怕负伤,因为负伤就变成队伍的累赘,那时我们都跟队友说,如果负伤了,你就给我补一枪。"

 

一直改不了当兵的脾气,敢说也敢闯

1964年5月,脱下戎装的汪老转业来到了云南水电建设公司,此后的18年,这位昔日的抗战老兵和电力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来到云南水电建设公司,军人敢说敢做的作风和对工作负责认真的态度,使汪老在基层重机队长的岗位上表现出色,他很快被调入机关担任组织部长。"虽然不当兵了,但我一直改不了当兵的脾气。"

1973年,汪老来到了云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当时是云南省电力工业局送变电工程处),先后担任公司核心小组副组长、副总支书记和总支书记。于1983年退休。

 

简简单单才是真

"生活上我没什么讲究,够用就行。"汪老的家,还保持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样子,客厅里的沙发"年龄至少20岁",电视也很老式。卧室里摆放着一张旧木板床和2个老式的木桌子。

88岁的汪老一直保持着军人那种健康、规律的生活节奏。汪老对保持健康长寿的总结是:"早起早睡,看事情想得开。"

(张强 阮松萍 林丹丹)

来源:@南网50Hz

鲁正中

犹记那段"惊悚"的经历
寻访南网抗战老兵

11

鲁正中,1927年2月生,云南禄丰人。1944年加入青年军207师,从此走上了远征军抗战道路。从1949年12月开始,先后在禄丰县第三区公所、盐丰县人委会、大姚县农业局、水利局工作,1979年正式进入大姚县电力公司工作,1987年10月离休。

 

在异国他乡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歌

鲁老出生在禄丰腰站一个普通家庭,1944年在昆明中山中学上学。12月初,日军进犯独山,贵阳告急,当时年仅17岁的鲁正中,一腔热血,带着激情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青年军207师献身革命。

1945年春,鲁正中随部队印度兰姆伽学习驾驶技术,训练了7月后,鲁正中所在的远征军,分成4批驾军车回国,运送着美国援助的物资返回昆明。在这条唯一的后方补给线上一走就是半个月,17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山高水险,弯多箐深,头顶还有敌机轰炸,鲁正中和部队一起艰难地挺了过来。

1945年,"8.15日本无条件投降",鲁正中跟随辎重部队将战备物资拉回南京,后按上级安排去了杭州参加了电气职业培训,之后分配回各省家乡,正式退伍。

 

大山上本没有路,硬是踩出一条道

1948年10月,回到家乡的鲁正中来到禄丰县腰站华山小学教书,期间加入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会,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1949年12月,随着禄丰县第一区临时人民政府的成立,鲁老先后在禄丰县第三区公所、盐丰县人委会工作,后送到昆明省水电训练班,学习小型水轮机发电技术。1958年底,因大水灾盐丰县合并大姚,鲁正中参加省水电训练班学习后,回到大姚县农业局、水利局等地工作,利用所学技术与电业局一起修建小水电站。1979年正式进入大姚县电力公司工作,担任过大姚变电站站长职务,到1987年10月光荣离休。

那个年代,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大山上本没有路,硬是踩出一条道。"在建三岔河电站时候,我母亲曾说他每次回家都是穿破鞋,因为鞋子都走裂开了。"

 

就算是几个螺丝钉,自己买来才的踏实

在工作上,最让家人印象深刻的是,鲁老做事从来都特别认真,任劳任怨,公私分明, "小时候家里面要砌一口灶炉,母亲说从门口有人建新房处先拿几块砖来用,因为也就只需要几块,却被父亲一口否决,他常说,不乱拿公家一针一线,就算是几个螺丝钉,自己买来才的踏实。"

现如今鲁正中老人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无法行走出远门,晚上8点多就习惯早睡,他告诉家人虽然睡不着,但还是要上床去躺的,因为一直睡偶尔还能睡几分钟。鲁老虽然耳背,但喜欢看报纸、新闻,眼睛不好就用放大镜,"他想了解国家形势,听说小时候就看《参考消息》,现在哪个国家在哪、有多少人我不知道还主动问他,他都清楚",女婿对此津津乐道。

(刘宗全 阮松萍 林丹丹)

@南网50Hz

黄培

像发了疯一样往前冲
寻访南网抗战老兵

12

黄培,1924年出生,广东中山县人,原广州番禺供电局局长、党委书记。1938年加入珠江纵队,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通讯员、班长、排长等职。1950年转业至地方,先后在中山公安局、中山翠亨区、番禺市桥镇、番禺供电局等任职。1984年离休。

 

“疯小子”像发了疯一样往前冲

"1938年,我13岁,就参加了游击队。"黄培说,在他的从军生涯中,先后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多场战斗。第一次与日本鬼子正面交锋时,"怕得浑身发抖"。

黄培回忆说,当时他们部队已经被日本人包围了,没有退路,只能往前冲。他没有战争经验,当时怕得很,整个人愣在一边。他的队长在旁边鼓励他,要勇敢。看到战友们都勇敢往前冲,他也鼓气勇气与敌人战斗。六七月的天,衣服都是湿的,但战况激烈根本顾不上天气的炎热,有时候连子弹从哪里来的都不知道,最后终于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

黄培感慨地说:"当时我们就像发了疯一样往前冲,打完之后,我整个人还是没能回过神来。"

"第一次遇到鬼子,确实很怕,但打得多了慢慢就没有那么怕了。当兵最主要是要胆子大,勇敢,还要活跃。"黄培说。

除了要自身的安危,战争中战友也是战士们的牵挂。黄培曾亲眼看到战友在身旁牺牲。"当时我俩就在同一张铺满稻草伪装的席子上,距离不到五米。"

"'砰'的一声,他就被击中了,我看着他就这样牺牲了,也不能出声,心里很堵,也不能救他",老人说,他接下来的一个月都睡不着觉,"晚上总很想起那个牺牲的战友,想起他当时的神情。"

 

离休后,依然关注着企业的发展

和平年代,黄培老人参加工作有多个身份。1976年黄培老人任市桥镇镇长,还曾当过公安、工厂厂长等职务。1977年,黄培老人任番禺县供电局局长兼党委书记。

在黄培担任供电局局长期间,建成了番禺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黄培介绍,那个变电站直到如今还在使用。"当时条件很艰辛,我虽然是局长,也要亲自上阵施工,挽起袖子,跟工人一起推拉扛",黄培说。离休后,黄培依然关注着企业的发展,关注着青年员工的成长。

(林丹丹 高洁)

来源:@南网50Hz

温扬掌

他曾从事地下党工作
寻访南网抗战老兵

13

温扬掌1918年4月19日出生于广东省揭西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揭阳小坡洋村从事地下党工作;1944年冬加入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后又回到小坡洋村为部队筹枪筹粮,做好交通情报工作和输送兵源。1967年1月开始,先后在梅州平远高峰滩水电站、平远县电力公司任职。1984年5月离休。

今年已经98岁高龄的老游击队战士温扬掌,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目光却依旧坚定。虽然表达已不甚清晰,但老人始终面带微笑,回忆起年轻时练习打拳情不自禁地比划,站起来颤抖着敬礼……

 

要走什么样的路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1918年,温扬掌出生在揭西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还有两个哥哥。由于家里穷,爸爸带着两个哥哥"过番"到泰国谋生,留下他和母亲在家中耕田。由于父亲哥哥不在家,温扬掌时常受人欺负;从懂事起他就想,要走什么样的路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1938年,也就是温扬掌20岁那年,进步青年温日新在揭西小坡洋村创办"行知学校",聘请曾广(化名曾祥光,中共揭阳县工委组织部长)任校长,共产党员曾实(化名曾孟允)为教师,开展地下革命活动。温扬掌在与他们的接触中,被他们积极上进的想法和做法深深感染,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心里萌生了一个种子,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做一个进步有为的青年,就一定能出人头地。

机会真的来了。由于温扬掌积极上进的表现,温日新所在的党组织决定发展温扬掌入党。这时,温扬掌才知道他们都从事地下党工作,他非常激动,更加积极行动起来,与他们一道,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1939年上半年,温扬掌任新成立支部的宣传委员,发展多名进步青年入党。

 

秘密为党完成特殊时期的"上情下达"

作为地下党,党员都要以公开职业为掩护。因此,温扬掌平日里在家种田务农,参加村里的"青寮",带头"守青"(防止庄稼、蔬菜被偷盗);同时,积极帮忙平息社会纠纷。温扬掌他们正是通过这些来接近群众,发现进步青年,发展革命的火种,壮大革命的队伍。

1942年"南委事件"后,按照上级通知,党组织暂时停止活动,区委只派李缝同志以卖杂货为掩护,秘密联系温扬掌,为党完成特殊时期的"上情下达"。

1944年,上级党委决定党组织活动,并着手建立武装,开展武装斗争。温扬掌被派出参加组建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后扩大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据温扬掌回忆,当时他是借了村里唯一的一支驳壳枪,就去参加游击。"当时觉得自己就是带着整个村的希望去打游击",温老回忆起,还很是激动。

一段时间后,温扬掌被派回村里负责支部工作。回村后,温扬掌一边输送进步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一边为部队筹枪筹粮,还在夜间到各地张贴《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宣言》《告潮汕人民书》,宣传抗日主张,教育群众,争取群众。"虽然内心也向往着能上前线轰轰烈烈地打鬼子,但我更应该服从组织的安排。这样也能为百姓解放作出自己的贡献",温老说起自己的向往时,目光中闪烁着坚毅。

 

见证了平远电力几十年来的大变迁、大发展

抗战胜利后,温扬掌调到梅州平远的多个单位工作过,1967年开始在电力部门工作。"电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是我们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希望电网技术越来越先进,服务越来越好,听到大家对我们企业的评价越来越高,我也很自豪!"温老如是说。

(温红 吴伟华 谢婉莹 林丹丹)

@南网50Hz

霍清林

战场上,纱布和绷带就是我最好的武器
寻访南网抗战老兵

14

霍清林,1931年10月出生,山西洪洞县人。1943年1月参加革命,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部队里当过卫生员、护士长等。1955年离开部队转业后,先后到猫跳河乌江水电局职工医院、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器材厂卫生所任职。

"战场上,纱布和绷带就是我最好的武器。"抗日战争期间,霍清林是部队里的一名卫生员。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战斗中,一旦有战友受伤,卫生员就会冒死将他们迅速抬离战场,为他们治疗",回忆起当年在战场上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情形,霍清林依然激动万分。

 

行医世家 子承父业 12岁投身革命

"1931年,我出生在山西洪洞县,家里是行医世家,父亲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大夫。七七事变爆发后,县城经常遭到日寇的扫荡,全家人不得不从县城逃到乡下居住。"说起当年日寇的恶行,霍清林愤恨不已。

"搬到乡下后,依然有很多人到我家找我父亲看病,后来才得知那些是地下党的同志。父亲为了掩护他们,将家中变成了联络站。1942年,霍清林的父亲遭到叛徒迫害去世,日寇也从未间断过对村子的扫荡。从那个时候起,他的心中埋下了抗日救国的种子。

出生行医世家的他,从小对医术耳濡目染,决定子承父业,为抗战做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他的想法得到了母亲的理解和支持。1943年年初,12岁的霍清林主动请愿到延安卫生学校学习培训医护知识。半年后,他被分配到部队当卫生员,正式投身革命。

 

首战冈村宁次 难忘负伤经历

"洪洞县一战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场战斗。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子弹不断在耳边、身边嗖嗖地擦过,炸弹经常在身边爆炸,弹片到处乱飞。不过,可能因为当时我的年龄小,我从未感到过恐惧。" 霍清林作为卫生员,必须集中注意力,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因为每次战斗都会冲到不同的地方进行现场救护。

平原作战,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掩护的地方,"每天都是提着脑袋在工作,越危险的地方,我们越要去,因为战场上肯定有负伤战友等着我们去救护。"

在随后的一场战斗中,霍清林在掩护战友时,身体被飞机投下的弹片炸伤。"当时距敌人炮楼大约100米,枪林弹雨中,机枪手、通讯员都在炸炮楼时中弹牺牲。"看着战友们倒在敌人的枪下,霍清林作为一名卫生员,本能地冲到前线上去。不料在运送伤员途中,还是被飞机投下的弹片炸伤。当时,他硬是咬牙忍着剧痛,将身边的战友背到了自己的背上,拼尽全身力气向安全地带撤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是霍清林的戎马生涯却并未因此而结束。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他依旧穿梭在枪林弹雨之间,舍生忘死,救死扶伤。

 

不忘初心 铭记历史

卫生员,就是捍卫生命的人,这是霍清林自己对"卫生员"这个工作的理解。1955年从部队转业后,他先后担任猫跳河乌江水电局职工医院院长、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器材厂卫生所所长等职务,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正是因为他的心里时刻装着患者,把解除病患视为自己的快乐,把救死扶伤视为最大的荣耀。他这一生,无一不与医护事业有关。

(龚婷婷 林丹丹 王雪)

@南网50Hz

汪祺廉

当时就一个想法:必须赶出去
寻访南网抗战老兵

15

汪祺廉,1927年2月生,四川合川人。16岁参加远征军抗日,21岁参加解放战争,2年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转业后先后在西南电业工程公司、云南电力建设公司、云南省电力工业局任职。1988年离休。

 

16岁踏上从军路,当时就一个想法:必须赶出去!

1927年2月出生在四川合川的汪祺廉,家里共有八姐弟,家中他排行老三。1943年是抗战最吃紧的时候,汪祺廉说,当时就一个想法:"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都是小日本来华祸害的,必须赶出去!"就这样,16岁的汪祺廉踏上了从军路。汪祺廉随大部队开拔到云南楚雄,被编入卫立煌将军的远征军陆军第二军76师228团一营一连小炮班。

 

1944年初,中国远征军向滇西一隅的日军发起强大攻势。攻打芒市红岩时敌我双方焦灼,当时夏秋连绵阴雨,三天三夜粮食无法补给,228团在大山里只能用野菜野果充饥,气温高达40多度,汪祺廉赤脚行军在滚烫的石头上。打摆子(疟疾)、发高烧了只能被战友抬着、搀着走。深秋,副团长关鹏程带着一个加强排,绕到敌方对面山头准备再次攻击日军,攻打了一两个钟头后20多盘炮弹全部打光,高地仍无法占领。后来,228团战场转移,军部派了其他部队攻克了红岩阵地。同年12月,远征军攻克芒市、遮放、盈江、陇川,1945年元月20日攻克畹町,滇西失地全部收复。直至8月日本投降,汪祺廉所在的228团一直镇守畹町。

 

手臂被子弹打穿 两床棉絮被血打湿

1950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和第四野战军解放华中南期间,汪祺廉光荣入党。1950年,西南"匪乱",为迅速平息匪患,西南军区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调集兵力采取划地区包干办法,展开大规模剿匪作战。

"土匪太猖獗了。"任三班班长的汪祺廉背着手榴弹,带着几个战士,连夜来到镇外一处坟堆里部署起了阵地,激战中汪祺廉左侧肩胛骨被一枚子弹打穿(至今不能举高手臂),血流不止,两床棉絮都被血液打湿,打了止血针后昏迷了三天三夜。一个多月后,汪祺廉伤还没全好就要求继续参加工作队。工作队搬到长滩乡后组织考虑到其伤势,安排汪祺廉担任长滩乡乡代表,负责组织农会工作,联系乡里的各种事宜。

 

有37年跟钱袋子打交道,不贪用公家一分钱

参加革命40年,汪祺廉有37年都跟钱袋子打交道。汪祺廉所任不同单位的财务岗位掌握着上亿的电力建设资金,但汪祺廉没有一次以权谋私、中饱私囊,即便是在云南省电力工业局3年房建期间,担任机关房建组组长的他跑材料经常出差,却没有报过一次出差补贴。"可以说,对党忠诚,严于律己,我问心无愧",这位拥有65年党龄的老人表示,除了16岁参加抗日,21岁参加解放战争,离休后最为引以自豪的是获得过两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分别是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94周年时公司颁发的。

汪老说,我们能生在这个年代并活到现在已经觉得够幸福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日子日益红火,你们的生活更是幸福,年轻后辈一定要感恩、珍惜。

(阮松萍 叶子 林丹丹)

@南网50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