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 郑东阳,专栏作者,台湾边角料

郑东阳:德国为什么没有互联网巨头?

前不久,有一个在华为的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在中国这么火?而在发达国家,除了美国以外,德国这样的强国为什么没办法出现互联网巨头?

这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尝试解答这个问题,一方面,互联网本身就是全球化和开放的,今天google facebook 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以及苹果和三星等科技巨头的服务和产品遍及全球,德国人完全可以毫无障碍地使用美国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并且本身欧美国家用户的文化相近,体验还不错,本土很难出现这样的巨头再也正常不过。另外一方面,德国虽然没有出现互联网巨头,但德国从工业社会进化到信息化社会的速度一点都比美国慢,德国的工业生产企业管理流程等早已实现信息化,只是日常生活所需的互联网应用更多来自美国。

至于,中国市场为何会出现本土巨头,除了这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程度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巨大市场外,那个众所周知的原因也就不再提及。当然,中国实体行业,尤其是一些垄断行业的落后和腐朽无能,也给了一些互联网公司机会。互联网确实存在泡沫,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营收规模加起来可能还不如某些央企巨头,但今天,中国哪家实体公司的生产销售获取信息能够离开互联网工具?人们在批评互联网泡沫时,忽略了互联网公司和互联网是两个概念。

这让我想起在台湾时的一些体验,虽然我在711 捷运夜市获得了绝佳的服务体验,但在大陆生活习惯了,仍然觉得有些不方便,比如通过门户网站的APP获得新闻资讯网购线上支付O2O服务等,台湾显得无比落后。这些领域的创新让许多人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刻板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也许google等巨头没办法在中国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是BAT在中国成功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比如华为荣耀手机在中国获得用户时,苹果和三星也可以在中国销售,淘宝打败了易趣,微信走红时,line和whatsapp中国用户也可以下载使用。更重要的事,就像过去三十年,权力和民营经济的关系,权力在不断释放市场,而市场更是在倒逼权力和垄断行业进行改革,真真切切在改变中国。

但德国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也不容小视。传统的工业贵族的转型以及他们的加入对未来互联网+时代在中国的发展将更为重要,他们将撬动的可能不仅仅只是某个行业,而是整个技术革命。比如华为和海尔这种优秀的民营企业,他们倡导互联网经济下"匠心精神”,方向会更加靠谱。人类社会无论如何创新,科技进度得多块,都没办法颠覆人们对极致产品的需求,颠覆不了对优秀而稳定的品质的需求。一台不管是否智能化的生产工具至少10年内不会有故障,一个很普通的房子至少在100年里不会倒塌,也许3D打印和互联网工具会让生产者的效率提高,供应链成本降低,但品质还真的乌发借助互联网来“交互”实现吗。

虽然只有持续创新,才能获得消费者和资本的掌声,但我们也需要给理想一点时间,多一些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