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 马小盐, 文学实验与文化批评的盐基地。盐是真相之物,亦是咸涩之物。

马小盐:创新与传承是一对甜蜜情侣

九零后是真正的互联网原住民。在他们诞生之初,互联网便先于他们而存在。从童年起,互联网便是九零后的主要娱乐园与信息获取地。游戏、学习、交流,等等对于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而言需要面对面亲密接触的事,对九零后却未必。现在,一些大都市九零后所交朋友的范围之广,完全可以称的上朋友遍天下。这些九零后通过互联网寻找自己的共同体:游戏共同体、兴趣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我认识的一位在校读书的九零后小朋友,因英语极好,所交之友,不但遍及全国,还遍布世界,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地的同龄人与他一起共享信息。这对八零后之前的几代人而言,简直是不可想象。这便是互联网虚拟空间打造的地球村效应:信息零距离,交流零距离,朋友零距离。

但虚拟空间的无限膨胀,会导致现实空间的人际交往出现交流障碍。很多人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在一个欢庆的节日,一家人非常难得的聚在一起,不是欢声笑语的面对面的倾心交谈,而是各自玩弄着自己手中巴掌大的手机。人,反而成了手机最为依恋的奴隶。互联网原住民,似乎更喜欢虚拟空间的信息分享与交流速度,却忽视了现实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感官互动,诸如眼神的对视、肢体的接触等从人类存在以来便拥有的亲密互动。

人的感官,分为视、听、嗅、味、触五种类型。互联网虚拟空间,基本上是视觉与触觉的天下:人们依靠视觉阅览文字与图片,依靠触觉滑动鼠标、电脑与手机等电子器物的屏幕。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视觉与触觉为王的时代。听觉、嗅觉、味觉,早已退而求其次。我猜想,若干年后,人类的面孔之上,眼睛将若三星堆出土文物的眼睛一般巨大。这皆因人类对看的无限贪婪,导致视觉器官为了迎合进化的要求,从而变得越来越大。人类的手指,想必亦比现在的更为纤细与柔软,因它要在各种各样的屏幕之上,蜻蜓点水般的轻轻敲击或滑动。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如何将传统手工业与工业时代的“匠人精神”传承下去,是现代人的一大难题。手工业与工业时代,强调的是手的创造性,而非仅仅是手的触摸感。手工业时代,我们的祖先,曾制造过精美的青铜器、陶器、泥人以及剪纸。工业时代,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蒸汽机、飞机、航母等等由各种各样的机器零部件组合而成的庞然大物。这个时期,最为有趣的艺术品,是朋克雕塑,它们由机器的废弃零件组合而成。朋克雕塑是传统的匠人精神的又一伟大见证,它们诞生于手与脑的灵巧合作。朋克雕塑栩栩如生的塑造着另外一类生物体:机器生物。诸如由机器零件组装而成的朋克蝴蝶、朋克蜘蛛、朋克章鱼等等,不仔细辨认,我们几乎分不清这些朋克艺术品与真实的生物有何区别。

在人类历史上,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创新与传承。我们的东邻日本,便是一个将历史文化遗产在创新的基础上传承的几近完美的国度。每个去日本旅游过的人,都会深深痴迷上日本的日常生活。这个国度的日常生活早已美学化。从衣食住行到园林建筑,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皆洋溢出传统文化芳芬的底蕴。在中国千寻不遇的盛唐景观,我们可以在日本的建筑群落中看到。在中国早已消逝不见的宋代茶文化,我们亦能在日本的茶道中觅回原景。为何如此?这皆因日本这个国家,拥有一个吸纳一切美好事物的开放胸襟。它不但能够将本国的文化精髓传承下来,还能够将他山之玉,以工匠般严谨的雕琢精神存留下来,并慢慢融化为自身的文化血脉。

当今时代,在信息分享方面,互联网原住民拥有先天优势:快、速、达。在创造方面,我们仍旧需要传承工业时代的工匠精神。互联网之所以发展出如今格局,便是建立在从图灵到乔伊斯几代工业时代精英的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创新之上。创新与传承并非二元对立的矛盾体,而是可以彼此合作的甜蜜情侣。单纯的分享信息,只会让人飘浮于信息爆炸的浮躁的虚拟世界。单一的工匠精神,没有外部有益信息的交流与刺激,会使得创新与制造发育迟缓。工业时代严谨的工匠精神与互联网信息分享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使诸多知识创意彼此激发,还可使科技发明日新月异。若将此二者巧妙的合二为一,会是一场甜蜜的行旅。它们将共铸人类世界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