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
普洱传说:很多事情急不来

  茶叶,是中国堪比丝绸、瓷器的物产,自古以来就备受中西方各阶层人士所喜爱。如今,人们对茶叶的热爱也丝毫没有消褪之势,即便是不识茶香的"门外汉"也能悉数数出龙井、铁观音、普洱、乌龙等茶。

  在众多茶之中,或许要数普洱较为特殊,其越陈越香,还有被炒至"天价"的奇闻。但你知道普洱是如何从茶树上到你的杯子里的吗?你是否知道普洱为什么能越陈越香?我有幸跟随歌诗图跨界之旅团队,深入云南省普洱市,邀请了当地的茶农带领我,去领略"普洱传说"。

  薄雾笼罩的清晨,我和茶农小蔡走上了茶园的山坡。这里是普洱市旁一片万亩茶园,青山环绕,丘陵相拥,不时飘起的小雨陡然增添了一丝江南清明时节的清新。

  在背上了一个竹制背篓后,我们走进泥土小道,满眼尽是绿油油的茶树。采茶,听得容易,但真当我站在茶树中时,反而不知如何下手,倒是小蔡麻利地用大拇指和食指一掰,一株茶叶便像变魔术似的出现在她的手中。"采茶不能用指甲掐,这样会把茶叶的汁水掐出来,会让茶叶发苦,应该大拇指在上,食指在下,大拇指向下使劲,像这样一掰,茶叶就下来了。"小蔡说着又采下一株放进背篓。

  在我还在尝试着控制力度的时候,她已经双手开工,前方五米之内的茶叶都不见了踪影。她不时回头嘱咐我,要采"一芽两叶",也就是将顶尖一株芽和下方的两片叶子一同采下。这就是所谓的"二级茶",特级是只采芽不摘叶,一级为"一芽一叶",依次类推,最次的是"一芽四叶"的四级茶。但并非所有东西都是顶级的才是最好的,至少须留一片新叶并修除旧叶,以促进茶树的光和作用并便于抽芽。"适度不仅是采茶精髓,也是选茶之道。"

  采茶之后便是制茶。一旁的茶农将茶叶倒入铁锅,烧上木炭,将铁锅加热至200多度。不一会儿,房间被烟雾笼罩,年轻的茶农用双手不断抓取茶叶翻炒,一股带着炭火味的茶香飘然而出。此举名为"杀青",是将茶叶中的酶彻底破坏,保持叶绿素,茶叶便不会发红,还可使茶叶变软,便于下一步工序"揉捻"。

  揉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普洱茶冲泡出来的颜色和味道的基础都来自于这个看似揉面团的动作。茶农用双手反复揉搓已经干燥的茶叶十多分钟,造成细胞破碎,茶汁溢出,溢出的茶汁附着在已成形的茶叶表面,干燥后便能冲泡出我们平时所见所尝的普洱茶汤。

  揉捻完的茶叶已经基本成形,便需晒干、渥堆、晾干、筛分。茶农告诉我,其中渥堆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将晒干的毛茶堆积保温5-6天或更长时间,是普洱茶色、香、味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一般是先将茶叶泼水吸水受潮,然后堆成一定厚度,让其自然发酵。经过若干天堆积后发酵以后,茶叶色泽变褐,有特殊陈香味,滋味变成浓而醇和。

  看着茶农做完全部的工序,已是满头大汗。经过筛分后的普洱茶就是市面上的普洱散茶,只需再经过一道压制程序,就成了便于运输和存放的砖茶、圆茶等的紧压茶。但以上如此繁杂的工序,只是普洱茶开始自己成为茶叶的第一步。若想达到自然陈化,一般生茶至少要放20年,才会达到好喝的境界;要达到完美、无与伦比的陈茶境界,则至少需要50年。

  从闷热的制茶屋出来,小蔡邀我去茶室品茶。在忙碌之后,看到汤色干净清亮、红浓透亮的普洱已是疲劳解去大半。再一口普洱茶汤入口,甘醇、润厚的感觉聚集在舌尖,轻轻咀嚼,还能有糯稠、滑口的米汤感。

  在品茶之余跟小蔡聊天,得知看似二十出头的她已有15年的采茶经验。从儿时贪玩似的瞎摘,到懂事后的从师学习,再到日后的熟能生巧,日日往返于茶园的她将采茶看作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面对我的种种疑问,她的解释如何她双指采茶般信手拈来,神态却谦虚而平和。反观大城市里,人们总喜欢给自己套上各式头衔,从事某行业五年便自称"资深",混迹十年便自诩"专家",在聊天时总"不经意"地搬出自己闪闪发光的经历。

  很多事情急不来,正如五十年发酵的普洱才是上上品。当我问她应该怎么在文章中介绍你时,她对这个问题的含义视乎不太理解,思索了几秒后说:"我就是茶农,种茶采茶的农民。"

#第三届歌诗图跨界之旅# 三条风景各异的征途,一段不同心境的跨界。探寻西南秘境的跨界之景,领略中原文明的跨界之境,挑战穿越北纬的跨界之征。全方位进化跨界性能,全领域纵横无界之境。CROSS CHINA,歌诗图第三届跨界之旅再度启航!。专题链接:http://biz.ifeng.com/huanan/special/crosstou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