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下辖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和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等九个经济功能区,包括27个街镇,2010年常住人口248万。
党中央、国务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高度重视。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天津滨海新区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号文件),批准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支持新区在涉外经济体制、金融创新、土地管理体制等十个方面先行试验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更好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将天津滨海新区写进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更好发挥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寄予厚望。2005年以来,总书记多次对滨海新区提出要求,今年“五一”期间考察天津工作时,再次强调指出,“滨海新区已经进入了全面开发开放的新阶段,要努力使滨海新区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温家宝总理多次到滨海新区考察,希望滨海新区努力争创高端产业的聚集区、科技创新的领航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
“十一五”时期,滨海新区全力以赴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的落实,各项事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经济发展迈上大的台阶。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5030.1亿元,增长25.1%。“十一五”年均增长22.5%,连续跨越了2000亿、3000亿、4000亿、5000亿四个大台阶,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3500亿元的规划目标;地方财政收入623.2亿元,增长36.8%,五年年均增长38.2%;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22.8亿元,是规划目标5000亿元的1.9倍。
——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09年10月,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了原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至2010年1月初,相继成功召开了滨海新区第一次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组建了全国同级区域中部门最少、最精简的工作机构,同时将管理体制改革向基层延伸,对城区、功能区和街镇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并在“十大战役”中创新推行“指挥部+管委会+平台公司”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和开发模式。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理顺了纵向和横向关系,打破了新区内部长期以来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了区委、区政府抓宏观、统全局、谋大事,塘汉大、各功能区各司其职、各展其能、优势互补的格局。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通过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促进产业聚集、带动产业升级,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空客A320总装线、中航直升机总装基地、和谐型大功率机车、国家超算天津中心、维斯塔斯风电设备等近400个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新一代运载火箭、300万吨造修船、中俄大炼油、长城汽车、中粮佳悦等300多个大项目开工建设。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八大优势主导产业强力支撑,新型建材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制造业“八加一”的产业体系。建成了北疆电厂一期、新泉海水淡化等循环经济项目,构建了石油化工、冶金、电子信息、汽车等7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发区、临港经济区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金融、航运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自主创新项目建成运营,初步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新路子。
——城市载体功能日益完善。建成了25万吨级深水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天津机场一期工程和保税区海空港等一批物流基地。综合通关效率显著提高,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功能明显增强。2010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08.6万标准箱;滨海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727.7万人次。黄万铁路、海滨大道、海河开启桥、道路绿化等一批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竣工,城区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绿化覆盖率达38%以上。
——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形成了保税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等多种形态的特殊开放区域,东疆保税港区首期封关运作,《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内陆城市设立了18个无水港,天津港近70%的货物吞吐量来自外省市,北方门户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海外投资取得突破,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设成效显著,“走出去”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五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853家,实际利用外资251.5亿美元,利用内资1085.7亿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9家在新区投资。
——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高等教育逐步发展壮大,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建成了泰达医院、塘沽博物馆、塘沽击剑排球馆等一批文化卫生体育设施。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有效维护了社会安定稳定,被列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实施“强街强镇”战略,启动建设13个街镇社区服务中心和一批居委会便民服务设施,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启动了胡家园、茶淀镇、小王庄等6个示范小城镇建设。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2600元。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和引导广大党员在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中当标兵、做表率。采用“高位嫁接”的方法,选派优秀干部到基层、到农村、到开发建设的第一线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广大党员干部精神状态饱满,“五加二、白加黑”拼搏奋斗,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实施“筑堤工程”,在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等领域全面实施阳光作业,形成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体制机制和氛围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滨海新区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开发开放的黄金发展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显著增强,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基本建立,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框架基本形成。到2020年,全面实现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
到2015年,经济总量超过10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500亿元,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全社会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同时,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保险参保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全覆盖,使经济发展更加均衡、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未来五年,滨海新区将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自主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推进“十大战役”,到“十二五”末,全面完成核心城区、东疆保税港区、北塘经济区、西部区域和中心渔港等五个区域的开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南港区域、临港经济区、中心商务区、滨海旅游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等五个区域的主要开发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十大改革”,重点在金融、土地、涉外经济、科技、农村、企业、社会事业、住房保障、社会管理、行政管理等十个方面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更好地发挥在全国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