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十年敢想:每一次选择都要忠于内心

导语:特仑苏金牌10周年之际携手凤凰开启“十年敢想”,持续一百天为您奉献百位名人的十年敢想故事,因为敢想,我们变得更好,更好的十年,从更好的你开始。

返回首页

于丹•十年敢想:每一次选择都要忠于内心

简介:于丹,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中共党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共十八大代表。2006年"十一"黄金假期,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播出专题讲座"于丹《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十年前登上《百家讲坛》一朝成名天下知,你可能没读过《论语》《庄子》,但你一定听说过她的名字。高呼"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孔夫子万万没想到,两千五百年之后,他会与一个叫于丹的小女子结下不解之缘。从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成为红透半边天的"学术明星",于丹的这十年,注定是不平凡的十年。

十年风言:世间哪有所谓的真相

  于丹是家中独女,与父母年龄相差40岁。幼时便经常听母亲感慨能够陪伴女儿的时间太短,而且没有兄弟姐妹帮扶,将来可怎么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于丹孤独地长大,也正是这种孤独,让她在长大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去信任别人,"因为你觉得应该信任的人,就都变成了你的兄弟姐妹"。她曾对一个看似真诚的记者推心置腹,谁料自己的隐私第二天变成了网络上博眼球的标题党;身边一直很信任的人,某一天也忽然开始出书炒作,不断消费她的形象。这种单纯的信任,虽然塑造了于丹特有的亲和力,很容易就能拉近和别人的距离,但同样也让于丹在成名的十年中吃了不少的亏。

  身为"文化明星",于丹日常的所行所为难免为公众议论,身边亲友也总有人劝她"干嘛不多长个心眼",被别人伤了那么多次还是那么信任别人。但在于丹看来,"我信任100个人,其中有3个人伤害了自己,难道要因为这个三个人而否定剩下的97%?" "信任"的意义不只取决于"吃亏",对于这些,于丹心中自有一杆称。

  她将人与人的相处用正数和负数作比,当一个正数碰见一个负数的时候,怎么相乘都是负数。如何才能成为正数?也许只有把自己也变成一个负数,才能负负得正。但尽管如此,"我还是选择做一个正数吧,当我遇到更多正数的时候,我会得出正数。可是我不可避免遇见一个负数的时候,我不能为了这一件事情我要得个正数,就把自己变成负数,去得那个负负为正。我还得作为一个正数存在。"于他人相处做一个"正数",于丹如今依然在倔强地相信着、坚持着。

  于丹20几岁学儒家,30几多岁学道家,直到40多岁时,方悟出孔孟朱王实则终结于阳明心学。阳明先生一生"百死千难",57岁在江西南安一条小船上飘荡着,积劳成疾,奄奄一息,学生问他有什么遗言,阳明先生只道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深深镌刻在将满50岁的于丹心中。我们有多少年华能用在证明自己上?"人一辈子太长,越活越觉得人人都不容易。别记小得失,算大帐,要与人宽容,于己宽容。"十年成名路,于丹深深体会到,世间没有所谓的"真相","真相"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十年心态:人要忠于自己的内心

  2006年,于丹第一次出现在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中讲解《论语》心得,受到全国观众热烈追捧,其言、其文,在社会上掀起一股解读《论语》《庄子》热潮,自己也一夜间从北师大教授变成红遍全国的"学术明星"。而回首十年,提及这段"人生辉煌史",于丹并不觉得其中有多少运气的成分。"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源于我的每一次选择都很'任性'"。

  这种"任性"也体现在她成长历程的各个阶段。从小喜欢古典文学,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先秦开始研究直至把古代历史融会贯通;30岁时,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得多次论文奖项,于丹的学术经历,一路走来稳健而踏实。而正当所有人都以为她将成为又一名"闷头做学术"的文化学者时,30岁的于丹却在一片不解声中力排众议,决定报考大众传播的博士,开启了文化传播之路。

  "我觉得30岁我在考虑的而立之年,人要在你的生存层面,找到一个跟现实有关联的职业。"对于这个"从古代跨越到现代"的选择,于丹有着深思熟虑的判断。在过去,中国人普遍认为电视边缘化,商业娱乐,是因为它作为大众传播的主体功能没实现,但是90年代开始,电视行业逐渐显现出独特的功用和特质,于丹决心将所学所思利用现代媒体传播出去,让精深的传统文化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

  而现实也肯定了她选择大众传播的意义。当于丹站上了《百家讲坛》时,再次确信了人生没有白学的知识。如果不是从小坚持从先秦两汉学起,就不会对历史这么熟悉;如果没有选择大众传播,就不会知道如何用传播的策略去激活历史。所以,"人的每一次选择都要忠于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只是在过程中需要勇敢一点,诚恳一点。"

十年变化:从"虽千万人吾往矣"到"引劲落空"

  因多年忙于工作,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直至父亲去世的那天终于发现子欲养而亲不待,收获了成功事业的同事,于丹也承受着生命中无法弥补的遗憾。母亲正在变老,女儿正在长大,恋爱中的女学生,年轻气盛的男学生烦恼多多,即使回归到平日的生活,于丹肩上也有着诸多不容推卸的责任。面对孩子,担心自己儿时的孤独在孩子身上重现;面对母亲,不想再次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面对学生,希望自己能做个好老师,让学生的青春少点遗憾。谈及自己十年过往中的遗憾,于丹轻叹一声,喃喃地重复着一句话"人越长大,越觉得,人人都不容易。"

  不易归不易,只要有心为之未必成为负担,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纷繁复杂,从中很难找到平衡点。早些年于丹为盛名所累,自言带着一些"文人气的毛病",十分排斥"文化学者""文化名人"的头衔,久而久之,于丹也深刻感受到与人较劲的过程其实最累。"小时候喜欢的是儒家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个大道是中国的硬功夫,就是对冲。千军万马,我该选择怎么做,我就得这么干,其实伤害最重;但现在明白了,太极的力量叫'舍己从人,引劲落空',他力量过来,你舍掉自己的力量,跟着他,他在空处的时候,你不就化了吗?只需要泄掉这个力道。很多事情也一样。"

  与人相处,放下很重要,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十年前在光环和风口浪尖上绷着,到现在越来越放松。谈及十年间心态的变化,于丹引用了自己十分推崇的《菜根谭》里的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那些争论,过不去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但是过去了,就是"万里无云万里云"。人生最后修炼的一种态度。

  人生没有所谓的圆满,走过脚下的这一步方可抵达未来,走过此时遗憾,以后才会如何少一点遗憾。展望下一个十年,于丹直率地表示,"我的生命不做假设"。在她看来,对于未来多言无益,只需将目标设为一个点,方向便以目标点为中心,可以左偏10度,右偏10度,给自己一个20度夹角,可以再这20度夹角里灵活调整,让自己不至于被一个过于明确的目标绑架。只要人生大的方向不会变,但其他的事还要靠机缘。

  "方向清晰,目标模糊。有方向,不明确设定的目标,本着真心,很诚恳地往下走,这就是我未来十年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