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兵•十年敢想:我与“货币”的持久战还没完导语:特仑苏金牌10周年之际携手凤凰开启“十年敢想”,持续一百天为您奉献百位名人的十年敢想故事,因为敢想,我们变得更好,更好的十年,从更好的你开始。 返回首页
宋鸿兵•十年敢想:我与“货币”的持久战还没完简介:宋鸿兵,世界金融历史学者,著有《货币战争》系列丛书,长期高居中国财经图书畅销榜榜首。宋鸿兵因在书中成功预测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而备受关注,在国内和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曾被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广泛报道,2009年宋鸿兵被全球销量第一的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人”。2010年之后,宋鸿兵首创的“货币战争”一词已成为世界各国政要和媒体普遍使用的国际热门用语,最早提出的“剪羊毛”、“次贷地震”、“金融海啸”、“金融高边疆”、“中国大妈”等词汇皆成社会流行词汇。 十年前,他是籍籍无名的留美学者,曾在美国金融机构供职,也曾涉及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等等多个领域,他的名字和他的工作一样深居金融世界的幕布之后;十年后,他的《货币战争》丛书5册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持续畅销海外,在中国图书市场刮起了一阵迅猛的金融旋风,他自己也从幕后观察者跃入世界金融格局的前沿,从一名对“赚钱”不感兴趣的普通人士,成为全球金融人士口耳相传的“货币教父”。 我对“赚钱”并不感兴趣 虽然自己的身份是教人如何赚钱的金融专家,宋鸿兵却称自己对“赚钱”这件事却并没有太大兴趣。宋鸿兵毕业于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系,一个标准“理工男”在金融领域风生水起,做到这些其实并不容易。从宋鸿兵的职业轨迹中,我们对他的选择似乎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虽然将毕生经历投身金融行业,他真正的兴趣所在似乎却不是“赚钱”,而是研究“钱”的本身——“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带着这样一个目标简单的疑问,宋鸿兵在美国从事了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和著名金融机构工作等多个领域,一直为研究金融暗暗做着准备。在供职游说集团期间,宋鸿兵曾到处去找国会去议员推销理念、为集团服务,其中衍生出一套标准和系统化的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宋鸿兵去了解华盛顿,了解美国的政治体系如何运作。 而在熟悉美国的“三权分立”架构期间,宋鸿兵对美国的金融结构有了更深层的体会。在他看来,“三权分立”设计架构本身非常合理,但在文艺复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金钱在西方社会是受压制的,金钱的权利还没有真正崛起,高利贷不被社会道德所允许、教会对钱也压制得厉害,所以在设计三权分立这个政治架构的时候,可能忽视了金钱对权力的腐蚀和瓦解这种巨大的这种侵蚀力,所以三权分立架构中没有相应的规则去防范金钱这个权力。 也正是在这个节点,宋鸿兵觉察到金钱和政治和法律之间存在某种微妙的联系,切身地体会到了华尔街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力。不为了发表论文,也不为了职称评级,宋鸿兵怀着“完完全全把金融搞明白”的求知欲,坚定了自己从事世界金融研究的决心。 “货币教父”的奇迹 虽然宋鸿兵自言“搞金融不为赚钱”,但八年前,畅销书《货币战争》的出版却让他盆满钵盈、名利双收。2007年,在长期观察研究世界金融之后,宋鸿兵厚积薄发,揭秘历史金融内幕的《货币战争》一书悄然问世,书封的宣传语上印着醒目的四句话:“破译世界财富密码,揭秘国际金融骗局、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网络超百万人气点击。”出版社在拟下这则看似“批量生产”的宣传语时,也许并没有料想到这本书即将引起的巨大效应。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期间,各大书店畅销书架上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金融热”,人人口中开始议论金融、讨论货币,《货币战争》系列成为十年间一版再版的畅销著作。 虽是如此,一名6年写出5本全新《货币战争》,且每一部作品中的信息量也相当可观的作者,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此高产,必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何况不同于纯文学创作,可以置身于自己创造的情绪、人物和空间中去,金融类著作需要翔实的史实和数据支撑。宋鸿兵在《货币战争》系列写作期间阅读了大量史料,力求在自己的头脑中建起一个完善的金融历史数据库,使自己的论断更具客观说服力。 而作为一个成都人,宋鸿兵也选择“不打牌、不打麻将”,牺牲掉了相当一部分的应酬与休闲。回顾十年写作历程,宋鸿兵遗憾地表示,自己的家庭生活是在太少,家里、聚会、出差在外,途径的场所往往都成了宋鸿兵的移动书房。虽然这种孤独到有些病态的写作过程,有着旁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但宋鸿兵却乐此不疲:“从事你感兴趣的事情的话,自然可以用比较短的时间做别人看起来比较多的事情。如果这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一个人只要可以找到‘不后悔’的感觉,他生命就已经有价值了”。 如今,《货币战争》系列已出到第五本,宋鸿兵也在以讲座、评论等新的方式与大众分析世界金融趋势、分享新的观点。宋鸿兵坚信,每个人自一出生便肩负着某种使命,人生的最终理想即为找准自己的使命所在并为之奋斗。下一个十年,听众和读者们对他的肯定,依然是宋鸿兵坚信着并为之坚持着的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