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清•十年敢想:音乐是一种责任导语:特仑苏金牌10周年之际携手凤凰开启"十年敢想",持续一百天为您奉献百位名人的十年敢想故事,因为敢想,我们变得更好,更好的十年,从更好的你开始。 返回首页
吕思清•十年敢想:音乐是一种责任简介:吕思清,1969年出生于山东青岛,小提琴演奏家。他从小就被誉为“乐坛神童”,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8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1岁被送往世界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创办的音乐学校学习,17岁获得国际小提琴艺术最高奖——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19岁赴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开始了职业演奏家的生涯。从艺40多年,吕思清一直活跃在国内、国际的古典乐坛上,被西方人誉为“来自东方的帕格尼尼”。 2005年时,吕思清在人民大会堂为美国总统布什演出;2015年时,吕思清在北京郊区门头沟的小村落里为父老乡亲演出。尽管舞台和观众不同,但演奏时的吕思清保持着相同的态度,依旧儒雅潇洒。演奏之时,如今吕思清的琴音时而沉静如水,时而荡气回肠,似乎多了几分感染力,添了几分收发自如。 吕思清说,现在他的音乐比过去成熟了许多,生活的变化让他对音乐有了新的领悟,他想把观众带入音乐世界。他说,“音乐最能打动人的,就是帮听众打开对生活认识的一扇窗户。” 弹指十年间,在吕思清眼里,音乐不仅仅是工作,渐渐变成一种责任。 手不释琴,跑赢“马拉松” 吕思清从小就被誉为“乐坛神童”,年纪轻轻就凭借自身实力,跻身世界一流小提琴演奏家之列。如今已到中年的吕思清,依旧活跃在国内、国际的古典乐坛上。 外界认为,是出众的天赋成就了吕思清的成功,但在吕思清自己看来,如果天赋和才华背后,没有刻苦、专注和对梦想的坚持,任何人都不会走得很远。 从4岁学琴开始,经过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吕思清从未有过懈怠,“没有苦练和积累,谁也不可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想成功,一招一式的练习都得付出常人做不到的努力。” 在吕思清的眼中,一个小提琴家首先要对自己的音乐负责任。因此无论每天的行程多忙,吕思清都要抽出时间来练琴,就是为了让观众听到最优美的乐音。 即使是功成名就、已人到中年的今天,为保证演奏水平,吕思清依然保持着每天练琴几个小时的习惯,“其实演奏者就像运动员,如果不保持每天练习,状态和能力就会下滑。” 从艺40多年来,吕思清对拉小提琴一直保持着激情,“不过,对音乐的热情过去只是我自己的,现在我把它传递给更多的人。” 吕思清说,以前大家介绍他都说是“演奏家”,后来发现自己成了“前辈”、“老师”。在感慨年龄增加的同时,他也感到更多的责任,“音乐在是需要传承的,这种传承离不开老一代音乐家和下一代的沟通。在我学习的时候,得到过很多前辈的指点,让我一直走下去,那么我也有义务去指导更多喜爱拉琴的孩子。” 于是,在到全国各地演出时,吕思清会出现在演出前的“大师课堂”上,面对面的与学琴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交流,耐心解答大家抛出的各种问题。 “学音乐是挺漫长、挺苦的一条路。尤其是学器乐,需要一遍遍地练习某个音,克服演奏中的难点。所以学琴必须有很好的心态,有一个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面对学琴的孩子和家长时,吕思清经常将从艺的道路比作一场马拉松,鼓励琴童们打好基础,坚持练下去。 吕思清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学琴,“即使他们将来不以此为业,音乐也会是取之不尽的人生财富。” 遵从内心,能为“引路人” “对音乐的掌握,其实和人生领悟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你演奏变得纯熟、人生阅历增加、知识结构丰富、视野更加开阔的时候,在你的音乐世界里,才能表达出更多更美好的东西。”吕思清总结过去十年自己音乐的变化时,最想感谢的就是生活。他说生活的丰富,让自己的音乐有了更多的层次和情感。 吕思清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他觉得有时候演奏家和江湖侠客有几分相似之处。手执一把琴行走在各地,就像是仗剑行走江湖的侠客;站在台上用琴倾泻情感,就像侠客在江湖上的刀光剑影。 “没有时间的洗涤,你就不可能有艺术底蕴。就像洪七公那样无所畏惧的大侠,因为有深厚的内力作为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把所有的东西掌控在手中。” 吕思清认为十年前的自己“内力”还不充沛,因此音乐表象的东西更多一些。“在演奏的时候,我要用最好的琴,要用大量的技巧显得自己‘很炫’,让观众认为我很厉害。” “那时候的我,音乐行为上也相对局限。”作为一个很纯粹的小提琴家,吕思清过去很拒绝跨界演出,只想拉好自己的古典音乐。 “现在我拉琴的时候,更多的是遵从内心世界,用音乐感染观众”随着年龄的增长,吕思清现在每次演奏的时候,都通过对于音乐细致的表达,将有逻辑、有思想、有感情的音乐透露给观众,把观众带入他的音乐世界。 “不是让观众接受你所有的东西,而是要通过引导,让大家展开对音乐的所有想象,这是更高层次音乐的表现。”吕思清说。 近年来,吕思清开始尝试跨界,和王力宏、刘欢、黄大炜等音乐人都有过合作的经历。吕思清现在认为,跨界合作让他的音乐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在跨界演出中,我也越来越感受到,其实音乐没有边界,只有对最高品质的追求。这种演出形式,会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古典乐。” 四年前,吕思清还和大提琴家秦立巍、钢琴家孙颖迪成立了“美杰三重奏”组合,为观众一演就是四年。“我们三个走到一起,既可以展示各人的音乐才华,又能将音乐升华,还能在中国进一步推广室内乐。”吕思清觉得,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十年的历练,吕思清的“内力”更进一层,他的音乐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你的能力越大的时候,你身上的责任也变得越大”。 深入基层,甘当“布道者” 近几年,吕思清开始对古典音乐的推广有了更多的思考,“比起西方国家,古典音乐在我国确实缺乏群众基础。在这种缺乏基础的状态下,想产生更多的塔尖人才就太困难了。” 于是,吕思清把传播和普及古典音乐当做职责,自己成为古典音乐的“播种机”。 数年来,他无怨无悔地担任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推广大使和艺术总监,把古典音乐悠扬的旋律带进乡村、社区、学校,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音乐越走越远,表演天地越来越大”。 今年,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的首场公益演出就是在京郊门头沟斋堂镇柏峪村进行的。在古村落露天的舞台上,吕思清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把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良宵》、《茉莉花》、《梁祝》等作品一一演奏出来的时候,吕思清说,“现场的观众同样很激动、很兴奋。” “村里的乡亲们过去没听到过古典音乐,可以说生活中缺少了一块很美的部分。而当他们真正接触到古典音乐的时候,高品质的东西带来的震撼其实是相同。”吕思清说他希望可以搭建更多的平台,让那些不能走进大剧院、音乐厅的人接触到高品质的古典音乐,感知生活的美好。 吕思清说,未来他希望尝试利用互联网、走基层等方式,让音乐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音乐可以让人们的精神、心灵、行为变得美好,这传递的是一种社会需要的正能量,这需要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地坚持做下去。” 除了肩负推广音乐的责任之外,已经45岁的吕思清心中还有一个 “敢想”——留下属于一个时代的声音。 “巴赫时代、贝多芬时代都有自己的声音,如果我们21世纪没有自己的声音,那么这个时代的音乐,很快就会被历史遗忘掉。”未来十年,吕思清想和更多的音乐家合作,挖掘更多的作品,最终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定格下一个属于中国、属于吕思清的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