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十年敢想:成长要忠于内心导语:特仑苏金牌10周年之际携手凤凰开启“十年敢想”,持续一百天为您奉献百位名人的十年敢想故事,因为敢想,我们变得更好,更好的十年,从更好的你开始。 返回首页
蒋方舟•十年敢想:成长要忠于内心简介:蒋方舟,年龄26岁,青年作家,《新周刊》副主编,自称文字工作者。7岁开始写作,9岁出版自己的散文集《打开天窗》,一鸣惊人。此后,她并没有像同期的韩寒那样退学笔耕,而是继续行走在传统教育之路上。2008年,19岁的她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引发人们热议。四年大学毕业后又充满争议地受聘于《新周刊》,担任杂志副主编。 在花季年龄,被最高学府破格录取,受到的争议却远远大于祝福。 大学毕业就担任国内著名杂志的副主编,又一次因为"破格"成为众人质疑的焦点。 十年前,她是叛逆不羁的天才少女,也曾迷失在年少成名的光环中,也曾在写作与学业的平衡中苦苦挣扎;十年后,她蛹化成蝶,从话题中心,变成话题的引导者。 从叛逆少女到清华才女 十年前,少女蒋方舟出版了她的第八部书《骑彩虹者》,书中描述了四位少年离家、寻求梦想的故事。这种问题少年题材对她而言驾轻就熟,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问题少女。 由于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写作上,蒋方舟一度放弃学业,数学只能考50多分。而她引以为傲的书稿,也因为文中"泡妞"、"婚外恋"等直白的表达,刺激了部分人的神经。一些教育专家断言,这个孩子肯定出了问题,她的家庭教育肯定出了问题。 对小人物的诠释 叛逆的蒋方舟甚至跟自己的至亲也打起了仗。就因为爸爸不让自己看电视,言语不和,她便重重地甩上房门,把自己关在卧室里,坐在窗台那里打算跳楼。蒋爸爸被气得拿起菜刀砍到了门上。 十年后,度过青春期的蒋方舟不再那么激进。她在学校里过起了低调的读书生活。周末买书,其他时间看书。书看完,她把收获的几千字的妙句摘抄,悉数录入电脑里。四年下来累计了两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清华校庆期间,她在博客上写了《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质疑母校的价值观。但当她面对媒体时,还是会感念清华带给自己的正面影响,"我原来的思维格局小,判断也大都靠直觉。清华的学术训练比较严谨,我在理性和实证方面有所加强。我觉得在写作者的思维里,质疑和批判是本能,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天职,只要一直保持这些,就是有立场和棱角的。" 从话题焦点到话题风向标 十年前,蒋方舟曾带点自嘲地说,她的人生就像一场"真人秀":无论年少写作时大胆另类的内容,还是被清华大学降分特招的公平性讨论,抑或网络公知质疑其作品为母亲代笔的疑云,蒋方舟总能成为话题。 十年后,2012年,蒋方舟再一次让人侧目。她受聘于《新周刊》杂志,刷新了国内新闻史上副总编的年龄界限。只不过这一次,蒋方舟hold住了那些怀疑的目光。她简洁明快地回复道,我已经是《新周刊》的老员工了。上大一开始,就为新周刊供稿。有趣的是,蒋方舟在杂志发的第一篇文,恰恰就是跟自己密切相关的降分特招事件。 在受意识形态围追堵截之后,她开始关注她这一代人的青春,关注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要往何处去?" 当网友吐槽乌青的诗歌时,她直率地打抱不平,"他要超越语言。看不懂就看不懂,因为它被写出来,也不是为了被看懂的。"面对人人创业的热潮,她在杂志中冷静地指出,掌握社会话语权的人,把空手套白狼的赚钱等同于创业,把创业等同于实现梦想,把梦想的定义变得越来越狭窄。 当初,蒋方舟选择入读新闻与传播学院,因为"感觉自己接触社会太少,希望能通过学习新闻弥补这个劣势" 她认为,这个行业可以最快速、最广泛的和这个社会接触,了解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而她会把这些信息融入到创作中去。如今,她正在变成引导话题的人。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在最近一次为自己新书《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 做宣传的全国巡回演讲中,蒋方舟如是说。这句源自1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尼采笔下的文字,深得她的喜爱。她有点激动地告诉台下的朋友:"时代不是用来迎合的,时代不是用来适应的,时代不是用来战胜的,时代是需要在你的身上克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