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十年敢想:不拘泥喜剧的洋笑星导语:特仑苏金牌10周年之际携手凤凰开启"十年敢想",持续一百天为您奉献百位名人的十年敢想故事,因为敢想,我们变得更好,更好的十年,从更好的你开始。 返回首页
大山•十年敢想:不拘泥喜剧的洋笑星简介:大山,加拿大籍著名学者、主持人、相声演员,本名马克·亨利·罗斯韦尔(Mark Henry Rowswell)。1965年5月23日生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1984年考上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开始攻读中国研究,1988年毕业后远赴北京留学北京大学中文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1989年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在小品中出演一名叫"大山"的中国青年,他出色的表演使他的名字一夜间家喻户晓,此后他改中文名为"大山"。1989年冬,大山正式成为中国第一位外籍相声演员;2006年荣获"加拿大勋章";2010年被任命为加拿大总代表;2012年又被加拿大总理哈珀任命为加拿大中国亲善大使。 进入了该"知天命"的人生阶段,大山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缘分——做一个中西文化沟通的使者。这位曾以第一个"洋笑星"身份穿着相声大褂登上春晚的老外,在中国发展事业数十年,也许在中国观众的心中,他只剩下蓝眼睛和黄头发还保留着外国人的样子。舞台下,他娶了中国姑娘,成了中国的"洋女婿",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还担任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加拿大总代表。中国,这个曾远在大洋彼岸的国度,早已成为大山一生难舍的情结。 我不想只做"洋笑星" "玉兰,开门呀,我是大山。"1988年元旦晚会上,加拿大青年马克·罗斯韦尔登上央视元旦晚会,在小品《夜归》中扮演"许大山"这一角色,这个一口流利中国话的外国小伙形象一炮而红。从此,他成为了"相声家谱里第一个外国人",并取中文艺名为"大山"。 在成名的头几年,大山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表演相声,而随着观众们的新鲜感逐渐消退,大山也自觉在相声创作上也遇到了屏障--可以修改润色相声段子,增加一点自己的特色,但无法原创出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相声。渐渐地,大山开始意识到,这一段以学习,模仿为主的事业差不多到头了,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再拓宽一点。 相声创作难以突破,在回顾自己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大山渐渐意识到,说相声的确能够帮助自己走近中国,但单纯地向中国人表演中国传统曲艺,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自己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初衷。曲艺对于自己算是一种"歪打正着"的意外成功,虽然从中受益匪浅,但不该让它成为限制自己的发展的截点,倒是可以借助这股"东风",很好地促进自己的文化交流事业。于是,我们看到在一段时间内,大山尝试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节目:语言教学、文化节主持、商业宣传,甚至外交场合上做司仪等等。虽然节目类别看似繁杂,但大山选择它们都出自一个很简单的标准:从宏观的角度上看,这个项目是否体现一种"中外文化交流"的精神?如果是,无论项目大小,也无论哪个领域,都要积极投入。 可以说,这个标准代表着大山2005年的基本心态和处事观——希望把"洋笑星大山"逐渐发展成"文化使者大山"。喜剧也在做,但不再把自己局限于喜剧,甚至是有些刻意脱离喜剧。 虽然长期从事中外交流工作,但大山一直觉得,"文化使者"这个称号是很虚的。什么叫"文化使者"?到底谁算是"文化使者"?似乎没有明确的标准。2006年左右,大山接到了加拿大奥委会的邀请,希望他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加拿大国家队特使"。具体来说,就是给加拿大奥运健儿做文化顾问,帮助他们适应北京的环境,尽量排除各种有可能会影响他们比赛成绩的"软因素",尽量减少"文化休克"。大山很高兴地接受这份任务,因为这项工作,标志着自己正在向"文化使者"的方向发展。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不久,大山又接到了加拿大文化部的邀请,希望他担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加拿大总代表的职位,这一称号,昭示着着官方给"文化使者"下了一个最高定义。 "世博会总代表"大山从此成了名正言顺的"文化使者"。除此之外,2005年大山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成为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位外国人。2006年又接受加拿大最高荣誉,被授予"加拿大勋章",这些都是2005-2010年间的重要里程碑。到了2010年,大山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十多年的努力基本上已经得到了认可。那个电视观众所熟悉的"洋笑星",已经成功蜕变为一名称职的"中外文化使者"。 以"脱口秀"回归喜剧 2010年底,官方领域的"总代表"身份随着上海世博会闭幕画上了完美句点。此时的大山,虽然身肩"十大杰出青年","加拿大勋章","世博会总代表"等等光荣称号,也需要重新思考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此时,有人建议他出任加拿大驻华大使,但大山却坚持认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间还是在民间领域里,做驻华大使,就不能算是纯粹的"文化使者"了。回到民间,大山摸索了几年,也一直在尝试各种各样的领域:表演、主持、网络"自媒体"等等。直到2013年底,脱口秀在中国的崛起引起大山的关注。在现场观摩了北京和上海的脱口秀俱乐部演出后,"文化使者"大山开始对正在萌芽发展的纯中文脱口秀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联想到自己长期从事的喜剧事业,大山敏锐地意识到,中文脱口秀可以帮助自己突破当年在相声创作中所遇到的屏障。自己虽然不会从零开始创作一段相声(事实上中国的多数相声演员也不是创作型演员),但脱口秀创作不讲传统,追求的是个性的发挥,个人的原创,这些自己在行啊!身为一个加拿大人,大山虽然来中国之前没接触过相声,但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从小听脱口秀长大。说说生活中的段子,讲一讲二十多年来在中西文化之间的个人体会和见解,以自己的生活为蓝本,尽情发挥自己多年学习相声的心得体会,争取做到一种中西结合的脱口秀风格、这十年间,大山终于在无数次的摸索和尝试中,慢慢明晰了自己的今后的发展方向。 2013年底,大山结识了刚从美国回来的著名脱口秀演员黄西,还主动到上海、深圳接触当地的脱口秀俱乐部,自己的脱口秀事业渐渐起步。在尝试的过程中,大山发现,西方脱口秀表演者都是到酒吧里巡回演出,慢慢锻炼。在中国,喜剧酒吧文化不是很发达,剧场和书吧里表演的机会有限,反而到校园里做活动,场所和观众相对宽裕。于是,大山开始通过社交媒体联系各种高校论坛,以论坛的形式发展自己的脱口秀,逐渐从文化讲座发展到中西结合的脱口秀节目,发展到今日的《大山侃大山》。 到了今年年初,大山一年多的努力开始初见成效。"不,是几十年的努力开始结果了,因为这里体现的是我在中西文化之间几十年的所有积累。"2015年春节前,大山在北京举行第一场《大山侃大山》个人专场。对于这场演出,大山有着理性而谦虚的自我评价:"说得过去,但还不够成熟"。今年上半年,大山继续努力拓展自己的事业版图,一边在大学里做公益活动来锻炼自己,一边到剧场里做商演,考验节目的社会认知和市场价值。 大山认为,脱口秀是自己在脱离喜剧艺术十多年之后以一种新方式回归喜剧。而对于节目内容本身,自己也正在从学习模仿的初级阶段出发,努力达到在中西文化中融会贯通的高级境界。2015年5月大山就该"知天命"了。搞中西文化,搞喜剧,似乎都是命中注定。怎么样才有突破?怎么样才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发展方向?在他精心呈现的《大山侃大山》里,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未来十年,大山希望在50-60岁的人生阶段,既能好好发挥自己的特色,也能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特色,把大山的《大山侃大山》逐渐发展成有思想,有喜剧效果,有反复欣赏价值的中西文化结合体。也期待这个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中年男人,用他特有的方式,为其经营一生的"中外文化使者"身份注入新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