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2011年08月17日 17:00
来源:华西都市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成都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张其佐日前做客新华社博鳌亚洲论坛高端访谈

●中国的汇率政策应是服从我国的核心利益,而没有必要看美国的“脸色”行事

●中国外汇储备在不久的将来面临巨大资本损失风险

●由于美国滥用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使国际货币体系再次陷入危机

谈国际货币

成都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张其佐日前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期间做客新华网博鳌高端访谈时说,目前全球都面临欧元和美元汇率不稳定的巨大风险,改革国际货币体系迫在眉睫。

记者:您如何理解中国目前的汇率政策?

张其佐:当前不少学者提出中国可以在不调整名义汇率的情况下,用物价上涨的办法来实现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上调。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这种办法在韩国、日本等国用过,其经济高速增长时物价曾维持在4.5%到9%左右,以至让名义工资和物价总水平趋同全球水平。我现在认为这种办法风险特别大。

物价上涨一般情况下要控制在一定的目标区即4%以内,否则通胀就有可能失控,通胀的控制目标同汇率变动的需要并不是一致的。

中国的汇率政策应该是服从我国的核心利益,而没有必要看美国的“脸色”行事。

人民币升值与否完全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但中国的双顺差后果是:中国以高成本输入资本,又同时以低收益输出资本。问题是美元贬值和通胀恶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尽管现在美元对欧元升值了不少,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也相应升值了不少),长期的双顺差有可能像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讲的中国由于3万亿外汇储备,其中70%属于美元资产。

中国的外汇储备在不久的将来会面临巨大资本损失的风险。如果继续持有或增加美国国债,中国会冒巨额资本损失的风险;如果推出外汇储备多元化,中国也会冒资本损失的风险。这种进退两难、双顺差可能使中国陷入克鲁格曼所说的“中国的美元陷阱”。

记者:您认为国际货币体系应该如何改革?

张其佐:从2002年到今年1月,美元已贬值达40%以上。加之危机时大量增发货币会导致美国通胀失控,也会使中国外汇储备价值大幅缩水。

由于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第一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国,美元作为国际支配地位的储备货币也许一时不会崩溃。但这次全球危机前,由于美国滥用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使国际货币体系再次陷入了危机。

由于美元区和欧元区各占全球经济总量40%和30%,加起来占70%以上,所以美元和欧元的汇率不稳定都成了世界经济的一个大的风险,其汇率波动都会对世界和中国出口造成巨大的冲击。

因此,2009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了创设超主权储备货币来替代美元,并得了“金砖四国”等新市场大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我认为,尽管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艰巨而漫长的过程,但中国应当以G20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主要舞台并参与其改革及全球事务,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区域金融合作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中国经济金融外交的作用。

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增加了

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日本遭受百年来最严重的地震、海啸和核泄漏复合型灾难打击,对日本乃至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不断显现,灾害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记者:日本地震灾害对世界经济有哪些影响?

张其佐:日本受灾地区经济活动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汽车、半导体等多个产业链条断裂,大范围电力供应短缺制约生产恢复,福岛核泄漏事故严重损害日本产品出口竞争力。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无疑将影响今年日本经济增长,有的机构预测2011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可能从1.7%降至1.2%~1.5%,也有机构预测日本经济增长可能下降3个百分点。日本占全球经济总量8%,其明显减速将拖累世界经济复苏。

记者:对国际金融市场有什么影响?

张其佐:日本官方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加上民间外汇储备高达8万亿美元,是全球资本市场十分重要的力量。日为救灾和灾后重建可能将海外资产抛售抽回,直接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稳定,也会使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雪上加霜。福岛核事故如得不到有效控制,也可能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新的不确定因素。

记者:对全球经济复苏会不会带来根本性影响?

张其佐: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国际社会对核能安全问题的新一轮讨论关注,一些国家可能放缓核能发展步伐,转而更多利用天然气、煤、石油等发电,增加化石能源价格上涨压力。也可能促使各国加快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增加全球风电设备和光伏电池需求。作为世界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日本灾后重建以及之后的经济发展都需要大量原材料,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需求增加,将推高物价,加大全球通胀预期。也要看到,日本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和地位呈下降趋势,日本地震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只要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复苏动力,欧洲解决好主权债务危机,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世界经济有望在曲折中实现复苏。

谈中美经贸合作

中美共享经济双赢机遇是双边关系发展的基石

张其佐与美前财长保尔森谈中美经贸合作

成都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张其佐与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交流时表示,中美共同分享经济双赢机遇是双边关系发展的基石。

在接受新华社旗下的新华网记者专访时,张其佐谈到了中美经贸合作关系。

中美关系基石是什么?

记者:中美关系发展的基石是什么?

张其佐:应该说中美两国从未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美两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希望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推动世界经济全面复苏。

中美关系虽历经风云变幻,但中美贸易关系没有出现大的起伏,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目前,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853.4亿美元,增长了150多倍。

美国对华出口增长从2001年到2010年增长了近3倍。美国对华直接投资超过652亿美元,中国对美投资也已经超过47.3亿美元。到2011年至今,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了3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占70%,目前持有美国国债高达1.2万亿美元,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中美经贸合作如何分工?

记者:中美经贸合作是如何分工的?

张其佐:中美经贸合作是现代国际分工模式的典型范例。

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新兴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在经济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美两国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对中美两国彼此都带来了丰厚的报酬递增收益,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是中美经贸合作是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产业延伸。由于中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表现为中美经贸关系是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和合作。同时产业国际转移既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也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在全球产业转移中,美国主要表现为“产业空心化”,中国则表现为“世界加工厂”。目前,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中,20%属于加工贸易,中国获得利润大约只占14%。在服务贸易中

一般占美国商业式的服务贸易的一半以上,而服务贸易则是中国弱项。

据有关统计报告,中国服务贸易不及货物贸易的八分之一,远低于美国八分之一的水平。美国在其中享受了比较大的盈余。

由此可见,在中美产业结构的国际分工中,“顺差在中国,利润在美国,好处在双方”,这是中美贸易的特点。当然,这个特点也必然要反映到中美的币值的走向,这也是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中美经贸合作带来什么?

记者:中美经贸合作为两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为美国带来的好处

张其佐:给美国带来的好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缓解了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有利于美国百姓提高购买力。

二是中国已成为美国企业全球利润的最大贡献国。

三是中国购买了大量美元资产尤其为美国经济渡过这次金融危机提供了资本支持,使美国长期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加快了美国经济复苏。

四是中美经贸关系扩大了美国生产能力,有利于扩大美国就业机会。为中国带来的好处

给中国方面带来的好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中美经贸有利于提高中国劳动生产率。

据分析,尤其是2000年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的上升速度快于美国,中国可以利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二是中国引进了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

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累计超过652.2亿美元,是中国最大外资来源地之一,设立近6万家企业,对弥补中国资金缺口起了重要作用。并通过技术转让、设备引进和FDI等,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中国管理水平。

三是填补了中国最终需求不足。中国对美国出口,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并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

中美经济合作,不仅在经贸,而且在能源、环境、科技、教育、人文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中美经济合作的成果已广泛惠及并造福两国民众。

中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和产业转移的国际分工和各自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是促进中美经济关系不断稳定的基础。发展互利共赢的中美经济合作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时期,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养新兴战略产业、着力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加之人均收入进入4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偏上阶段必将释放出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这必将为中美共同分享经济双赢带来新的机遇。

谈中东北非局势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已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但导致新一轮全球性石油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引发全球新的石油危机可能性较小

记者: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已对国际能源市场有什么样的影响?

张其佐:有四个方面

——

一是利比亚石油生产中断。

战争爆发导致利比亚每天160万桶的石油停产,130万桶石油出口中断。利比亚约有75%的石油出口到欧洲,被称为欧洲的“油库”,其中对意大利出口占32%、德国占14%、法国占10%、西班牙占9%。美国能源信息署去年12月公布的利比亚石油最新数据显示,利比亚以443亿桶位居2010年非洲国家石油储量首位。如利局势“伊拉克化”,将对国际能源供给产生长期不利影响。

二是国际油价动荡蹿升。

中东、北非地区占全球石油储量的57%和出口的70%,扼守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等交通咽喉。这一地区持续动乱,导致国际油价震荡上行。2月底,伦敦布伦特油价曾涨至120美元一桶,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

货价格升至100美元左右,后在沙特增产、国际能源署和美欧大国出面喊话后缓慢下跌。利比亚战事爆发后,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突破每桶120美元大关,纽约原油期货价也站上110美元高位。

三是地区石油投资陆续外撤。

局势动荡严重恶化了中东北非地区投资环境,大量能源、基建领域海外投资被迫撤出。目前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石油公司已关闭在利比亚业务,大批工程项目因海外劳务撤离而中止。一些跨国公司也推迟对动乱国家投资计划,有的已将投资转往他国。这将对中东北非地区维持和扩大石油产能造成不利影响。

四是海湾石油供应风险上升。

也门面临分裂和内战危险,成为霍尔木兹海峡航运安全隐患。巴林尚未完全走出危机,叙利亚局势急转直下。如动荡蔓延到整个海湾地区,将严重威胁海湾石油生产。

记者:会不会导致新一轮全球性石油危机?

张其佐:尽管有较大负面影响,但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导致新一轮全球性石油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第一,利比亚石油产量只占全球2%,其影响相对有限。

第二,全球石油库存充足。据估计,目前全球商用石油库存可支持60天,总库存可支持95天。欧佩克拥有16亿桶石油储备,经合组织今年商业库存将达27亿桶,这将有效降低供应短缺风险。

第三,目前全球石油剩余产能高达500万桶/天左右,市场调节能力相对充裕。分析认为,只有危机波及到沙特这样拥有大量剩余产能的国家,才可能根本上改变国际石油市场供需格局。

第四,全球石油消费需求不会骤增。欧洲经济低迷、美经济复苏脆弱、日本遭地震等使石油消费需求上涨空间有限,今年全球原油消费需求预计增长1.4%,低于2010年1.9%的增幅。

谈欧元区

目前欧洲债务危机无疑是拖累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一大风险。欧元区解体概率的各种因素仍然是存在的。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有新的全球金融危机?

记者:目前危机重重的

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如何解决?会不会引发新的全球金融危机?

张其佐:虽然2010年欧元区经济增长1.8%,但逐季环比增速明显放慢,失业率仍高达10%以上,到今年2月份通胀率按年率已上升到2.4%,已突破警戒线2%的目标区间。

除德国经济复苏远好于其他欧元区国家外,其他欧元区国家复苏乏力,希腊、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务波及国家的经济则陷入负增长或零增长。

2011年4月6日,葡萄牙再次向欧盟申请金融援助,至此,葡萄牙成为继希腊和爱尔兰之后第3个申请金融救援的欧元区国家。同时,市场普遍担心西班牙会成为下一个申请金融救助的国家。如果一旦经济规模居欧盟第4位的西班牙遭受主权债务危机致命打击,那么欧元保卫战的规模不得不全方位升级。为了控制通胀,欧洲央行今年4月7日宣布提高欧元区主导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次加息体现了德国的意志,但对解决欧洲主权债务问题不利,并会抑制欧洲经济增长。

虽然近期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商讨帮助欧元区国家解决债务的良策,认缴融资将达到7000亿欧元。但我认为,从长期看,欧元区各成员国存在的经济失衡的问题不解决,欧元区主权债务恶化并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随时都可能暴发。

欧元区会不会解体?

记者:经过这一轮债务危机欧元区会不会解体?

张其佐:目前欧洲债务

危机无疑是拖累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一大风险。欧元区解体概率的各种因素仍然是存在的。

我曾在1998年11月9日《经济日报》发表《论欧元的地位及经济影响》,对欧元的地位及前景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作了初步分析,曾提出“欧元区在机制上的缺陷也会影响到欧元的稳定”的观点,记得时任里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费尔德斯坦1999年也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对欧元的前景是极端唱衰的。

现在看来,欧洲经过几十年努力,在1978年欧洲各国的货币均与马克挂钩构架了一个固定汇率机制,到1999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诞生,对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确实是一个创举。

现在面对现实的欧元所存在的几大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很难得解决:

一是福利体制,需要一个十分庞大的经费。

欧元区用借新债还旧债是很难维系的,赤字和债务率有一个警戒线,但大部分国家均大大超标。

二是欧元区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覆盖区内的一个统一金融中心和单一的欧洲债券,资本市场极不发达。

比如发行债务不统一,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或单一的欧洲债券,虽然债市均以欧元计价,但都是各国各发各的债券,而各国信用等级太悬殊,虽然德国最强是3A级,但一般只作储备而很少在市场交易。巴黎、罗马等金融市场不像纽约、伦敦、香港金融债券和股票市场具有规模大、流动性高、安全性好的信用信心特征。

三是最要害的问题是财政不统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能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矛盾十分尖锐。财政货币政策其效果在经济周期阶段上差异比较大,衰退时一般采取财政政策效果比较明显,此时欧元区财政政策各国的态度是各行其是。事实上货币政策在单打独斗,而欧洲央行又主要奉行按照德国央行“通胀目标”来行事的。长期以来为降低货币政策带来的经济波动并促进增长和就业,欧元区各国均有扩张财政支出的欲望和冲动,这是欧元区政府赤字和公共债务大大超越警戒线的主要原因。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太大,加之设计“最优”货币区理论也存在先天性重大缺陷。

道理很简单,最优货币区和固定汇率制度需要整个欧洲各国经济平衡(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通胀率、就业结构、进出口贸易),但事实上欧洲除德国经济比较健康,而其他各国与德法两国在经济周期、经济结构和宏观调控经济指标和生产要素等方面,差异太大无法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

五是欧元区是一个货币联盟,而非政治联盟,不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

如何避免欧元区解体?

记者:如何避免欧元区解体?

张其佐:欧元要稳定和存在,不仅要在现有的货币联盟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金融中心、统一的财政,还要削减高福利,最终要建立一个具有国家主权的欧洲联邦政府。

但要解决上述问题,几乎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很难做到的。

新闻人物

张其佐

男,1962年生于中国四川渠县,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成都大学副校长。

曾担任国家能源办等部门课题组负责人。

兼任外交学院等高等院校特聘教授、新华社特约经济观察员及全球化合作论坛副秘书长。

与布莱尔、希拉克、拉法兰、施罗德、普罗迪、基辛格等外国政要和学者就中国与世界经济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对话。

被中国学界誉为“生物产业革命理论的首创者”,“是研究国际国内重大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新华网

[责任编辑:惠鹏权] 标签:经济 复苏的不确定性 世界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